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與成就:華裔美國人的移民之路(2):排斥和接納

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一個偉大的文明:偉大的藝術和建築,先進的科學和醫藥,深刻的哲學和宗教等等。但是,他們移民到美國以後卻發現自己成了陌生土地上的陌生人。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各種艱辛,飽嘗了社會偏見,但是他們直面逆境的勇氣教人擊節讚歎,他們非凡的貢獻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感佩。

這些華裔美國人一面承受著艱難困苦和強烈的種族主義偏見,一面參加了美國鐵路的修建、投入了美國爭取自由的多次戰爭、創辦起各種華裔的團體和機構、給美國主流社會引進了形式新穎的藝術和醫療門類。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創建了具有非凡開拓精神的實業,為美國經濟的成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些美國華裔故事鮮有人知。《艱辛與成就:華裔美國人的移民之路》將為您完整展現。

對於來到美國西海岸的華人移民來說,加里福尼亞淘金熱之後的25年可謂是大希望與大失望並存的年代。舊金山地區最先有一批中國城迅速發展起來,為華人教育、服務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中國城至今仍然是華人的驕傲。

但是,那25年對美國來說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發生了一次內戰;修建了連接東西部的橫跨美國大陸的鐵路;經歷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西部的蕭條使美國華裔成了一個最容易的替罪羊。對他們來說,那是最為艱難的年代。

容閎--中國留學美國第一人

華裔美國人社區從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視教育。耶魯大學率先向華裔學生敞開了校門。

1854年,容閎成為第一位從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

今天我們隨便到任何一所大學去看一看,就會發現一些關於早期華裔美國人就讀大學的記載。事實上,美國的各個民族中,最重視教育的莫過於華裔,教育最成功的非華裔莫屬。教育的成功讓華裔美國人在21世紀獲得了高於一般公眾的中位家庭收入。隨著第一波華人在19世紀中期來到美國,華人家庭就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

他們馬上送孩子去上學。最初,有一個男孩兒把目標定的很高。他就是容閎。容閎是第一位從美國大學畢業的華裔學生。這所大學就是知名學府耶魯大學。容閎的成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美國華裔。

耶魯大學1701年建於康涅狄格州。從建校之初,耶魯就面向所有族裔的學生。該校還向海外派出神職人員。薩繆爾·羅賓斯·勃朗是耶魯大學派往中國的一名牧師。在勃朗牧師的幫助下,容閎最終成為了耶魯大學的一名學生。

1850年,容閎進入耶魯學習,在校期間加入了美國籍。四年以後,也就是1854年,容閎畢業,成為在美國高校畢業的第一名華裔美國人。畢業後,容閎返回中國,經營茶葉和絲綢生意。不過,他的理想是找到一種辦法,讓更多的中國人和他一樣也能夠去美國接受教育。

1872年,容閎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市成立了中國教育使團,專門為留美的中國學生服務。從1872年到1881年,該機構向美國輸送了120名留學生,其中21人上了耶魯。

容閎實現自己的夢想後返回中國參加社會和政治改良活動。1898年,中國新繼位的皇帝下令逮捕了像容閎一樣的改良派人士。容閎的人頭懸賞金是七萬美元。他逃到了英國控制的香港。容閎雖然擁有美國國籍,但入境美國時卻遭到了拒絕。在朋友的幫助下,容閎才通過秘密渠道進入美國。之後,他一直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直到去世。

容閎1912年去世,他生前看到了不少華人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為接納他們的美利堅合眾國做出了各種貢獻。

美國華裔從一開始就懂得,自己如果要在崇尚創業精神的新國家站住腳,就必須要有經濟支持。這種經濟支持的模式就是中華總會館這樣的知名團體。

1854年,中華總會館——華裔美國人的代表

這棟樓曾經被人稱為舊金山中國城的白宮。這裡掌控著華人社區的經濟和政治生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它的管理機構為新來的華裔移民在舊金山等西岸城市站住腳跟提供了必要的幫助。頗負盛名的中華總會館就設在這裡。

沒有這些機構,就不可能有華人在西部獲得的成功。他們的成功最終為美國華裔在20世紀後期所取得的大量的非凡成就打下了基礎。

19世紀中葉,華人到達加里福尼亞以後就發現,這裡機會遍地。不誇張地說,在溪流裡就能夠找到黃金。隨著城鎮的興起而出現的經濟機會之多是遭受戰爭蹂躪的中國所無法比擬的。

但是,華人移民也發現,美國對食物怪異、穿著奇特、習慣不同的外來者普遍投以懷疑的目光。他們也時常遭遇種族主義和暴力行為。面對這樣強烈的歧視,如果沒有中華總會館提供的幫助,新移民可能根本無法生存下來。由六個福利社團組成的中華總會館幫助新移民在美國生存了下來。

