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一本好書》:「綜藝節目」如何帶領觀衆「讀」原著

以把書“演”出來的方式,為觀眾推薦一本好書。

声音|《一本好书》:“综艺节目”如何带领观众“读”原著

“現在的問題不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是一千人中可能只有一個人讀過《哈姆雷特》,”關正文感慨。如何向當下被眾多娛樂化產品包圍的觀眾推薦一本好書?他的選擇是把書“演”出來。一本書,一種舞美,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派演員為觀眾還原了經典著作中的場景。

由實力文化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一本好書》10月開播,騰訊視頻每週一20:00上線。《一本好書》首期節目演繹的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趙立新化身毛姆,帶領觀眾穿越到20世紀初的歐洲,重溫了黃維德扮演的畫家斯特里克蘭的一生。

声音|《一本好书》:“综艺节目”如何带领观众“读”原著

在《月亮與六便士》的錄製現場,節目將書中斯特里克蘭在英國的家和在巴黎流浪的小酒館,以及書中平庸畫家德克與妻子布蘭奇的家搬上了舞臺。除了演員的演繹,節目還特別設計了講述者的角色,用於串接表演片段,並做感受性評論。在總導演關正文看來,《一本好書》打造了一種跨形態的節目模式——集影視劇、話劇、說書、評論為一體,從而完成對原著內容最大限度的忠誠和趣味體現。

有趣的跨界閱讀

《一本好書》製作團隊曾做過一次小小的調研:詢問錄製現場的600位大學生觀眾,有誰讀過近年大熱的科幻小說《三體》,結果只有5人舉手;問及《時間簡史》這本書,在場甚至沒有人看過。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我國成年國民中,10.2%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近4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

《見字如面》節目曾讀過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寫道:有很多人在從少年踏入成人的時候差了一步,於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們永別了,真是可惜。在關正文看來,閱讀是一個人獨立思考習慣、多元認知需求養成的基礎。“我們這個節目,就是要跟大家說,去讀書吧,讀書特別好。”他在節目開播的媒體見面會上如是說。

如何向觀眾,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缺乏閱讀的觀眾,呈現閱讀的美好,傳遞一本好書的精神價值?這並非易事。以往讀書類節目,往往重點介紹作品的歷史背景、作家背景,關正文認為,這是一種專業化的視角,與普通觀眾的閱讀需求可能並不一致。“大眾需要的是藉助閱讀豐富自己的認知,這些是人類有精神生活、閱讀行為之後最核心的利益驅動力。以往涉及讀書內容的視頻,都會有專家視野、專業讀者的價值觀出現,這可能正是內容推廣的阻礙所在。”

声音|《一本好书》:“综艺节目”如何带领观众“读”原著

“我不是捧著書死讀一遍,而是很立體、很生動地在這些人物和事件當中‘蹚’了一遍。”飾演毛姆的趙立新把自己比喻為一個目擊者,“富有畫面感,那就比文字要更有趣,對於演出者以及觀眾而言,這是一個快速、有效的閱讀過程。”

絕不提雞湯

《月亮與六便士》是關正文大學時代特別喜歡的一部作品。除了對理想和現實生活的探討,毛姆對於兩性關係複雜程度的刻畫“太厚、太豐富、太極端”了,這可能也是這部作品百年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華而不實的簡單套路對於人認知社會,對於年輕人談戀愛沒有好處,我們不能從這些作品裡瞭解生活。”關正文笑言,“老看八卦、雞湯就沒意思了。我們這次有一句口號——‘絕不提雞湯’。”

在關正文看來,能夠提供鮮活認知,激活獨立思考,這樣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一本好書。但古今中外,書海浩瀚,帶著觀眾從柏拉圖,從四書五經開始讀起,並不現實,節目組劃定了一個時間範圍——近四五十年來,對人類精神生活真正起到一定作用,產生一定影響的作品。除了《月亮與六便士》,節目組還試圖用影視化語言介紹《萬曆十五年》《人類簡史》《三體》《查令十字街84號》等作品。

為了確定12期選題,製作團隊搜遍了全球各種類型的推薦書單,包括圖書館、大學以及圖書類電商等不同機構提出的推薦書目。比較這些書單,被共同推薦的作品成為節目組優先關注的選項。選書要慎重——關正文一再強調。“我們反覆比較這些書單,並沒有什麼個人偏好在其中。當然,在確定書目的過程中,節目組也會思考這本書是否適合場景化的改編方式。”

最大程度忠實原著

《查令十字街84號》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討厭新書。在節目拍攝過程中,很多演員不解,跑來問關正文。“買一本新書就像買一件沒有試穿過的衣服,”他如此比喻,“我們要留一本伴隨終身的書,必定是有過一定閱讀體驗的,就像已經試穿過的衣服。”而《一本好書》就是要幫觀眾“試穿”這件衣服。

