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書偶記:《琴律學》

陳應時的《琴律學》是專講古琴音律的著作,本以為是硬精裝,收到才發現是鎖線膠裝。雖然是很專業的書,但愛好古琴的我,還是淘了一本。

淘书偶记:《琴律学》

陳應時據說是很有來頭,他的生平我就不贅述了。我只想說,看到他的名字,很自然地想起另一個名字——程不時。當年,程不時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駕大飛機——運十。運十試飛非常成功,卻因為某些原因被迫下馬,真可謂「不時」。而陳應時的《琴律學》塵封了30年後,又在古琴熱的今日問世,真可謂「應時」。

所謂律,根據傳說,起源於黃帝時代,樂師伶倫在崑崙山聽鳳凰鳴叫,以此確定了十二律;並且埋下律管,以候地氣,證實了音律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

傳說已經非常久遠,但實際上,根據考古發掘,中國的律學成熟,其實遠遠超越黃帝時代(約五千年),因為在距今八九千年的賈湖遺址,出土了大量完美符合七聲音階的骨笛。

律學有多重要,我舉個例子吧。據廣陵派古琴大師梅曰強先生的兒子梅士偉回憶,梅老先生曾經收過一個弟子,是學音樂出身,在學習古琴之餘,反饋先生律學知識,梅老先生在系統學習律學之後,古琴技藝也因之更上一層樓了。

《琴律學》一書,雖然是很專業的律學著作,但也不是完全看不懂。書中講了琴的結構、長度,徽位的變遷,琴的安弦定音和轉弦換調,琴的音域、音區、音位和音響效果等常識,以及琴律計算法、徽法學、準法律、琴平均律等琴律學專業知識。

當然,也介紹了明代朱載堉的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還指出:「琴採用十二平均律定弦之後,琴上的泛音除一、四、七、十、十三徽外,其餘均不合十二平均律。按音也只有一、四、十徽可用。其餘均需徽間按音。但演奏按音、散音可以自由轉調……」

古琴恐怕是中華民樂中,唯一還沒有被十二平均律所「收編」的樂器。陳應時在最後一章《琴平均律》中探索的,就是如何將十二平均律,或六平均律、二十四平均律運用到古琴上。

探索當然應該大膽開新,但就我個人感情而言,還是喜歡古制的古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