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博物館:讓文物“活”起

雲南省博物館:讓文物“活”起

美編 張維麟 畫

疫情防控期間,雲南省博物館雖然閉館,但推出的一系列線上活動和智能化服務,如三維數字化、AR互動體驗、雲看展、雲講解、雲手工、智慧導覽等,將觀展、手工、講解、直播等元素融合,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觀眾在家中也能與文物對話。

信息技術助力文物“復活”

雲南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全國十五家重點博物館”名單。省博彙聚了雲南省歷史、文化和藝術各方面的文物精品,包括青銅器、古錢幣、陶瓷器、古書畫、碑帖、郵票及各類工藝品……展現了雲南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保護和傳承著雲南的寶貴文化精髓。舉世矚目的“滇王金印”出土、李家山古墓群考古挖掘,都是雲南省博物館結出的累累碩果。

作為歷史文化記憶寶庫,省博物館除了加強收集、研究、保管文物等各項功能外,在展示、傳播中更突出還原歷史場景、梳理大歷史背景故事,在藝術形式、科技應用和觀眾互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不再是靜態展示、單向傳播,而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展陳理念與展陳方式的創新。

原創方面,省博物館打造的“妙想秘境”展覽,囊括了省博物館以及雲南各州市的佛教文物珍品,成為博物館展示雲南厚重歷史文化的“頭盤菜”;“茶馬古道”“國寶盛宴”等展覽,由省博物館聯合國內其他兄弟博物館舉辦,讓市民也能欣賞到省外的歷史文化寶物;國際方面,近年來陸續從法國引進的古羅馬雕塑、學院派油畫展,從奧地利引進的茜茜公主展,從比利時引進的非洲面具展,從捷克引進的穆夏展,都是當今世界頂級的文化盛宴。

6個基本陳列和4個特色專題陳列,展廳面積達16500平方米。從遠古文明直至1949年雲南和平解放的歷史發展進程,首次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雲南各族人民在紅土高原創造的厚重歷史和輝煌文明,成為廣大群眾和青年學生了解雲南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古代科技的重要殿堂。

新增文物三維數字化展示,通過高性能內容採集和軟件建模,把館內的牛虎銅案、金阿嵯耶觀音、騎象人物銅像、吹簫俑等30件文物進行了數字化呈現,觀眾在線上即可鑑賞文物藏品。同時,“遊雲南”App對省博物館的20件文物等開發了AR互動體驗,更生動地展現文物背後的故事。

如今,省博物館擁有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喜馬拉雅、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眾多大型電視節目中,諸如央視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寶大會》、國家地理《寰行中國》等,都出現了雲南省博物館的身影。

“雲”系服務精彩呈現

因受疫情影響,省博除了開啟“雲遊雲博”服務之外,還在官網更新了100餘件文物圖片及介紹,讓人們通過“雲看展”足不出戶逛博物館。同時推出“雲講解”,讓觀眾跟隨講解人員看展,瞭解更多文物背後的故事。

《雲南歷史文明陳列》《金沙水拍雲崖暖——紅軍長征過雲南》《高原雙傑——從塞納河到盤龍江 廖新學、劉自鳴藝術之路》《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雲南》《百年風雲——近現代時期的雲南》等展覽,都是“雲看展”近期舉辦的基本陳列和特展。

3月4日,擁有眾多年輕擁躉者的bilibili網站(又稱“B站”)的“趣看博物館”直播間裡,省博物館《茶馬古道——八省區文物特展》“雲看展”直播亮相。省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張瑜、保管部副主任邱瑋通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直播形式,向大家講解了“茶馬古道”文化遺存的歷史淵源、獨特魅力,備受觀眾好評。3月9日,省博再次在B站精彩推出“雲看展”直播《妙香秘境:雲南佛教藝術》。

觀眾不僅可以看直播看特展,還可以通過線上360度觀展看一些精品文物。打開雲南省博物館官方網站,找到“鑑賞”欄目中的“珍品鑑賞”,文物高清圖片及部分文物的360度觀賞程序將拉近與文物的距離,觀眾還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觀賞。

在“雲手工”課堂上,觀眾只要跟隨工作人員的講解,就可DIY製作“珍貴文物”。銅鼓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青銅器,目前全國已知的50多件石寨山型銅鼓,70%均收藏在雲南省博物館。如此莊重、威嚴的銅鼓,當觀眾學做時卻變身成為精巧的儲物罐。而省博物館收藏的30餘件貯貝器,講述了古滇國的諸多未解之謎。當觀眾DIY貯貝器時,卻將之做成“存錢罐”和“保險櫃”,真是既復古又炫酷。

“智慧導覽”是一款專為博物館設計開發的智能手機導覽軟件,觀眾只要安裝完成App後,掃描文物展品二維碼,便可輕鬆聽到最專業的講解。即使遊覽時間有限,也不用太過遺憾,選擇“展廳導覽”的方式,回到家一樣可以慢慢欣賞精美文物,聽取文物講解。

當你打開“喜馬拉雅”App,由省博物館推出的“聽,歷史在說話”欄目已上線。來,聽一段《聶耳小提琴——戰火中殺敵的弓和絃》吧,聽完後,又會接著再聽下一個故事。《領事的眼光——百年前的雲南府》《琉璃萬頃——撫仙湖的神秘面紗》《騎士精神——四年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古今多少事,都付山色中》等等,共30個故事上線,讓聽眾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讀懂雲南歷史的風雲變幻、感受人物的命運起伏。

文創產品發展迅速

在省博物館文創商店裡,上新了一本“通關文牒”,引起了許多遊客的好奇。打開一看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本可用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等全國70多家博物館的參觀“護照”,持有該“護照”的遊客不僅能在任一合作單位簽章打卡,記錄自己的參觀訪問旅程;還能參與積分兌換好禮、以優惠價格選購文創產品。另外,每一本參觀護照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條形碼,確保其唯一性和珍藏價值。

省博物館參觀“護照”項目運營負責人介紹:“最初設計時,我們也想過以大家比較熟悉的青銅器、石刻、絲絹等原型來設計外形、樣式等,但是這樣的話,‘護照’指向性就會比較明確。考慮到‘護照’要面向全國進行發售,於是就用了一個比較有共性的紋飾——水雲紋,採用大眾接受度、認知度比較高的深藍和棗紅兩種顏色。”

由全國70餘家博物館共同發起的博物館護照項目正是博物館對文創產業模式的嘗試和創新。目前,該護照聯盟已覆蓋全國24個省級行政區,並在持續增加中。

在文創商店裡,眾多設計新穎、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吸引著人們的眼光。有保護動物+“原諒色”運動毛巾、古滇國青銅紋飾書籤、東巴經藝術尺、古滇國手機殼系列、法國印象派繪畫的胸針等等,精美的文創產品讓人們愛不釋手。這些產品共有200多件,其創作靈感除了來自青銅器,也有一些是來自書畫作品,通過與生活用品實用性的結合,讓市民可以更好地走進文物、瞭解文物。

“省博物館文創體驗店承擔著連接博物館與觀眾橋樑的重任,承擔著帶動省博物館文創產品產業協同發展的示範作用。文創產品要有原創性,要有文化背景,要走向大眾市場,展現它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讓大眾去傳承文化。”省博物館黨總支書記馬雲川說。(記者 李悅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