“如果說電影或電視劇的改編更強調改編作品本身的價值,我們的改編則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忠實於原著。”關正文說。《月亮與六便士》舞臺上所有的對白,包括趙立新的自述都源自原著。在《三體》的改編過程中,節目組還將腳本發給了原作者劉慈欣。“我們對這些原著作品都懷有敬畏之心。”

“一千個讀者看過《哈姆雷特》了,但還有一萬個人沒有看過。視頻內容的受眾範圍更廣泛,我們希望通過視頻讓這些經典作品觸及更為龐大的人群。”在關正文看來,無論何種形式的改編都代替不了原著,通過這些影視化、舞臺化的努力,將視頻觀眾轉變為讀者,那麼節目的目的就達到了。

不擔心流量

有次,關正文和朋友去看《歌劇魅影》在北京的演出,中場休息的時候,他特別想哭,不是因為劇情,而是他看到了這部經典作品製作的精細程度。“我們做了太多東西,可能過一段時間就會失去價值,什麼也留不下。我現在要做一些不知道能不能留下,但是我自己想做的東西。包括大家所說的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的存在,首先是因為大家需要。”

声音|《一本好书》:“综艺节目”如何带领观众“读”原著

近年來,業界出現了一股文化類節目創作浪潮,《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批文化類節目都收穫了不俗的口碑與市場。在關正文看來,所謂的“文化節目熱”只是“虛火”:一是,文化類節目與頭部資源之間始終存在追趕關係;二是,即便一些文化類節目,如《見字如面》取得了漂亮的數據成績,但廣告市場的反映仍然是冷靜的。“對於這類節目的價值確認,實際上還需要時間。而我們這些人,應該堅持住。”

騰訊視頻綜藝版權中心總監李揚介紹,《見字如面》在29歲以下的觀眾佔比77%,本科文化以上的用戶佔比57%。節目觀眾即所謂的高知識青年人群。這部分人群愛分享、有主見、愛評論,文化類節目形成了一批優質用戶的集群。“用戶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到底喜歡什麼?愛看什麼?我認為文化類節目不僅僅是要迎合用戶的需求。《一本好書》就是要引領用戶,引領大家識好書、讀好書,影響到更多的年輕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李揚說。

關正文表示,現在互聯網用戶數遠遠高於網綜用戶數,仍然有大量用戶找不到他們需要的內容。“我一點也不擔心流量,《一本好書》會有非常好的表現,即便它流量表現不好,那也是我們的原因,不是受眾的錯。”

對話總導演關正文:《見字如面》是《一本好書》 研發過程中的“副產品”

声音|《一本好书》:“综艺节目”如何带领观众“读”原著

《綜藝報》:現代人讀書方式發生了諸多變化,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音頻產品,你怎麼看待讀書方式的變革?《一本好書》為什麼選擇以舞臺表演的形式來呈現一本書?

關正文:在我看來,我們對於閱讀內容的獲取跟以往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個人習慣、喜好不同。但聽書是一件特別有想象力的事兒,我們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時間。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很多場景化的應用給大家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但在這一過程中,視頻是缺席的。我們希望,《一本好書》能通過影視化的演繹推廣更多的經典圖書。

《見字如面》其實是《一本好書》研發過程中的副產品(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視頻傳播的形式帶領觀眾讀原著?讀一本書中間的片段?除非是散文,否則讀起來頂多跟中學生寫作文似的。在這一過程中,突然看到了信,從而誕生了《見字如面》的節目構思,我決定先把這個節目做了。

做完《見字如面》,我就想幹脆別用讀的形式,乾脆演吧。但不同於影視劇,《一本好書》加入了一個講述人,這樣一方面能夠加快戲劇節奏,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上下文關係解釋給觀眾。

比如《月亮與六便士》中,原著是以第一人稱敘事,節目中我們把毛姆作為“我”這個講述人。還有編輯專門給我打電話,表示書中的“我”並不指代毛姆,但我們也不能胡亂起一個名字。另外書中主角的名字都太長了,在表演中我們也進行了短化處理,節目組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作品能夠打動觀眾。

《綜藝報》:這種場景化的演繹方式,在你之前的綜藝節目中很少出現,製作上有難度嗎?

關正文:我以前參加過央視春晚的製作,也拍過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在經驗上,這並不是一個多難的事情。但我們在構思這種形態的時候,很難跟別人解釋清楚到底要幹什麼。像話劇?又不全是。像影視劇?也不是。節目現場錄製其實分兩個部分,有一天多的時間專門拍分鏡;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帶著觀眾的合成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