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晋献公的遗恨

D12.晋献公的遗恨

第四章 “国无公族”制度的成型

12

D12.晋献公的遗恨

申生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可不管怎么说,太阳总会照常升起,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把路继续走下去。然而对于操盘了整个事件的献公来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场变故就让他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父子亲情变成了蚀骨之痛,这个结果显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而更让他痛心的是,骊姬之乱爆发后,诸公子夺嫡的斗争开始浮上水面,国中上下派系林立,卿大夫都各怀异心,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派系之间已经是势同水火剑拔弩张,整个国家积极进取的风尚也一去不返,使得他韬光养晦所要寻求的集权之路戛然而止,更打断了他孜孜以求的霸主之梦。

尽管如此,晋献公寻求参与中原大事的雄心始终未死,他还是想到中原去会一会列国的诸侯君主们。于是在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邀合诸侯在葵丘(今天的兰考县境内)举行会盟时,晋献公终于压制不住多年来的愿望,执意前往葵丘参加盟会。

途中,路遇周襄王派往葵丘参加盟会的太宰周公孔(又称宰周公,宰孔),问明来意之后,宰周公对献公说,“历来齐侯的会盟你都没有参加,这次的盟会你也不必去了。”

献公不知为何,便询问其故,宰周公向他耐心地解释道:“齐侯生性爱炫耀爱表现,对待诸侯采取的是恩威并重的措施,但是却缺乏真正让人心悦诚服的德行。”

所谓的“恩”就是施恩,对诸侯大加赏赐。“参与盟会的诸侯往往可以空手而来,满载而归,让顺服的人表面上看大家都心悦诚服,皆大欢喜,实则是暗藏危机。”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把诸侯当成了巴甫洛夫的狗,用财礼鼓励他人顺服,而让那些背叛的人感到羡慕不已。可一旦有赏赐,就存在不公平的问题,人们总是贪心不足,功劳大的总觉得自己得到的赏赐少,功劳小的还总不觉得自己功劳小(可以与晋国的桓庄之族做类比),更何况齐国的财物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样的霸业也很难长久维持。他的历次会盟,尽管不断重申过去的誓约,尽量给诸侯施以好处,但却全然不顾礼仪的规矩,把能省的礼节全都省掉了,这是很不明智的。

而齐桓公对待诸侯的“威”,则主要表现在武力上。宰周公说:“齐侯三次会盟,挽救了三个灭亡的国家(指的是齐桓公‘救邢、安鲁、存卫’的三大功业),向这些有危难的国家施加恩惠。他邀集诸侯向北讨伐山戎,向南攻服楚国,向西则是举行此次会盟。他并不是无偿地为诸侯做这些事情,而是需要人们回报的。齐侯就跟放债一样遍施恩惠,得到他帮助的人都战战兢兢,不知道该怎么回报他,诸侯肯定不会心悦诚服。从这种种迹象来看,齐侯的霸业已经到顶了,这就好比是盖房子,房梁都已经建好了,又如何再加盖楼层?即便是他还能延续几年霸业,他的影响力也只限于东方诸侯,对晋国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你也不必怕他。与其耗费精力去参加这样的一个盟会,倒不如回去好好休整一下晋国的内政吧。”

晋献公听了宰周公的这一番分析,感觉很有道理,便终止了这次行程而折返回国。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参与中原政事的冲动也就此打消,从此再也没有踏出国门一步。晋献公征伐一世,大大地扩展了晋国的领土,但还是因为废立太子的事情中断了自己的霸业之路,最终未能实现左右中原政局的初衷,不免也让人为之感叹。然而这一切终究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所谓成也无亲,败也无亲。晋献公疏远公族的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后来晋国的国运,晋国的称霸中原和最后被强卿所瓜分,都能从中看到端倪。

宰周公也从献公的神色中看出他想要参加这次盟会的心情,他对自己的司机说道:“晋侯命不久矣!晋国有霍太山作为城墙,有汾水、黄河、涑水、浍河作护城河,西北有戎狄环卫,如此表里山河,又有谁能撼动晋国呢?他明知齐侯霸业不久,不关起门来治理国家,却轻率地坚持参加盟会,可见他内心是有多着急。心理如此失衡,恐怕很快就会死了。”

宰周公可以说是深悉献公的内心,他之所以如此心急,正是因为他的身体早已江河日下了,使得他急迫地想在有生之年实现心中的夙愿,就算是不能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亲眼目睹一下诸侯会盟的盛况总不难吧?然而宰周公的话却点醒了他,让他明白成就霸业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要趁着自己健在的时候,尽早为嗣君的地位作出安排。

然而,此时亡羊补牢显然有些太晚了,不管献公有多么的雄才大略,身后的事情终究还是他无法操控的。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九月,在位二十六年的献公撒手人寰,临终前托孤荀息扶立奚齐为君。仅仅一个月后,一直暗藏心机的里克便发动了政变,先后杀死了荀息所扶立的奚齐和卓子。荀息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自裁以报君恩,献公穷尽一生都试图消除的公族内乱,终究还是以“五世昏乱”的形式爆发了。

D12.晋献公的遗恨

待续……

D12.晋献公的遗恨

晋国史话·第一辑 晋文公霸业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