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戰役之一,同時也是傷亡最慘重的戰役。在上黨地區,秦國和趙國投入總計約100萬兵力。最終,白起率軍包圍了趙括,俘獲、坑殺趙軍45萬,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殺傷。

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然而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在沒有鐵路,甚至沒有硬質公路的時代,如何能保證數十萬人的糧食供給?即使在現代,這種級別的糧食供給也很難做到。因此很多人認為,長平之戰,根本不可能聚集如此多的兵力。然而到了近代,學者們卻解開了謎團。

1984年,一群工人在山西晉城地區修路,意外地發現了一條深溝。後來經過地質學者的勘測,發現這裡曾是汾河的一條支流。對於這個發現,許多歷史學者如獲似寶,他們說:“長平之戰的終極謎題或許已經解開了!”

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歷史上,從關中到上黨地區,曾有一條水路可通。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君主苻堅命王猛從長安,東向攻打上黨。為了支援王猛,苻堅親自做後勤,他“親督萬眾,繼卿(王猛)星發,舟車糧運,水陸俱進”。很顯然,從長安到上黨,曾有一條穩妥的水路。

大家都知道,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水路運輸的成本都要遠低於陸路運輸,一艘船就相當於幾十輛牛車的運量。誰掌握了水路運輸,誰就將在後勤方面取得優勢。

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無獨有偶,到了隋朝,朝廷曾經下令,將晉地的糧食、錢幣通過水路運往長安。“漕舟由渭 ( 水〉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晉”。很顯然,這條水路溝通了汾河與渭河,而且運量絕對不小。到了唐朝,這條水路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曾在三年內,運輸了300萬石糧食前往長安,而且還是逆水運輸。

因此,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可以利用這條通往上黨的水路,將大量糧食運往前線,秦軍根本不用擔心飢寒。戰鬥中,秦軍分兩路依託於水運進兵,以居高臨下地壓制邯鄲附近農業區。左路後勤以從黃河入汾河,右路從黃河向東再轉入沁河、丹河。因此,秦軍雖然距離上黨較遠,但卻能聚集海量的兵力。

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而趙國呢?雖然缺乏水路運輸,但是畢竟距離上黨較近,因此也能維持40萬以上的兵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所面臨的局勢便越來越不利。首先,秦國的國力位居列國之冠,糧食產量遠超趙國,比拼消耗,趙國根本不是對手;其次,趙國依靠陸路運輸,效率非常低,一路上要消耗大量畜力和人力。反觀秦軍,他們依靠水力運輸,輕鬆又自如。

為了徹底奪取上黨,趙軍孤注一擲,決定任命激進派趙括為主將,與秦軍決一死戰,畢其功於一役。兵來將擋,秦國也秘密任命老將白起為主帥,並動員河內15歲以上的男子參戰。秦軍的兵力約為60萬,而趙軍兵力約為45萬。

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之後,趙括主動進攻白起,老謀深算的白起趁機後退。一來,這是為了引誘趙軍進入自己預設的包圍圈;另一方面,是為了拉長趙軍的補給線,縮短自己的補給線,把戰術優勢積累為戰略優勢。

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趙軍最終被白起所率領的秦軍包圍,一連圍困了46天。在斷糧的絕境之下,趙括率領敢死隊突圍。在趙軍即將突破包圍時,趙括不幸被亂箭射死。群龍無首的40萬趙軍只能投降。

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雖然秦軍後勤供應順暢,但也很難長期維持60萬秦軍的補給。如今,又多出40萬俘虜,讓秦國本來就困難的後勤變得雪上加霜。因此,白起出於多方面考慮,決定坑殺40萬趙卒。數天時間裡,因為飢餓已經失去抵抗力的趙軍全部被殺。和他們一同被殺的,還有眾多上黨百姓。為了震懾趙國,白起只放回了240名幼卒。

總之,白起之所以能夠擊潰、殺死40萬趙軍,離不開水路運輸的幫助。沒有水路運輸,秦軍很難贏得對趙國的消耗戰;沒有水路運輸,秦軍也無法聚集多於趙軍的士兵;沒有水路,秦軍也困不住如此多的趙軍。

白起怪不得能全殲40萬趙軍的關鍵在於一條河?!

隨著歲月的變遷,渭河和汾河之間的河流水減少,甚至逐漸乾涸,從關中到晉地的水路運輸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兩地之間的鐵路運輸。而長平之戰的真相,也湮滅於漫漫黃沙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