“中華總會館”源於中國古代的一種風俗。這種風俗的名稱是“公祠”,也就是“宗氏祠堂”的意思。這些組織為同一姓氏的人提供了一個聚會的地方。

“公祠”只是在美國才有了一層新的意思,就是“公司”,他們成為美國整個華裔社區的支柱。他們幫助新移民開辦生意、解決糾紛,最重要的是,跟種族主義、種族歧視、偏見、和城市以及各州通過的排斥華裔的法律進行鬥爭。在這個過程中,華人社區變得強大起來。

中華總會館經過多年的發展,規模已經擴大了許多倍,他們是美國華裔的代表。但是,中華總會館這個名字仍然指的是150多年前成立的那個綜合性組織。

約瑟夫·皮爾斯是最早穿上讓人感到驕傲的美國軍服的許多華人中的一個。

華裔在1862年美國內戰中

1861年爆發的內戰給美國帶來了分裂的危險。

在這場戰爭中,北方的目的是維護聯邦,廢除奴隸制,而南方則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保留黑奴制。但是,對於美國的最新的移民—華裔美國人來說,這場戰爭好像跟迫使他們逃離中國的戰爭沒有什麼區別,也是一場毀滅性的戰爭,是大規模的暴力和無盡的殺戮。儘管如此,這些華裔移民們並沒有逃避,他們為了他們新的國家勇敢參戰。

沒有人知道交戰雙方有多少華人參軍。但皮爾斯的故事還是有些代表性的。皮爾斯1842年出生於中國廣州,十歲來到美國,當了一個農民。1862年,他加入了康涅狄格州第十四志願步兵營的F連,參加了內戰中的兩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的戰役--安提耶坦之戰和稍後的蓋底斯堡之戰。在蓋底斯堡戰役中,皮爾斯勇敢率領一個排向南方軍隊的一組神槍手發起進攻,並消滅了這股敵人。皮爾斯後來晉升為下士,於1865年戰爭結束時從聯軍退役。

內戰之後,華裔美國人積極參加了美國所有的戰爭,並表現卓著。1916年,500名華裔美國人在人稱“二十一點”的美國將軍約翰·潘興的率領下對墨西哥農民游擊隊進行長途追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兩萬多華人加入美國的各個軍種,為摧毀法西斯集團做出了貢獻。在美國本土,有不少華裔女性參加了國防工業,比如造飛機和槍彈。

在21世紀,華裔還參加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戰爭,表現出色。皮爾斯在內戰後成了一位銀匠。他於1916年1月3日去世。

如果沒有六千名勇敢的華裔美國人參加西部橫跨美國鐵路的修建工程,美國要成為工業化強國的時間肯定會大大推遲。

1865年,華裔勞工修建東西大鐵路

在內戰期間,許多華人礦工在西部自由州加里福尼亞州和俄勒岡州開採金銀幫助北方。戰爭需要錢。戰後,美國要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也需要錢。

但問題是,如何才能把這些財富運送到東部的工廠?答案是,修建橫跨大陸的鐵路。有人又要問:誰來修鐵路?這時,華人再次挑起了重擔。

沒有這些華人的技術和決心,連接美國東西部的鐵路網根本不可能在美國曆史的這個最重要的時刻建成。沒有這些華人,美國不可能一舉成為世界最富裕的國家,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為了修建美國第一條東西大鐵路,美國成立了兩家鐵路公司。聯合太平洋公司從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開始由東往西推進,而中央太平洋公司則從加里福尼亞的薩克拉門託自西往東推進。東西鐵路的目標是把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旅行時間由六個月減少到六天。

中央太平洋公司的任務是兩家公司任務中最艱難的,他們要在內華達高聳而崎嶇的大山中用炸藥開道,那裡百英里範圍內地勢升出七千英尺。要完成這個巨大工程靠的是人力。但白人喜歡開採黃金,喜歡做農業,不喜歡修建鐵路這種危險的工作。於是,這家鐵路公司向華裔社區發出了號召。

中央太平洋鐵路總裁利蘭·斯坦福寫道:“我們僱來的勞工中最大的一部分是華人,他們在加里福尼亞人口中佔很大的比例。沒有他們,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項偉大的國家工程中西部的這一部分。

大約六千名華裔勞工參與了內華達山脈中地勢最複雜地區和猶他州炎熱而貧瘠沙漠地區的鐵軌的鋪設。他們通過自己艱苦的勞動,並利用他們在中國掌握的一些技術完成了這個工程。華裔勞工每月的報酬是28美元,低於白人勞工。儘管如此,他們堅持了下來。

最後,華裔勞工1869年在兩條鐵路連接的地方猶他州的海角點獲得了一項榮譽:他們在這裡鋪下了最後一根鐵軌。自從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以來,美國就夢想著要鋪設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現在,夢想成真,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六千名華人勞工的英雄業績。

