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馬鞍山,母親一生住得最久的居所

嚴歌苓:馬鞍山,母親一生住得最久的居所

折柳馬鞍山

小時候我隨著父母來馬鞍山時,就感到她的獨特。一個線條剛勁的工業城市糅在綠水青山裡:有著江南水鄉的景緻,有著講南腔北調的菜市場,有著缺乏市井氣的城區,有著穿白色帆布工作服的人群。

從遠方漂移而來的城市

回到馬鞍山後我不敢上街,怕走失。據說下榻的酒店坐落在我小時常來的一帶,或是陪祖母領工資,或是陪她到醫院拿藥。醫院就是“人民醫院”。但我已經完全辨認不出方向了,眼前是一個簇新的、時尚的城市。酒店的房間在十六層,從落地窗能看到雨山湖。湖水依舊,只是對人的生活多了些參與感。往縱深去些,該是我和當年朋友們游泳的一塊水域,卻因為廣場、高樓、小橋的新佈局而使我記憶中的羅盤失靈了。湖邊的樹還是鬱鬱蔥蔥,不知還是不是當年的梧桐、垂柳、白楊,即便是,也在這新的風景中出落得時髦了。在芝加哥的密西根湖濱餵過鴿子和松鼠,又在舊金山海灣居住了多年的我,因此就想到這個城市其實是多麼幸運,有這一片湖和周圍的九座山巒來使她永遠不至淪為現代化千篇一律的設計,她在由環球蔓延過來的水泥森林中成為人類為自己永遠留下的餘地。

小時候我隨著父母來馬鞍山時,就感到她的獨特。一個線條剛勁的工業城市糅在綠水青山裡:有著江南水鄉的景緻,有著講南腔北調的菜市場,有著缺乏市井氣的城區,有著穿白色帆布工作服的人群。頭次去採石磯應該是1965年的四月,記憶中有杜鵑花為證。如今不過半小時車程的旅途,那時卻稱得上行路難。早早起來,也得一番趕遠路的慌亂和焦灼,汽車換了火車,然後又是汽車。來到太白樓前面,迎出來的是個講娓娓京話的女子,把杜鵑叫做“杜鵑花兒”,更向我證實馬鞍山是個從遠方漂移而來的城市,正像舊金山和多倫多,甚至悉尼。

嚴歌苓:馬鞍山,母親一生住得最久的居所

詩人李白的安息之地

雖然父親一路鋪墊,告訴我太白樓裡的李白,就是我背誦的詩的作者,然而我在面對他的塑像時,仍不能進入對於詩人的具象思維。然後說糯軟北京話的女講解員陪我們上了李白墜江的崖,我才突然覺得一切都真切起來。崖下湍急的江水即便在今天的我看來,也感到幾分眩暈。視角舉起,水闊天寬,水天一色,詩人是躍入蒼天還是躍入江水已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一個以歌為語,以醉為眠,以浪漫為現實,憤世嫉俗的博大心靈最終是在這一帶休憩的。因此中年的我,在李白墓園裡漫步時,緬懷的似乎就是一個並不遙遠的前輩了。睡蓮和金桂交疊著夏、秋,墓園裡的清氣對比外面世界物慾橫流的濁氣,再一次讓我想到年邁的詩人歸宿於此,是偶然,更是必然。走在這詩魂不散的靜寂中,那份自由而高貴的孤獨從千年前貫穿過來,使我疲於奔命的半生得到一次浴洗。靈魂和物質的爭奪,在我身上從來沒有停息過,而與詩人的這次神交,會使我更朝靈魂的方向進取。何為貧、富,何為貴、賤,詩人留下供萬代享用的財富不就是答覆?凡是血肉之軀都不能免俗,但站在詩人墓園中的一刻,至少會忘俗,或者羞於庸俗了。

這次來採石磯,我還特別提出想看看三元洞。不知為什麼,兒時第一次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近乎神秘莫測。崎嶇的小道比當年規則了許多,也多了不少人氣。進了三元廟門,見到的卻是一間上世紀九十年代(或者八十年代)的簡陋居室。據說是管理人員的住所。這種格局有點讓我出戏,至少進入劇情的情緒被間離了。記得當年的我在深入江水的巖洞邊站了很久,既著迷又恐懼,覺得這樣一來便是深入了大江的腹內,濤音也就是它的臟器之聲了。眼下是深秋,水勢低弱,看不見湧到洞內來的浪濤,並且下到洞底的路也封了,安全起見。於是對自己又有了個新發現——成熟後感興趣的東西和少時感興趣的東西畢竟不一樣了。

