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不向沙俄割地,死扛下去会怎么样?

手机用户56660623689


如果清朝不向沙俄割地,死扛下去我觉着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一是清朝灭亡,二是割让更大的土地,三是沙俄退回去,取得抗俄胜利。这三种结果第一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最小。

首先我们先从清俄的决心、环境、制度民心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统治集团的决心:《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是1860年,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咸丰皇帝,俄国沙皇为亚历山大二世。以咸丰皇帝为代表的满清统治集团此时昏庸无能,内部集团斗争激烈,官僚腐败萎靡,毫无抵抗的决心。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却是意气风发,经过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战略东移,统治集团侵略中国的决心很大。

内外部环境:1860年清朝内部太平天国起席卷江南,外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俄国是西方国家,英法等列强同俄国穿一条裤子,共同参与对中国的侵略。

社会经济制度:清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未期,以自经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还没开启洋务运动。1860年俄国虽然也封建农奴制,但自彼得大帝改革后已逐渐走向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后,彻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民众的团结性:满清长期以来为维护统治,对民众实族愚民政策,民众只知皇帝,对国家没概念,经过二百年的统治,国内矛盾尖锐,各地起义不断。俄国是靠对外扩长起家的国家,对外侵略成性,民众从骨子里就有侵略的传统,民众支持对外侵略。

从以几方面分析,第一种结果,清朝若死扛到底,就必须全民团结一致,实行全面抗战。俄清大战一开,欧洲列强必然积极参与瓜分中国,国内矛盾爆发,农民起义逢涌,其结果和明未抵死抗满清一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第二种结果,清朝对俄死扛,对英法列强妥协,放弃更多的利益给英法列强,争取英法支持,结果英法出面干涉俄国,俄国摄取长城以北后退兵。第三种结果,主要看俄国侵略中国决心的大小,看清朝死扛后退兵,这得取得一二次对俄战争的胜利,像康熙时期的对俄战争。虽然俄国抢占东北有趁火打劫的因素,但俄国自《尼布楚条约》后一直贼心不死,侵略东北的决心不小,第三种可能很小,况且清政府已没有康熙时期的雄心,很难打赢战争。


汉关驼铃


如果清朝真的能够死扛下去坚决不向沙俄割地那么我们现在的国土面积至少会增加200万平方公里以上!当初沙俄所侵占的土地几乎都是趁火打劫,巧取豪夺来的,他们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成果,把在巴尔干半岛的损失在远东弥补了回来!



当初清政府如果能够有足够坚决的决心拒不在条约上签字,沙俄也是无可奈何的,当时沙俄虽然在远东地区部署有军队,但是数量并不多,西伯利亚地区天寒地冻交通不便,如果和清朝直接爆发军事冲突那他的补给就会很困难,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会把沙俄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



同时逐渐崛起的日本一直以来都把东北地区看成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旦清朝和沙俄爆发战争,日本一定会支持清朝,而沙俄在远东地区没有盟友,只能陷入孤军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也是沙俄经常使用武力威胁,军事恫吓的手段迫使清政府低头的直接原因!



而沙俄侵占西北地区和侵占外东北地区的手段几乎是如出一辙,他们除了军事支持阿古柏政权以外并没有和清军爆发直接的武力冲突!因为沙俄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欧洲和巴尔干半岛,而对于这个虚弱而又胆小的邻居沙俄也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的活!当初清政府如果能够看清沙俄外强中干的本质,拒不割地那么沙俄也是无可奈何的,那么现在我们的版图西北就会深入中亚腹地,东北就是库页岛和日本海,可惜软弱的清政府把这一切都葬送了!


帝国中兴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没有骨气的朝代,也是最没有眼光的朝代。如果清朝当时不向沙俄割地,中国现在的版图会达到1270万平方公里。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沙俄为什么要清朝签订割地条约,因为它想得到好处,而签订条约是付出代价最少的方式,如果清朝当时死扛,那么沙俄一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勉强攻下几座城池,沙俄的主要人口在欧洲地区,如果长年从遥远的欧洲运兵到西伯利亚地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又或许还打不过清朝。中国古代孙子兵法讲“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沙俄一定会考虑这样是否值得。沙俄正是觉得长期的战争是自己承担不起的,所以才要挟清朝签订条约,如果清朝死扛,我相信沙俄一定会识趣地离开。

由于沙俄开了一个这样的头,所有的帝国主义都认为清朝是一个软骨头,只要打它几下就能得到好处;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越来越多,割地越来越多,老百姓越来越穷。正是清朝政府的软骨头态势和短视才造成后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后来的日本侵华都跟它一贯的态度有关。

试想一下,如果清朝当时没有和沙俄签订条约,清朝就不会割让外东北外西北的土地给沙俄。其他帝国主义就不会认为清朝好欺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就不会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就不会有民不聊生,就不会有日本侵华等等,那么中国的土地就还是有1270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