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驪山烽火

A06.骊山烽火

第一章 晉國早期歷史概略

06

A06.骊山烽火

晉文侯是晉國的第十一任君主,他在位期間,歷史開始從西周進入了春秋時代,晉國的發展也開始進入了快車道。晉文侯時期的晉國能夠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王室的內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烽火戲諸侯。但是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於這段歷史的考證,這個故事雖然符合人們的想象,但卻並不切合當時的實際。烽火臺是西漢時期的產物,西周時期並沒有利用烽火臺來傳遞消息的制度,而所謂褒姒的那些故事,大多數都是摻雜了戲劇化的藝術想象,並不能作為歷史的真實。近年來的很多學者,對這段歷史也作了不少的覆盤。為了能夠梳理這段歷史,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的背景,得出一個邏輯上更加通暢的歷史脈絡,我們還是要從頭說起。

西周共有十二任天王,第一任武王克商使得周部族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第二任成王時期發生了三監以及殷商舊部的叛亂,有了周公的制禮作樂,進一步鞏固了周王室的統治。中原歷經多年戰亂,民生凋敝,因此第三任天王康王釗時期主要任務就是恢復生產,休養生息,到康王后期,周王室的財富達到極點。康王的兒子昭王瑕趁著國力的強盛,便開始向長江流域攻掠。但也是時運不濟,在南征荊楚的時候,可能是遭到了當地部族的暗算,結果在渡過漢水的時死在水中——這件事情在春秋時被齊桓公拿來當成是伐楚的藉口之一。

昭王之死,使得剛剛興盛的周王室停止了南征的步伐,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第一次融合的努力宣告失敗,周王室在經歷了短暫的巔峰時刻後,開始走上了盛極而衰的不歸路。從昭王的兒子穆王滿開始,周王室不再具有對外擴張的能力,反而是東方的徐奄、西方的犬戎開始興起。之後到共王、懿王時更加衰弱,戎狄交侵,一度曾迫使周王室遷都犬丘(陝西興平)。

懿王的無能給他的叔父孝王闢方叛亂稱王提供了機會,這可以說是周王室的第一次內亂。孝王因為靠兵變奪權,較為崇尚武力,因此對戎政策有不少的建樹,暫時算是安定了西方。但孝王最大的“功績”恐怕還是由於這場叛亂,給王室的威脅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在他死後,諸侯扶立懿王的兒子夷王燮復位,中原諸侯對於王室的敬畏之心漸漸地也就不怎麼當回事了。諸侯的怠慢讓夷王很是感到無力,為了能夠重新挽回王室的權威,他做了不少的蠢事,最著名的就是曾經把齊哀公烹殺一事。這些作為對挽回王室權威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為自己帶來了行為暴虐的惡名。

與晉靖侯同期的是西周第十任天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厲王,周厲王時期大概是為了改變戎狄交侵諸侯不臣的緊張局面,著力增加王室財政收入,使得周王室出現了短期的興盛。當時南方的楚國不尊王室,其國君熊渠曾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王,此時也因為害怕厲王,取消了他們的王號。但是厲王在經濟上所實行專利政策,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因此引發了強烈的不滿,國人紛紛抵制厲王的新政。厲王對國人採取強硬措施,引發了國人暴動,最後不得不出奔彘地(山西霍縣)。厲王雖然出奔,但人還沒有死,當時的人們大概也不敢另立新王,就推舉了共伯和執政。到十四年後,厲王去世,太子靜才繼位為宣王。