年少時記得最清楚的除了三元洞之外,就是滿山的杜鵑花。北京女子向我們介紹了杜鵑的種類,父親當即買下一盆白的,一盆紅的。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杜鵑,後來在世界各地見過上百種杜鵑,總覺得再也超不過它們。我們是抱著花回到太白鎮的。找了個叫做“太白酒家”的飯館,這樣一來,似乎整個旅行都與主題呼應了。不過當時我們並沒有多少選擇,一個鎮子上只有兩三家館子,都不大,也都貌不驚人。太白酒家擺著方桌和條凳,室內散發著老店家的氣息,給人的錯覺是李白或許曾在此買過醉。多年後我到了傑克·倫敦常常飲酒的酒館,也企圖從它的氣味上尋找史實。在太白酒家的那頓飯在我後來的幾十年生活裡也成為對採石磯的鮮活印象之一。菜都是再家常不過了,但新鮮可口,其中有道炒蝦最是美味,就是坐在今天的種種席面上,我也還是懷念它。但吃那樣的菜餚是需要情致的,還有就是需要單純的心境。那麼知心體己的口味,與許多東西一樣不復存在,只能作為懷舊的憑據。

不同的鍊鋼場景

懷舊還包括許多其他內容。記得當年我常常在夏天夜晚乘涼時,看遠處的鋼廠出鋼。我們家有個陽臺朝西,西邊的夜空紅起一片時,我和哥哥就知道,那是一鋼廠在出鋼。母親那時從話劇團下放,在一鋼廠當電焊工。她總會在這時自豪地告訴我們,她怎樣在爐前操作,又怎樣攀登百米高爐。終於有一次,我坐著她的自行車貨架到了她的廠裡,站在安全的地方看鍊鋼。直到那一刻,我才把那些穿白色帆布工作服的人們和那般壯觀絢爛的場面聯繫在一起。看著最堅硬的東西被那些人變成了液體,再看那液體同時帶著毀滅和建造的力量進入人指定的位置,形成人為它規定的形態,我激動得啞然了。回家途中,再聽母親跟他們“張師傅”、“李師傅”地打招呼時,就覺得他們反而生疏了,在年少的我看來,但凡偉大的人物,都與我隔著一層神話。

嚴歌苓:馬鞍山,母親一生住得最久的居所

然而那樣的場面已改變了。現在來到爐前,看到的是坐在電腦前的冶煉工人,都帶一點書卷氣質。一打聽,果然大部分是大學生。巨大的廠房比原先整潔多了,也安靜一些。新的鍊鋼爐裡依舊沸騰著光與熱,鋼花也依舊繽紛,但我感到人和它的關係變了,人對它有了更多的控制,並且是輕鬆了許多的控制。

短暫而持久的緣分

我們當時的家就在雨山腳下。雨山上有松林,野桃花,野菊花,野百合,野石竹。還有一種春天開的花,硃紅色,花瓣上有一層細絨,帶長長的蕊,我一直認為它就是山丹丹,當然是無法求證的。我的朋友們不知是否還跟我一樣記著那些個暑假,她們教我認識了野果,野菜,也教我如何揀松果,從中取出松子,再剝出米粒大的松仁。我們常常剝著松仁,坐在地勢好的石頭上,看遠處高爐裡的煙,看南京去蕪湖的火車,也看一排一排紅磚白沿的樓房。就像房子的主人一樣,這些樓房嚴守紀律,整齊劃一,缺乏變化。山下的一切和我們的生活一樣,過去和未來都平鋪在地平線上,一覽無餘。那時我們沒看到、沒想到的竟這樣多,包括人們會坐在電腦前鍊鋼。還包括雨山湖邊立起幾十層高的公寓,馬路上跑著私人轎車,超級市場和摩登男女。那時李白在我們的生活裡沒有位置,因此我們怎麼會想到幾十年之後,這裡會有個詩歌節,年年會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陪天上的李白盡一回詩興。我們那時也想不到我會移居美國,旅居非洲,在走了許許多多城市之後回到這裡,意識到湖色山色中的這座叫馬鞍山的城市不可多得。

這個城市也與我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母親一生中住得最久的一個居所就在這裡,她在這裡度過十五個年頭。當年有一個朋友和我坐在雨山上看景色、剝松仁時,用她的一口東北話對我說:“你在咱這兒待不長。”我問她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她說:“我不知道,反正你肯定在咱這兒待不長。你以後不定上哪兒去。肯定不會回來的。”說著她還真有點傷感,又有點忿恨,似乎我既然待不長,何必要和她開展一場友誼。果然她說了那句預言的第二年,我就離開了馬鞍山。她沒預見到的是,我回來時完全不認識路了。我在馬路上打聽著,走著,看著哪裡都陌生,又似乎都熟悉。所有從我面前走過的人,我都狠狠盯一眼,想從陌生中盯出熟悉來。有人告訴我,哪裡哪裡還在開發,還會有什麼什麼樣的樓宇出現,保證我下次回來會看見一個更新、更完美的城市。但願那時我不會成為一個徹底的外地佬。

紫金山

嚴歌苓:馬鞍山,母親一生住得最久的居所

嚴歌苓:馬鞍山,母親一生住得最久的居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