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攝製組降落四川 再聽壺「說」

《如果国宝会说话》摄制组降落四川 再听壶“说”

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由四川博物院供圖)

《如果国宝会说话》摄制组降落四川 再听壶“说”

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白描圖(由四川博物院供圖)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12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道)“叮……叮……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當國寶“開口講話”,歷史開始變得鮮活;當青少年們走近國寶,一扇走近文物國寶的“穿越”之門至此打開。近日,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收官,古文物再次引發網友們的關注。今日,《如果國寶會說話》攝製組帶領青少年走進四川博物院和三星堆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國寶承載的巴蜀文明。此次活動是《如果國寶會說話》攝製組聯合全國多家博物館推出的暑期“青少年走進國寶”活動。截止日前,青少年們已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河北博物院兩座博物院,聆聽、學習節目組主創和文博工作者分享國寶背後的故事。

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和憑藉“原始”笑容收穫一眾好評的“C位”國寶說唱俑都是四川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此次再到四川,節目組再次揭開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的神秘面紗,讓原本靜默記錄金戈鐵馬和觥籌交錯的壺身“活”起來,“動”起來。也讓“C位”出道的說唱俑和大家再次見了面。活動中,四川博物院小小講解員精彩熟練的講解更是引來了大家的點贊。

《如果国宝会说话》摄制组降落四川 再听壶“说”

活動現場

一壺一世界

“第二季的節目中,在四川博物院拍攝了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還拍攝了漢代畫像磚、樂舞俑,四川博物院擁有很豐富的文物,值得大家親身來看看。”《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分集導演崔宇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選擇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拍攝,是因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寶貝。壺上的紋飾中有采桑圖的畫像,在戰國文物中,僅此一件。而且成都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選擇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作為代表拍攝無可厚非。此外,銅壺身上的畫面也極為特殊、精緻。採桑、宴樂、戰爭的畫面分別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生活、禮儀、外交,銅壺上的完整畫面展現出的就是戰國社會,壺中早已無酒,卻依舊令人迷醉。

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是一件古人盛酒漿的器皿,銅壺上的圖像採用“嵌錯”製作工藝,記錄了戰國社會生活的情境。40釐米高的壺身刻有200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銅壺身上有三圈紋飾,將壺身分為了四層。第一層是射箭的場面和採桑的畫面,第二層是宴飲歌舞的場景以及弋射、練習射靶的場景,展示的有編鐘、磬等樂器。銅壺第三層是整個壺身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描繪的是戰國時期水陸攻戰的場景,他們手裡拿著戈、矛、劍等各種兵器奮力廝殺,有的正敲擊鉦、鼓指揮軍隊。右邊是水戰,左邊是攻城戰。水戰畫面中,兩條對攻的雙層戰船上飄揚著戰旗,左船的戰旗是用織物製成,旗上的圓點表示著最高指揮官的級別;右船的戰旗用鳥羽修剪、編綴而成,稱為旌旗。上層的兵士正在廝殺,手持有長兵器的或刺或鉤,持短兵器的近體肉搏,右船有泅水的戰士,伺機破壞敵船或登敵船格鬥,奪取敵船。左船尾部則有人擂鼓助戰。攻城的戰鬥更是驚心動魄,橫線代表城牆,斜線代表雲梯。當時由於兼併戰爭比較頻繁,促使攻城和守城的戰術、技術、兵器都得以長足發展。守城的一方有弓箭、礌石、長戈、短劍等。攻城的一方有云梯、長矛、長戈、短劍。攻的一方處於下風,有的已身首異處,有的從雲梯上摔了下來。第四層有狩獵和雙獸桃形圖案,描繪的是獵人捕獵的場景。

這件銅壺,器身之上除了鐫刻的繁複而精緻的花紋之外,還有神秘難解的“巴蜀圖語”。典型的巴蜀圖語是虎紋、手心紋和花蒂紋等等,由於其形狀非常象裝飾性的符號,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這是巴蜀古族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族徽、圖騰或宗教符號,是一種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雛形。由於目前完全沒有被破解,因而巴蜀圖語充滿著神秘。它的解讀將對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文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国宝会说话》摄制组降落四川 再听壶“说”

小小講解員與博物

“漢代其實是人民幸福指數非常高的朝代,當時的人們信仰‘靈魂不死,死後昇天’。因此漢代的墓葬出土文物都非常的豐富。”小孩眼中的文物會是什麼樣的你?11歲的小小講解員鍾昊宇為大家講述了他所瞭解的漢代陶石藝術。“闕的修建,按照現在來講,是副省長級別以上的官員貴族才能修建,然後再根據身份地位分單闕、雙闕、鳳闕……高頤闕是個子母闕,證明墓主人的地位超過了單闕,但又還不到雙闕,於是就修建了這樣的子母闕。”高頤闕、李冰石像、東漢石案、石頭水塘、石函……嫻熟的歷史知識,加上童趣的講解讓陶石瞭解更加輕鬆生動,贏得了大家的讚揚。

“在博物館裡學的歷史是課本上不會提到的,比如某件文物上的花紋是什麼意思。課堂上的學習加上博物館裡的學習,能讓我對文物的瞭解更加深刻。”鍾昊宇告訴記者,他已經在四川博物院做了三年的小小講解員,都是利用週末休息時間來這裡,既能為大家服務,又能讓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

“冷文物”也能“暖”起來因為《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播出,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和說唱俑的走紅,很多市民遊客都紛紛預約來到四川博物院,近距離的感受國寶魅力,“這是對博物館最好的宣傳,也是對市民很好的文化享受。”四川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謝志成表示,為了讓文化真正走入公眾生活,四川博物院2010年起開啟了特色項目“流動博物館”,讓文物“走出去”,據悉,“流動博物館”2010年成立至今總共91站,接待觀眾130萬,行程18萬公里,已經覆蓋了全省37個地市州縣,真正走到了百姓身邊,讓“冷文物”暖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