1882年國會通過《排華法案》

排華法案是美國政治歷史上最為黑暗的階段。

1882年,美國第47屆國會通過《排華法案》,其序言寫道:法案生效後,華人勞工移民美國被凍結。凍結期間,中國勞工進入美國都屬違法。

美國移民歷史翻開了醜陋的一頁。工業家克雷·弗裡克說,是廉價勞工和從海外輸入的勞工們用他們的肩膀扛起了美國的工業實力。

新移民或許不識字,或許很無知,但他們總是學得很快。

1848年來到加里福尼亞淘金的第一批華工遭遇的情況也差不多。他們很快被迫離開了金礦,去做一些收入低的低等工作。華工在建設西部鐵路網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正因為如此,華工們參加了在猶他州海角點舉行的東西鐵路竣工儀式,目睹最後一根金釘打入路基的過程。

但是,1873年經濟下滑,華裔受到巨大的衝擊。在那十年中,美國的移民問題首次成為一個全國性問題,並持續至今。像亨利·喬治那樣的人在美國掀起了一股仇華浪潮。喬治把華人形容成:

徹頭徹尾的異教徒、奸詐、淫蕩、膽小、殘酷… 他們的道德標準和他們的享樂標準一樣低…他們有著東方人的一切邪惡。他們外表整潔,但習慣骯髒。他們居住的地方惡味刺鼻,是瘟疫理想的滋生地。

排華法案通過後,美國領導人認為被華人搶走的工作會回到白人工人的手中。但是,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上的程度更加嚴重,引進沒有受過教育的新移民勞工的做法持續不斷,直到現在。眼下,對勞工的偏見轉向了拉美勞工。至於華人,排華法案在1943年被廢除,此後美國許多地方的華人文化得到了發展。

1884年,華裔夫婦挑戰公立學校歧視華裔

最早為華裔美國人的平等權利進行抗爭並獲得成功的華人是勇敢的舊金山華人夫婦趙洽和瑪麗。

1880年代美國西部經濟嚴重衰退,社會上對華人的態度充滿敵意,特別是在加里福尼亞州,美國華人與白人競爭工作機會。

白人開始對華人構築法律障礙,排斥華人進入專業性職業,不讓他們從事簡單勞動,又阻礙他們接受教育。所以,1884年居住在舊金山的趙洽夫婦為女兒趙遠香(美媚)上學受阻狀告法院獲勝,轟動一時。這就是《趙洽訴赫爾利》的案子。

趙洽夫婦出生於中國,1860年代後期來到加里福尼亞。兩人在舊金山中國城相識,1875年結婚,然後定居下來追求他們的美國夢。經過努力工作、堅持不懈和努力學習,他們終於成功地使自己的家庭進入了中產階級的行列。

趙洽做起了自己的生意,在舊金山繁忙的中國城辦起了一家搬運公司,為華人商家服務。他還在舊金山大清帝國領事館做翻譯。瑪麗是一位成功的攝影師,擅長風景、人像和景物的拍攝。

趙洽和瑪麗兩人對成功的秘訣--努力和教育--有著深刻理解。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受到最好的教育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當舊金山春谷學校以華裔為由拒絕接納他們有公民身份的大女兒的時候,夫婦倆非常憤怒。

趙洽和瑪麗向舊金山教育理事會提出了訴訟。瑪麗在給學校董事會的信上說,“我知道你們會採用各種藉口拒絕讓我的孩子就讀公立學校。請你們告訴我!生為華裔是不是一種恥辱?我們是不是都是上帝創造的?你們有什麼權力因為我孩子是華裔的後代而拒絕她入學?”

1885年1月,加里福尼亞高等法院法官麥圭爾認同趙洽夫婦的看法。他說,“公立學校拒絕錄取一個出生在華裔家庭的孩子違反了州的法律和美國的憲法。”

同年,加里福尼亞高級法院維持了麥圭爾法官的判決。但這家法院還進行了補充,提出“隔離但平等”的原則適用於華裔學生。這項原則允許舊金山公立學校董事會建立一所單獨的亞洲學校,遠香和其他所有華裔孩子只能就讀這所學校。

雖然在19世紀舊金山的華裔孩子只能去“隔離平等的學校”讀書,但華裔家長依然堅持為自己的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到1950年代,美國全國的公立學校終於開始普遍接納華裔學生。現在,美國高中的華裔學生在大學入學考試中,比如SAT考試,成績總能名列前茅。

至於趙洽一家,他們的女兒遠香和她的弟弟弗蘭克是華人小學最早的學生。這所學校是在1885年4月開始招收學生的。十年後,趙家搬到了伯克利,那裡的學校接納各種族的學生。趙家最小的女兒格特魯德在伯克利一所公立學校完成她的學業。

在本專題的第三部分,華裔美國人從舊金山大本營向外擴展到美國全國各地,他們辦起了自己的生意,治病救人,另外還在佛羅里達建起了柑橘產業,展現出他們了不起的創業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