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文轩儿童书店】,一起共享和孩子有关的美好事物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共计3900字丨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明天就是万圣节啦, 说到这个节日,你觉得和自己有关吗?

很多家庭觉得这一天似乎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如果这样想,那你可错过了一个给孩子死亡教育的大好时机。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两千多年前,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认为,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是严酷冬天开始的一天。

那时的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所以,在很多人心中,万圣节就是个“鬼节”,是个带有恐怖气息、和死亡有关的节日。

提起生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敬畏;而提到死亡,大多数人都会心惊胆战。因为在常态的意识里,死亡是一件无比可怕的事情,人人避而不谈,“死”这个字眼,实在忌讳,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单纯幼小的心灵有这种可怕的信息。

然而你却不能避免,孩子的身边总是会出现死亡,孩子未来肯定要面对死亡

很多孩子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死亡教育,反而是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懂得了死亡,可能是在新闻中、可能是在身边人的言谈中、甚至可能是在恐怖片中。

这也导致有的孩子异常胆小,怕鬼、怕自己睡、怕自己一个人待着。即使学习了唯物主义,心里还是会本能的害怕。表面上看是怕鬼,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对死亡的担忧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历程,客观平静地认识死亡,不但不会增加我们的恐惧,反而会令我们更懂珍惜。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画上可爱的鬼脸,穿上古怪的服饰,提着南瓜灯到处索要糖果捣乱的孩子们,究竟是否明白这节日背后的意义?当喧闹接近尾声,节日气氛散尽,“死亡”这个禁忌的字眼,在孩子眼中仍然陌生又模糊。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死亡”这个事实,但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让孩子们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死亡率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在日剧《家庭的模样》中,阳三先生不幸罹患肺癌晚期。当继子浩太问他:“死是怎么一回事?”阳三先生这样回答:

“浩太,看到蚂蚁了吗?它正兴高采烈地爬着。虽然现在很有劲儿,但总有一天会都死去然后成为养分。看,这里不是有只瓢虫吗?这只瓢虫总有一天也会死掉,回到土里变成养分。然后啊,新的蚂蚁、新的瓢虫会出生。

听着啊浩太,死亡啊,对我们生物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而是谁都会经历的、极其普通的事情。所以,我并不觉得死亡是什么不幸的事情,因为如果这么想的话,我们的出生,不都变成走向不幸的开端了吗?我死了以后,回到土里、成为大家的养分,然后啊会变成风、变成雨,一直陪在浩太的身边。”

死亡的焦虑,并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反而更甚。因为越是明白些事情了,越接近死亡的实相。但实相并不是真相,死亡的真相并不恐怖,这是成长的功课,有很多成年人也许仍旧卡在儿童时代对死亡的认识。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在中国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是一个被人淡忘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家长对如何为孩子进行生死教育犯了难,毕竟儿童对死亡的概念及其浅薄,但其他国家都早早的对孩子进行了死亡教育。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词。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并且,在美国“死亡教育”中最精彩的一幕,要算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父母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跟大人一起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们的床榻。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由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或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

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了无保留的支持。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不是确定的,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死,这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哪怕没有任何宗教信仰都需要面对死亡。

不要再吓唬孩子,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死亡

请一定要告诉孩子:死亡是件很自然的事情,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生的规律,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死亡。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死亡?

当孩子问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却总是搪塞过去。也许是因为“死亡”这个话题太过于沉重,不想让孩子过早的有心理负担。既然死亡是每个人都得经历的,不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感知生命。

1、通过绘本

可以找一些谈到死亡的绘本和他们一起看,对他们理解死亡也有好处。

书名:《爷爷变成了幽灵》

作者:[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文

[瑞典]爱娃·艾瑞克松/绘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适读年龄:4-6岁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把关于死亡和永别的故事,描述得温暖、细腻、深情。在对往事的琐碎而又温情的回忆中,让读者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艾斯本一道,体验了祖孙相处时的快乐和幸福,以及永别时的伤感和从容。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了人生的必经过程和人生的真谛:要正确面对亲人死亡,懂得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这书不光适合小孩子,同样大人也能在其中得到自己的感悟。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书名:《一片叶子落下来》

作者:利奥·巴斯卡利亚 著,任溶溶 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适读年龄:3-6岁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

故事从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死亡,从不理解、恐惧到最终平静,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2、通过电影

带孩子看一部关于死亡教育的电影,让孩子经历一次那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的故事,让孩子自己去领会、去感悟。

寻梦环游记(2017)

最适合在万圣节看的影片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9.0

影片简介

热爱音乐的米格尔不幸地出生在一个视音乐为洪水猛兽的大家庭之中,一家人只盼着米格尔快快长大,好继承家里传承了数代的制鞋产业。一年一度的亡灵节即将来临,每逢这一天,去世的亲人们的魂魄便可凭借着摆在祭坛上的照片返回现世和生者团圆。

在一场意外中,米格尔竟然穿越到了亡灵国度之中,在太阳升起之前,他必须得到一位亲人的祝福,否则就将会永远地留在这个世界里。

关 键 词 :亲情 想念

推荐理由:

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停止呼吸;第二次是注销你的ID;第三次是没有人再记得你。这是一部最适合在万圣节和孩子一起看的影片,也是最能让孩子了解到死亡意义的影片。

影片除了讲述了一个逝者和生者世界产生连结的故事,更多地还是在表达亲情。说到亲情,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孝道的沉重、亲人间的道德捆绑、人际越界和令人窒息的相处空间。但这部影片会让孩子看见,一家人是以爱维系,用歌表达,长辈和晚辈之间其实可以不强求尊卑,能够平等沟通。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和孩子讨论,在长辈面前是否有压力,如何与长辈沟通。

2. 和孩子讲讲很久以前逝去的人的故事。

入殓师(2008)

生者与死者的和解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8.8

影片简介

不得志的大提琴手大悟与妻子过着清贫的日子。某日,一则高薪短工的广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大悟来到公司面试,社长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大悟在再三追问下终于得知:是入殓工作!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谈何容易,一方面对遗体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关 键 词 :入殓 细腻情感

推荐理由:

日本人总能抓住人类内心的那份感情,这部电影对于人生死亡的态度,深深地让世界为之感动,影片缓慢细腻,用最实在的真情打动着我们的灵魂。

这部影片可以让孩子看到,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孩子会了解到死亡只是一个生命的一部分,对待死的敬意,应该犹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谈谈我们国家的殡葬仪式。

2. 问问孩子是否对遗体恐惧。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对比一些有信仰地区对于死亡的哀悼与憧憬,“好好告别”在我们的文化里显得分外不被重视。某些国家对于幼儿园小朋友都有开设“死亡课程”,而我国高校2012年开始才有“生死课”

在《西游记》中,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就是美猴王火烧阎王府,勇销生死簿。

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万圣节|除了狂欢,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提醒我们: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死亡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如果你还没来得及想清楚,怎么和孩子谈这个话题,没关系,先用绘本和影片作为启发,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要记住的是,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把它当作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 END -

PS: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不错,欢迎留言,转发,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