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了不起的工程

曲陽了不起的工程

曲陽了不起的工程

蘇宗印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西南部有一條河叫大沙河,大沙河東岸有一條有名的引水渠,我就出生在這條渠邊上的一個小村莊。我從小就和夥伴們常在這條渠裡戲水游泳,記事的時候就知道這條水渠叫“榮臻渠”,是以聶榮臻元帥的名字命名的。但是長大上學後,看到縣裡的地圖上標註這條渠的名字卻是“抗戰渠”,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條水渠是什麼時候修的?為什麼修這條水渠?水渠是怎麼修成的?這些問題是我參加工作多年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鄉親,實地考察,才逐步弄清楚的。

祖祖輩輩盼望修渠引水

大沙河是曲陽縣最大的一條河流。上個世紀初期大沙河裡的水量還很大,不僅長年不斷流,雨季還會發洪水,給下游造成災害。但是離大沙河僅僅十里之外的西羊平及其東南一帶卻無水可用,十年九旱,莊稼靠天收。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都盼望能把大沙河的水引過來澆地。當地有民謠唱到:沙河水啊枉自多,萬畝良田受乾渴。一天若得引水灌,家家戶戶念彌陀。

1930年,西羊平村的村醫劉穩立也萌發了這種想法。他去天津自費請專業人員來實地考察測量,並繪製了修渠圖紙。但他把設想給當時的地方政府官員彙報後沒能得到支持,他自己自然無法籌措到這麼多的資金,無奈只好擱置。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佔領曲陽縣城,國民政府官員棄城逃跑。後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深入敵後收復了包括曲陽縣城在內的大片國土,成立了曲陽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抗日的同時還組織群眾發展生產,這使西羊平村的群眾看到了希望。1940年,劉穩立的兒子劉作中召集其兄弟親屬共12人,又討論提出了修渠引水的方案,寫了呈文,並由劉作中帶著呈文和設計方案呈請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民主政府非常重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提交當年8月召開的第一參議會上討論通過,然後上報晉察冀邊區政府行政委員會批准,隨後成立了挑渠(當地把挖渠稱作挑渠)委員會,開始了籌備工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41年4月正式動工。工程採取民辦公助的方式。在黨和政府的組織發動下,成立了合作社。民眾踴躍參加,積極入股,爭相出力。政府從資金和物資上也給予了支持,邊區政府還派出工程技術人員給予指導。

條件艱苦施工難度大

水渠設計從曉林鄉店頭村西大沙河引水,往南經辛莊、張家莊、元坦、田莊、北故張,西羊平、東羊平等村莊,繞穆山、鐵山、黃山山腳下往東,全長30多華里。沿線有山有河地形複雜,又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施工難度很大。

首先是技術條件差,尤其是三項重點工程,技術要求高,難度最大。

第一項重點工程是店頭村西的渠首工程。要在大沙河攔河築壩,修建閘門,以便引水。當時的大沙河幾乎每年都要發洪水,對大壩質量要求很高。大壩用大條石築成,很是堅固。

第二項重點工程是辛莊村北的大渡槽。這裡有一條季節河,冬季水量不大,但它的上游有幾座山,夏天常發洪水。為了保證水渠的安全,工程技術人員巧妙地設計了一座大渡槽,上面走渠水,下面流河水。大渡槽全長100多米,全用大塊兒條石建造。上面是高2米多、寬4米多的渡槽,下面是高2米多、寬4米多的16孔大橋。可以想見,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修建這樣一項重大工程難度有多大。筆者早年曾經常從大渡槽邊上經過,每到夏季上面渠水滾滾,下面洪水滔滔,非常壯觀!

第三項重點工程是元坦村東的隧道。這是整條引水渠最大最難的工程。這裡是穆山腳下的一道山樑,無法繞過去,只能開鑿一條高2.5-3米,寬5米左右,長60多米的隧道。隧道離山樑頂有10多米,下面都是堅硬的石頭,當時沒有任何機械設備,就靠錘子、鋼釺一下一下地鑿,靠自制的土炸藥炸。然後將挖下來的石渣一框框背出來,一擔擔挑出來,一車車拉出去。其難度難以想象!隧道兩邊各百米左右,是直接在山體上挖下去的,深達10多米,表層有沙土,下面都是堅硬的石頭。也就是說,水渠經過這道山樑的部分長達300來米,總計挖土鑿石達數萬立方米之多!這是多麼宏偉艱鉅的工程啊!我們村裡的石匠出名,我的父親和村裡及附近許多村子的農民都參加了隧道工程。筆者上中學時多次在冬季渠裡沒水時從這條隧道經過,每次都驚歎當年挖鑿這條隧道的父輩們勇敢、堅強、偉大,讚歎他們不愧是當代的愚公!

