止戈爲武的來歷——楚莊王爲何能成爲春秋五霸之一的真正原因

春秋時期,晉楚兩個大國為了霸主之位的爭鬥多年,更牽連到位居兩國之間的鄭國,鄭國為了保全國家,經常在晉楚兩國之間左右搖擺。一次楚莊王為懲罰鄭國對楚國的背叛親自率兵攻打鄭國,面臨著滅國之災的鄭襄公無奈之下一邊向晉國發出求救信號,一邊艱難抵抗楚國,可惜,沒有等來晉國的援兵,鄭國都城就被楚軍攻破,鄭襄公為了保全鄭國宗室,向楚莊王投降,並願意將弟弟作為人質派往楚國。楚莊王接受了鄭襄公的投降,楚軍後退三十里,兩國正式結盟。

止戈為武的來歷——楚莊王為何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真正原因

仗打完了,盟約也簽訂了,一切都也塵埃落定後,晉國的援軍才姍姍來遲。晉軍主帥荀林父一聽鄭楚兩國和好,就打算打道回府。他認為現在不宜和楚軍正面交鋒。他的部下也有人認同這個看法,並進一步分析道:"楚莊王赦免鄭國,保全鄭國的社稷是一種很高的道德風尚,此時晉國出兵在道義上佔不到高點,而楚莊王勵精圖治多年,楚國國力大增,晉國的綜合國力已經不是楚國的對手,因此不宜出兵"荀林父對自己部下的分析深以為然,可副統帥先縠卻不認同,他認為碰到強大的敵人自己先退縮,不是英雄的作為。晉軍也因此分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最後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副統帥先縠毅然決定自己帶領嫡系部隊渡過黃河,前往追擊楚軍。

荀林父無法安撫晉軍中主戰的情緒,連副統帥先縠都不聽自己的調遣,又害怕先縠失敗後自己回國不好交代,只好帶領全部晉軍一起渡過黃河,期望能一舉擊敗楚軍。

楚莊王知道雖然現在晉國的實力不如以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之前晉楚之間的城濮大戰楚軍大敗,這一次,楚軍一定不能失敗,不然軍中好不容易提升的士氣就會大落,這一戰楚國勝,則霸主之位可期,敗,則需要更多年的蟄伏,這對雄心壯志的楚莊王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到底打不打,楚莊王也很是猶豫。部下伍參說晉軍主帥荀林父優柔寡斷,部下也不聽他的調遣,可見晉軍軍紀散亂,而先縠又是一個剛愎自用的傢伙,這樣的軍隊必定失敗。楚莊王聽了伍參的建議決定先將大軍安營紮寨,繼續觀察敵情。

止戈為武的來歷——楚莊王為何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真正原因

晉軍也不敢貿然發動攻擊,兩軍就這麼對壘起來。就在這個時候,鄭國的使者來到了晉軍大營,對晉軍主帥荀林父說"我們鄭國並不是真正想和楚國結盟,只是為了保住國家不得已而為之,我們對晉國的忠心是不會改變的。而楚軍遠征而來,剛剛打了一場仗,此時正是晉軍出擊的好時機,如果你們出擊,我們鄭國一定會加入你們的陣營,一起攻打楚國"鄭國使者的到來使得晉軍中的主戰派和主和派又爭吵起來,副統帥先縠本來早就等得不耐煩,此時聽了鄭國使者的一番話,那顆想打仗的心又立刻燃燒起來。但主和派也不甘示弱,認為楚莊王是一個有為的君主,肯定不可能放鬆警惕,而且鄭國不過是讓晉國和楚國爭鬥,最後鄭國好選擇一個最強者來依附,不可聽信。主戰派和主和派都無法說服對方,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

楚莊王也派了使者去和晉軍談判,晉軍副統帥先縠得知後,派人過去百般羞辱楚國使者,還揚言要讓楚國滾出中原。楚軍上下得知這件事情,都非常氣憤,要去教訓先縠,被楚莊王安撫下去,並繼續派人和晉軍主帥荀林父和談。其實雙方都知道,這些都是權宜之計,早晚還會大打出手。

但楚人不願接受晉軍之前的侮辱,三位楚軍將領前往晉軍軍營挑戰,他們乘著馬車飛速衝向晉軍搞突襲。晉軍分兩撥人馬包抄他們,其中一位楚軍將領樂伯箭術了得,左右開弓之下晉軍紛紛中招,當樂伯只剩最後一支箭時,恰好一隻小鹿跑過來,樂伯拉弓將小鹿射中,另一位楚軍將領攝叔將小鹿拾起來送給追過來的晉軍將領鮑葵,說小鹿就當做是見面禮送給將軍,你的隨從也可以好好的吃一頓。晉國士兵想上前抓住他們,被鮑葵制止,並說如果我們晉國也有這樣的勇士就好了,三位楚軍將領最終成功返回楚軍大營。

沒多久,晉軍也派了兩位將軍假借和談的名義前來楚軍大營挑釁,楚軍將士再也忍受不了,追打這兩位晉軍將領,連楚莊王都親自參與,晉軍主帥荀林父見勢不妙,趕忙派人前去接回兩位將軍,以免引來更大的衝突。但這樣一來,他忘記做好軍隊的佈防,楚國令伊孫叔敖一看,這裡有漏洞,趕忙勸說楚莊王下令發起總攻,這一戰,晉軍傷亡慘重,死傷近一半,晉軍主帥荀林為保住另一半晉軍,下令趕快渡過黃河,後有追兵,大家爭先恐後爬到船上,可是船又不夠所有人乘坐,副統帥先縠的船眼看就要翻了,還有人要往他船上爬,於是下令將正在上船的士兵的手指砍斷,其他船一看副統帥都這樣下令了,紛紛跟著效仿,一時之間,黃河邊哀聲震天,楚莊王聽說晉軍為了渡河自相殘殺,下令停止攻擊。

止戈為武的來歷——楚莊王為何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真正原因

打敗了中原霸主晉國,讓楚軍上下興奮異常,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情緒瞬間煙消雲散,而楚國大夫潘黨更是勸楚莊王用晉國士兵的屍體修建一個觀景臺,也讓這個前霸主國家好好看看,現在誰才是真正的強者。並說戰勝了敵人一定要有紀念物給子孫看,表示不忘記武功。

不料楚莊王卻拒絕了他這個請求,說出一番驚天的論述:"止戈二字合起來是個武字,武功,是用來消滅戰爭,使得敵人不敢前來攻打我們,保持我們的強大,才能夠更好的安定百姓,所以才要讓子孫知道。如果現在用晉國士兵的屍體堆積成一個觀景臺,以此來炫耀武力,晉國尚且還在,以後我們之間的戰爭就無休止了,百姓又怎麼能夠安定?也就違背了武字的真實本義。"楚軍上下聽了楚莊王的這番見解,無不心悅誠服。

止戈為武的來歷——楚莊王為何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真正原因

楚國打敗中原霸主晉國,聲勢大振,楚莊王對戰爭的理解更讓他得到其他諸侯各國的尊重,終於使得楚國爭霸中原的願望實現。而多年以後《孫子兵法》對於這一說法有了更好的闡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