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毕盟:梦在纽约的小姐姐终被斯坦福撩走,哥大你可长点心吧

学生背景

本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

申请方向:MPA/MPP,教育,国际关系

AD:Stanford ICE, Columbia QMSS, Johns Hopkins MA, Upenn Social Policy, CMU MPP (with scholarship), NYU MPA, Georgetown MPP

Rej:Columbia MIA, Chicago MPP, Harvard Education

题记:申请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大四上的我每晚都会例行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一天,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每一天都直接或间接地为申请做了一些努力:在一些深夜,我刷掉了GRE1100填空;在其中一个下午,我拉着室友去静园帮我录了NYU的Video Essay;在一些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我在一些学校的官网挖到了一些新信息;还有一个傍晚我突然构思出了文书的框架。如果从开始备考Gre的六月算起,我“每天为申请做点事”的日子差不多持续了七个多月(请让我算上背单词和刷知乎提问“在xxxxxx University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所幸,在这七个多月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里,我为了“有好学校上”所倾注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回应。

专业选择与自我定位

我很早就决定在美国进行我的研究生学业。因此,我成为了我们这一级最早和世毕盟签约的一批学生之一。在我本人的兴趣和mentor P老师的建议下,我一共申请了MPA/MPP, 教育和国关三个专业,主申MPA/MPP。教育的申请更多是源于自己对彩票校割舍不下的念头,谁曾想居然运气好到开了奖。忍不住奉劝大家申请的时候也要大胆尝试彩票项目,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的机会。

1、欧洲交换

一直以来,我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在撩拨我:“没有比交换更合适的在20岁去欧洲生活半年的借口了”。除了决定出国和签约世毕盟外,我上大学迅速做的另一个决定是大三时去欧洲交换。不管是MPA/MPP还是教育,一段表现出色的海外交流经历都是申请时履历上一个大大的加分项。

我的建议是在交换期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学业完全抛之脑后。浪遍欧洲的我没有谨记mentor的教导,一门课成绩非常不可爱,学校在转学分时也毫不客气的照单全收,以致于申请的时候差点没敢放交换经历,至今不知道有没有成为申请中一个关键的扣分项。而且我认为交换也不只是成绩单和简历里潜在的加分项,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一个考验自己在国外适应能力甚至生存本领的机会,并可以在未来考虑研究生去向时更加审慎。

2、实习

我申请的项目除了JHU的MA项目之外,基本都是纯粹的就业导向性项目。MPA和MPP致力于为公共领域输送人才,不强调专业出身,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也非常多元。这样的项目在近年来愈发看中申请者的工作经验。大学期间扎实的实习是申请MPA和MPP的敲门砖。同时,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优势会更加明显。我的三段实习包含一段证券和两段咨询。我认为我在一家big name管理咨询公司的实习为我的申请增添了不少亮色。

3、一拖再拖的GT

至于GT,我的建议和所有过来人都一样:越早准备越好。我数学基础不够好,GRE的Q一直达不到理想的分数,所以一直拖到了年底,最后一战还只抢到了石家庄的考位,当时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虽然我从大二就背完过一遍GRE单词,但放了一年多没看,到大三暑假硬是三分之一都想不起来。不过背下GRE主要靠过轮数,每一遍背过速度都会快不少,几轮下来就基本差不多了。而且GRE的单词都是在美国生活和学习很常见的词,如果有和我一样的权游脑残粉又不喜欢背GRE单词的话,可以去翻翻剧集。因为GOT里没几句话就会出现那么几个GRE单词(我才不会说我好多单词背下来都是靠刷GOT)。托福则需要常年的英语练习和积累,由于有口语和写作的部分,并不是简单刷题就可以取得高分的。

4、躲不开的GPA

GPA无疑是贯穿我整个申请季的一块心病,是我申请里最大的一块短板。可以说“操劳着蒸蒸日上(?)的申请事业时每次突然担心失学都是因为突然想到了自己的GPA”。但如果成绩不理想也远不用绝望,像我开篇说过的,申请是一场拉锯战,如果年级低还有很大的空间去追赶,就算是我最后都不满意的GPA,若是细看也是比大一时高了一截。此外,不仅很多项目并不把GPA看成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所有项目都不把GPA作为唯一标准。

5、文书

而不管是MPA/MPP还是教育都非常重视文书的写作,这都是硬性指标之外的实力展现。大家需要做的是去认真research自己的项目,这将对申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处以斯坦福教育的AD为例。我申请的方向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mpartive Education(国际比较教育),而我恰恰有在亚洲、北美和欧洲三个洲生活并接受正规教育的经历,这与我的项目极其契合。虽然我的实习很solid,也很big name,但其实与教育无关。因此在实习和成绩都发挥有限的情况下,背景和文书的结合成了我拿到录取最核心的因素。

所以除了提升自己之外,我最大的建议就是要学会把自己的优势尽可能的突出,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和项目去契合,向招生官证明自己不仅有能力,而且比其他人更适合这个项目。

GGU与我

GGU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喜欢征求别人意见的人,尤其是人生规划上非常相信前辈的意见,因此决定出国后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一定会寻求相关中介的帮助。

总体规划上,GGU的清北案例非常丰富。在帮助我进行选校规划等战略筹备时提供了很多意见。比如说,在我正式申请前想要直奔MPA/MPP项目,在听从mentor意见后将几个教育项目也加进入了自己的清单,最后的确收获了喜人的结果,对我的硕士规划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文书的沟通修改方面,GGU表现得很专业。从最早的brainstorm开始和我一起挖掘之前的种种经历,并带我一遍一遍的梳理文书的结构和逻辑,反馈也非常高效。P老师大概是世界上收过我最多封邮件的人了吧hhh

除了学员课程之外,GGU也为我提供过不少gt资料,并协助我完成了wes成绩认证,GT寄送等各种流程。此外我还使用过一次GGU的模拟面试,对于梳理自己思路和发掘自己弱点非常有帮助。最终面试表现应该还不错,面试后2天时间宾大就给我发offer了。

最后,GGU在网申环节也给了我许多帮助。虽然网申细节对于申请结果其实没有太大影响,我在填写时依旧有无穷无尽的问题,生怕自己一个举动和该校失之交臂。所以我前后总共截了四五十张图,将我任何问题都攒着请mentor给我解答。

对我个人而言,mentor的存在还可以起到定心丸的作用!每隔一段时间例行挖掘自己缺点然后开始担心失学时,我就要忍不住严肃的问一遍mentor,“我是不是会有好学校上?”,然后得到肯定的回答还是会让我收获一部分蜜汁自信。不过玩笑归玩笑,在申请过程中,个人的积极参依旧是最重要的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在持平稳的心态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目标付诸尽可能多的努力。祝2019 fall申请者顺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