厲王的出奔,使得王室的權威再次受損,第十一任天王宣王繼位的時候,為了繼續恢復王室權威,也做了不少的努力。在對外政策上,他任命秦仲為大夫,征伐西戎,另外還派人討伐淮夷荊楚。經過周宣王的一番努力,王室權威略有提升,因此史稱宣王中興。但這個中興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到了宣王的晚年,王師敗績的記錄便開始接連出現。比如“三十一年,伐太原戎,不克”;“三十六年,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三十九年,宣王與姜氏之戎戰於千畝,王師敗績”;“喪南國之師,料民於太原”等等。而另一方面,宣王屢屢干涉諸侯國政,使得原本就已經不順服王室的諸侯更加離心離德。比如他殺掉了杜伯,導致杜隰叔逃往晉國,成為晉國的士氏;因為私愛,立魯武公的少子,導致魯國內亂。內政搞的一團糟,對外又經常打敗仗,使得宣王晚年時財政日漸緊張,諸侯離散,戎狄愈發猖獗,周王室的頹勢已經無法挽回了。

西周中後期的中原大地正在經歷一場小冰期,各地的平均氣溫都有所下降,氣溫下降導致的直接後果是降水量的減少和農作物的減產,這些都對王室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不僅如此,氣候的變化也讓遊牧地區的水草減產,使得那些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不得不向東、向南遷徙,進而對農耕文明構成威脅。

當時的人們自然不會知曉其中的原委,只是看到了遊牧民族的侵襲,於是便屢屢徵調大軍抵禦,其結果不僅不能建功,反而使得本就侷促的王室財政更加緊張。到第十二任天王周幽王在位時,就連宗周的局勢也開始垂危起來。古人往往把這種局面歸罪於天子,認為是周幽王太過昏庸,在虢公石父等奸臣的慫恿下胡作非為,因而引發了諸侯的不滿。但所謂的胡作非為,很大程度上還是想要恢復厲王時期的專利政策,以充實王室緊張的財政局面。但是這必然會觸動貴族與諸侯的利益,最終的結果不僅無法充實財政攘清戎狄,反而連王畿內的王臣也開始變得不安分,終於釀成了導致西周滅亡的驪山之亂。

按照通常的敘事邏輯,引發內亂的導火索也是因為周幽王的私愛,他本來有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但偏偏因為寵愛褒姒,就把申後和太子宜臼都廢了,立了褒姒為王后,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廢太子宜臼感到很是憂懼,就跑到他的舅老爺申侯家裡哭訴。申侯與王室有齟齬,一怒之下竟然不顧宗周的天子,愣是把自己的外甥宜臼立為天王,導致西周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幽王當然不能忍,於是乎在他即位的第九年(公元前773年)興兵伐申,申侯也不甘示弱,聯絡了繒國和犬戎與王室對抗。戰爭打了三年之久,到幽王十一(公元前771年)年,犬戎攻破鎬京,俘虜了褒姒並殺死太子伯服,幽王自己也被追兵殺死在驪山。輔助幽王實行改革的虢公石父大概在這場戰爭中也死掉了,繼位的虢公翰在臨陣扶持了幽王的另一個兒子王子餘臣為攜王,繼續二王對峙的態勢。

幽王之死,讓天下諸侯都大為震動,於是晉國、衛國、許國、周朝大夫王子友、秦仲這些距離王畿較近的諸侯都紛紛前來勤王。但幽王死後的宗周局勢,顯然不能與厲王出奔時的局面相提並論了,鎬京附近的戎狄勢力犬牙交錯,雖然秩序散亂,可要跟地方不足百里的東方諸侯比起來,其動員能力顯然更強一些,失去了組織的諸侯根本無法廓清局面,反而使得鬥爭的形勢很快就開始轉向了王位的合法性爭奪上來。

這個時候如果對周朝的二王進行對比的話,就會發現攜王具有很大的優勢。攜王餘臣為王室正統,是在幽王死後名正言順地繼位的,很容易就獲得了東方諸侯如虢、晉、衛等國的支持。而周平王就不一樣了,首先是他得位不正,且有聯合戎狄弒君殺父的罪行,這是為中原諸侯所不齒的,很難在道義上佔據主動。但老話說得好,事在人為,平王雖然處於劣勢,但是卻有一股不服輸——或者說是不要臉——的精神,在此後的十幾年間,還真就把局面給扳回來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A06.骊山烽火

晉國史話·第一輯 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