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幾百年的中國國門,爲了方便檢閱軍民,被蘇聯專家建議拆掉

四大文明古國中,我們是唯一自豪沒有丟掉傳承的文明古國,不過可惜的是,我們雖然還繼續傳承著傳統文化,卻有很多已經流失或者是損壞了。其中人為破壞的文化遺產更為嚴重,自古代到近代,有過好幾次文化的破壞損失,比如焚書坑儒、火燒阿房宮、罷黜百家等破壞文化的行為,還有歷次外族侵犯破壞文化習俗的事件,總之,有太多的歷史遺產都被破壞,留下遺憾。

矗立幾百年的中國國門,為了方便檢閱軍民,被蘇聯專家建議拆掉

現在,國家強盛,人民富裕,都說可以自豪的走出國門欣賞外面的世界。但其實有一座代表中國的國門卻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它就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大明門。這座門剛建成的時候在明北京皇城的正南,被明代稱為大明門,後來改朝換代,清代稱大清門,民國時期又改名為中華門。紫禁城嚴格遵守軸對稱的格局,而大明門也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的象徵。由於古人以南方為尊貴,建房也講究坐北朝南,因此這座正南的中華門就享有“國門”的地位。

矗立幾百年的中國國門,為了方便檢閱軍民,被蘇聯專家建議拆掉

中華門是皇城和市井的分界,所以建築的風格非常的莊嚴,也有很高的規制,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象徵意義。這座國門的名稱一直在變,地位卻從未動搖。明朝的時候,文武百官經過此門,都要棄掉馬匹和轎子步入宮內,只有皇帝和皇后之類的可以免掉這些禮節;清朝時期,此門的地位更高,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的轎子才可以在這裡走一次。辛亥革命勝利以後,大清門被改名為中華門,“中華”二字尤為彰顯它的地位和意義,此時的它更符合國門的意義。

矗立幾百年的中國國門,為了方便檢閱軍民,被蘇聯專家建議拆掉

但是存在了幾百年,歷經無數槍林彈雨依舊矗立的國門,卻在一天被拆掉了。原因是:每年有幾十萬軍民接受主席檢閱,這麼多門的阻礙,會讓這個進度大大減慢,還會影響北京的交通和佈局;最主要的是,每次升旗時,由於高低差別,造成了軍旗給它低頭的樣子,讓人不舒服。最終為了擴建天安門廣場和規劃北京的城市佈局,蘇聯專家提議拆掉這座意義重大的中華門,雖然林徽因夫婦竭力勸阻,依舊沒有將它挽留下來。北京的中華門沒有了,現在只有南京還有一座叫中華門的建築。

矗立幾百年的中國國門,為了方便檢閱軍民,被蘇聯專家建議拆掉

除了中華門,還有不少建築都在那個年代被拆除,導致現在長安街寬敞無比,天安門廣場也足以容納數十萬人駐足。只能說,有些東西只能懷念,不能再回到過去了,但願剩下的歷史文化遺蹟可以得到較好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