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永康人编的童谣 曾影响金庸大师的童年

10月30日傍晚,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金庸的武侠小说,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可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一位永康人,曾经深深地影响了金庸的童年。

昨天,永康青年画家陈李新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一条动态:“金庸先生,你儿时是我爷爷《童谣大观》的忠实读者,而我却成了你作品的武侠迷,感谢您为我爷爷《童谣大观》重版作序,感谢您曾经的关怀!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永康新楼人编撰的《童谣大观》

当年一度风行大江南北

《童谣大观》初版于1922年,它以江浙地区的童谣为主,也有广东、四川、湖北、河北等省的童谣入选,这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当时一度风行大江南北。

这本永康人编的童谣 曾影响金庸大师的童年

编撰这本书的人叫陈和祥,也就是陈李新的爷爷,他们是永康市舟山镇新楼人。

陈和祥17岁从当时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到上海世界书局当编辑,主要从事法律书籍编辑,之后又因故辞职离开。

目睹旧中国兵荒马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和祥觉得要改变旧中国的面貌,救国先治愚,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因此,他又回到了上海,在扫叶山房当起了编辑,主要编辑、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1922年9月,以雅仙居士为号的陈和祥编撰了《童谣大观》(四册),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立即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

金庸曾撰文说“这是我最初的课外儿童读物”

陈李新的父亲9岁时,他的爷爷就已经去世,所以,陈李新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曾经出版过这本书。

2005年,永康市专门收集古现代作家名人作品的程伯敦老先生找到陈李新,问他爷爷是否出过一本书,叫《童谣大观》。

得知线索后,陈李新经过深入寻访,找到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作家王春瑜。不久,王春瑜给他寄来了复印的全套旧版《童谣大观》。王春瑜还是金庸的好朋友,从此,陈李新和金庸牵上了线。

2007年7月,新世界出版社再版了这本《童谣大观》。当年5月,金庸还专门为此作序,撰写了近1200字的《读》一文。

“我小时候在家乡海宁袁花镇读小学的时候,我父亲给我买了好几本童谣集,那都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童谣内容大都采自江南一带,说的主要是天气和农作之类,因为内容简单,又杂有婆媳、父女、娘舅之类家庭趣事,每一句都押了韵,读来琅琅上口,很容易记忆。事实上,我家乡也有很多的类似童谣,所以没有陌生的感觉。这是我最初的课外儿童读物。不久前,我一位好朋友孙南生先生给我寄来了一套影印本的《童谣大观》,字体很大,还附有插图。插图是民国初年的式样,现在看来有很大的怀旧感觉,令我回到了自己的儿童时代,那是六七十年之前的事了。”

金庸在文中说,中国社科院的王春瑜先生也很推崇这本书,王先生也是他的朋友,王春瑜考证了这本童谣集的编者陈和祥先生是浙江永康市古山镇人(记者注:行政区划改革前,新楼原隶属古山镇,现隶属舟山镇),还设法联系上陈先生的儿子陈可法和孙子陈李新。了解了陈和祥先生当年搜集和编撰这本童谣集的经过。

金庸在文中说:“推算起来,大概我和陈可法先生的年岁差不多,童谣集的内容,和我的童年是平行的。”

金庸曾建议“隔代合作” 让孙子为爷爷重版《童谣大观》

在永康,陈李新是颇有名气的青年画家,最擅长画牛,他的作品水墨牛速写被编入中国美院本科教材《水墨速写技法》,《卧着的水牛速写》入选成为80多所大学联合编辑的教材《设计速写基础教材》。

得知这一消息后,金庸曾提出过一个设想,并托王春瑜转告陈李新:能否让陈李新给童谣画插画,和爷爷陈和祥“隔代合作”,重新出版《童谣大观》。

遗憾的是,当时陈李新正好接了一个课题——省文学艺术重点工程江南水牛课题,正全身心投入,所以就把这事拖了下来。

事实上,这本《童谣大观》,影响的不仅仅是金庸。有一次,陈李新在新华书店里,翻看钱钟书的夫人杨绛的著作《我们仨》,里面竟然记述了杨绛和女儿钱瑗每天晚上一起诵唱爷爷这本童谣的温馨回忆。于是,他致信老作家杨绛了解这本童谣的情况。

2005年8月5日,杨绛给陈李新回信说:“我《记杨必》一文中也曾提到这本书,至今还能背许多各地的童谣。这是我姑妈用来教育我和大弟弟、小弟弟和大妹妹的。每人一册,我们怕分散了会失落,所以订成一册。后来由姐姐带往上海教她的孩子,这部童谣,我家两代孩子都唱熟了。我觉得孩子读这种书是享受。”并盼望早日出版,“能买到重印的新版,让我填补上忘记的片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