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晉獻公的遺恨

D12.晋献公的遗恨

第四章 “國無公族”制度的成型

12

D12.晋献公的遗恨

申生的故事就到此結束了。可不管怎麼說,太陽總會照常升起,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要把路繼續走下去。然而對於操盤了整個事件的獻公來說,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一場變故就讓他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父子親情變成了蝕骨之痛,這個結果顯然是他不願意看到的。而更讓他痛心的是,驪姬之亂爆發後,諸公子奪嫡的鬥爭開始浮上水面,國中上下派系林立,卿大夫都各懷異心,都在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派系之間已經是勢同水火劍拔弩張,整個國家積極進取的風尚也一去不返,使得他韜光養晦所要尋求的集權之路戛然而止,更打斷了他孜孜以求的霸主之夢。

儘管如此,晉獻公尋求參與中原大事的雄心始終未死,他還是想到中原去會一會列國的諸侯君主們。於是在晉獻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邀合諸侯在葵丘(今天的蘭考縣境內)舉行會盟時,晉獻公終於壓制不住多年來的願望,執意前往葵丘參加盟會。

途中,路遇周襄王派往葵丘參加盟會的太宰周公孔(又稱宰周公,宰孔),問明來意之後,宰周公對獻公說,“歷來齊侯的會盟你都沒有參加,這次的盟會你也不必去了。”

獻公不知為何,便詢問其故,宰周公向他耐心地解釋道:“齊侯生性愛炫耀愛表現,對待諸侯採取的是恩威並重的措施,但是卻缺乏真正讓人心悅誠服的德行。”

所謂的“恩”就是施恩,對諸侯大加賞賜。“參與盟會的諸侯往往可以空手而來,滿載而歸,讓順服的人表面上看大家都心悅誠服,皆大歡喜,實則是暗藏危機。”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把諸侯當成了巴甫洛夫的狗,用財禮鼓勵他人順服,而讓那些背叛的人感到羨慕不已。可一旦有賞賜,就存在不公平的問題,人們總是貪心不足,功勞大的總覺得自己得到的賞賜少,功勞小的還總不覺得自己功勞小(可以與晉國的桓莊之族做類比),更何況齊國的財物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樣的霸業也很難長久維持。他的歷次會盟,儘管不斷重申過去的誓約,儘量給諸侯施以好處,但卻全然不顧禮儀的規矩,把能省的禮節全都省掉了,這是很不明智的。

而齊桓公對待諸侯的“威”,則主要表現在武力上。宰周公說:“齊侯三次會盟,挽救了三個滅亡的國家(指的是齊桓公‘救邢、安魯、存衛’的三大功業),向這些有危難的國家施加恩惠。他邀集諸侯向北討伐山戎,向南攻服楚國,向西則是舉行此次會盟。他並不是無償地為諸侯做這些事情,而是需要人們回報的。齊侯就跟放債一樣遍施恩惠,得到他幫助的人都戰戰兢兢,不知道該怎麼回報他,諸侯肯定不會心悅誠服。從這種種跡象來看,齊侯的霸業已經到頂了,這就好比是蓋房子,房梁都已經建好了,又如何再加蓋樓層?即便是他還能延續幾年霸業,他的影響力也只限於東方諸侯,對晉國產生不了什麼影響,你也不必怕他。與其耗費精力去參加這樣的一個盟會,倒不如回去好好休整一下晉國的內政吧。”

晉獻公聽了宰周公的這一番分析,感覺很有道理,便終止了這次行程而折返回國。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參與中原政事的衝動也就此打消,從此再也沒有踏出國門一步。晉獻公征伐一世,大大地擴展了晉國的領土,但還是因為廢立太子的事情中斷了自己的霸業之路,最終未能實現左右中原政局的初衷,不免也讓人為之感嘆。然而這一切終究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所謂成也無親,敗也無親。晉獻公疏遠公族的政策就像一把雙刃劍,影響的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後來晉國的國運,晉國的稱霸中原和最後被強卿所瓜分,都能從中看到端倪。

宰周公也從獻公的神色中看出他想要參加這次盟會的心情,他對自己的司機說道:“晉侯命不久矣!晉國有霍太山作為城牆,有汾水、黃河、涑水、澮河作護城河,西北有戎狄環衛,如此表裡山河,又有誰能撼動晉國呢?他明知齊侯霸業不久,不關起門來治理國家,卻輕率地堅持參加盟會,可見他內心是有多著急。心理如此失衡,恐怕很快就會死了。”

宰周公可以說是深悉獻公的內心,他之所以如此心急,正是因為他的身體早已江河日下了,使得他急迫地想在有生之年實現心中的夙願,就算是不能實現稱霸中原的夢想,親眼目睹一下諸侯會盟的盛況總不難吧?然而宰周公的話卻點醒了他,讓他明白成就霸業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如今的當務之急,還是要趁著自己健在的時候,儘早為嗣君的地位作出安排。

然而,此時亡羊補牢顯然有些太晚了,不管獻公有多麼的雄才大略,身後的事情終究還是他無法操控的。獻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九月,在位二十六年的獻公撒手人寰,臨終前託孤荀息扶立奚齊為君。僅僅一個月後,一直暗藏心機的裡克便發動了政變,先後殺死了荀息所扶立的奚齊和卓子。荀息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自裁以報君恩,獻公窮盡一生都試圖消除的公族內亂,終究還是以“五世昏亂”的形式爆發了。

D12.晋献公的遗恨

待續……

D12.晋献公的遗恨

晉國史話·第一輯 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