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学森之问”到北大校庆的“鸿鹄”错字门,一流高校怎么了?

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的精妙论述,到发人深思的著名“钱学森之问”,再到眼下北大校庆的“鸿鹄”错字门,几个看似毫不相干但却有千丝万缕内在联系的事件,不禁让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从“钱学森之问”到北大校庆的“鸿鹄”错字门,一流高校怎么了?

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著名“钱学森之问”,无疑是提出了事关高校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大命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认真破解。

一个不容回避的尴尬现实是,伴随着大学扩招和建设高歌猛进,我们的大学投入与日俱增;人数越来越多;规模愈来愈大!据一项统计,目前国内共有高校2800多所,大学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600多万;有17所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五万人,尤其是新晋双一流大学的郑州大学在校生更是力拔头筹,达到了一个7万多人的惊人数字。

可一流杰出“大师”、“诺奖”获得者却是寥若晨星、难见影踪。犹如钱老多年前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而昔日全国高校屈指、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与今相比堪称无法望其项背的时代,却是不乏大师,人才辈出。耳熟能详的就有章太炎、梁启超、鲁迅、陈寅恪、王国维、罗振玉、沈从文、蔡元培、钱穆、朱自清、赵元任、吴宓、钱钟书、刘师培等,可谓堪称璀璨夺目,烜赫一时。

从“钱学森之问”到北大校庆的“鸿鹄”错字门,一流高校怎么了?

二、不少大学一味贪大求洋,羡虚荣而不务实,偏离了“培养人才”的办校方向。

譬如,时下诸多大学牵强附会,搜遍证据,一股脑地纷纷给自己冠以“百年名校”的冠冕堂皇之称谓。但殊不知,培养不出更多杰出、一流的人才,你办校历史再悠久岂不是更尴尬、很难堪吗? !

又如在扩招攀比之风下,不少大学的校园面积成倍扩大,大门一个比一个气派,高楼一个比一个新潮,似乎堂堂大学校园没有个几千亩以上的占地面积、缺少“东南西北”多个校区就“自惭形秽”,对不起它的称谓和威名。许多高校由于人数众多,占地面积极广,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

毋庸置疑,比起以前的办学条件和高校总量、在校学生人数,现代的国内大学可谓得天独厚,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何总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不由得发人深思、催人猛醒!

从“钱学森之问”到北大校庆的“鸿鹄”错字门,一流高校怎么了?

三、许多大学“官多家少”,学术不端、论文造假丑闻不断,集中折射出高校教育之痛、以及存在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短板。

一些学校教师(教授)无心本科教学,却相互攀比追名逐利;甚至有些高校非教学的行政类、后勤管理人员就有上千人之多。

又如,当下引发热议的南京大学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问题。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的梁莹,尽管其多年来著述颇丰,发表各类论文超过120余篇。但在过去几年里,她却主动将(帮助她入选人才计划、获得经费和学位)的这些论文从中国知网等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删除。通过比对论文发现,梁莹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不少大学存在“严进宽出”现象,不少学生沉湎游戏、不思进取、消磨时间、荒废学业,以至于人民日报等媒体曾为此大声疾呼、严厉痛批——“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

从“钱学森之问”到北大校庆的“鸿鹄”错字门,一流高校怎么了?

四、“办出精品、培养一流”,方为大学之奋斗目标,并不在于校园何其大,人数何其多,级别何其高。

举目世界,大名鼎鼎、蜚声全球的一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就是个追求适度规模,精益求精的办学榜样。

人家这所大学只有学生2000余人,但是该校至今已有42名校友(教授)获得了43次诺贝尔奖!现任教授中有6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29名美国工程院院士,75名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其物理学排名世界第五、化学世界第四、基础理科综合排名世界第六,堪称精益求精办大学的典范。

从“钱学森之问”到北大校庆的“鸿鹄”错字门,一流高校怎么了?

再回头来看看国内的现状,以名列国内前茅的沿海某知名重点大学为例,有在校生4万余人,人数可谓加州理工的20多倍。然而令人尴尬与汗颜的是,教师中仅有院士十余人、工程院院士十三人、诺贝尔获得奖零人;学校也仅有七个学科进入世界前一百位……对于这些,你有什么思考?跟小鹿一起分享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