邊抗戰邊修渠

修渠工程難度大,技術條件差,這還不是最艱難的,最艱難的是當時還有日寇的干擾破壞。

曲陽縣當時處於晉察冀邊區的邊緣地帶,水渠開工時日寇又侵佔了曲陽縣城,縣民主政府撤到了曲陽北部山區。日偽軍經常“進剿”根據地,軍民們冒著日偽軍的槍林彈雨修渠,常常是敵人來了就撤,敵人走了接著幹。水渠沿線還遭到過日軍飛機的轟炸。進入1942年,日寇對晉察冀根據地展開了大“掃蕩”,瘋狂實行“三光”(即殺光燒光搶光)政策。日偽軍佔領了設計的水渠沿線,修建了十來座炮樓。到1942年2月,工程被迫停工,根據地人民集中精力投入到反掃蕩。經過兩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端掉了水渠施工沿線的大部分炮樓,根據地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犧牲。

1944年春季,當地人民在繼續抗日的同時,恢復了挖渠。邊區和縣、區政府加大了對工程的支持力度,如派出縣大隊給予保護,防止日偽軍偷襲騷擾;發動縣、區政府工作人員參加修渠,組織文藝小分隊到工地慰問演出。記者也經常去工地採訪報道,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鏡頭和文字。工地上也開展勞動競賽,湧現出了許多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群眾發明了用滑車、滑轆轤等運土石方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1945年8月,抗戰取得勝利,修渠工程進一步加快。1946年7月,大渠主體工程完工。共計修建100多座橋樑、渡槽、涵洞、水閘,挖土100多萬方,鑿石30多萬方,用工200多萬個。加上支渠總計85華里,灌溉面積可達2.4萬畝,23個村莊受益。當地群眾為了表達對邊區政府和聶榮臻司令員的熱愛,挑渠委員會決定將這條大渠命名為“榮臻渠”,請邊區政府行政委員會主任宋劭文書寫了渠名匾額,由雕刻之鄉西羊平村的雕刻藝人雕刻在大理石上,鑲嵌在渠首閘門。1946年8月21日,當時的《人民日報》以“現代化巨大水利建築曲陽榮臻渠落成”為題,對引水渠主體工程完工專門作了報道。

用水不忘挖渠人

1947年4月1日,榮臻渠正式通水。這一天水渠沿線的群眾自發來到水渠邊等待看水。當渠水流過來時,大家心情非常激動:祖祖輩輩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水渠通水後,沿線的數萬畝良田得到澆灌,世世代代的一年一季、靠天吃飯,變成了一年兩季、旱澇保收,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加上隨後進行的土地改革,貧苦農民分到了土地,種地積極性大大提高,這裡的農民過上了富裕生活,這一帶也成為曲陽縣南部有名的糧倉。當地的群眾又編了新的歌謠:春天裡來把渠開,開好大渠真不賴,旱田變成水澆地,種了穀子種小麥。文藝工作者還創作了《榮臻渠之歌》。

後來聶榮臻司令員知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水渠的事後,說修渠的功勞應該歸於當地的人民群眾。因為這條渠是在抗日烽火中修建的,他提議改為“抗戰渠”。從此,在官方文件中“榮臻渠”改為了“抗戰渠”。這就是抗戰渠的由來。1972年3月,聶榮臻元帥在接見當地政府負責人時,再次提到這件事。當地人民不忘支持領導修渠的邊區政府和聶榮臻司令員,民間至今仍然親切地叫它榮臻渠。

新中國成立後,這條渠又多次整修,開挖了多條支渠,受益範圍擴大到新樂縣北部,灌溉面積增加到8.5萬畝。為大面積提高糧食產量,改變當地農村面貌發揮了巨大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北方持續少雨,包括大沙河在內的大部分河流斷流,已經無水可引,抗戰渠逐步廢棄。但它是黨和政府領導邊區人民不屈不撓浴血抗戰的歷史見證,是當地人民自力更生征服自然的不朽豐碑。抗戰渠將永遠刻在太行東麓大沙河畔,永遠銘記在當地人民的心中!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人們更加懷念領導邊區人民抗日救國、發展生產的聶榮臻元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