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张泰中的葫芦情缘

重庆黔江张泰中的葫芦情缘

“月光下面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为谁敞门又开窗户……”每天的上午和下午,重庆黔江区文化宫里总会响起一阵阵悠扬的葫芦丝音乐声,优美、柔和、圆润、婉转,惟妙惟肖的音乐给过往的人们带来愉悦身心的精神享受。葫芦丝音乐的指导老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人,他叫张泰中,是一位从放牛娃到国庆60周年军乐手,退伍后回乡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放牛娃到部队 苦练基本功成音乐大咖

1982年3月,张泰中出生在黔江区黄溪镇的一个土家族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音乐。由于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张泰中就砍来水竹自制成笛子,喜欢一边坐在牛背上,一边吹竹笛。几年后,竟能吹出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了。

1999年,高中毕业的张泰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应征入伍,来到驻滇某野战部队,成为一名萨克斯演奏员。萨克斯属于西洋乐器,他虽听说过,但从未接触过。为了尽快掌握演奏技巧,除了正常训练时认真学习外,张泰中还把晚上休息时间也利用起来,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五线谱入门》和《基础乐理知识》等书籍。尽管很是刻苦,但刚练习时仍吹得一塌糊涂,不少战友开玩笑说,“听别人吹萨克斯是享受,可听张泰中吹是要命。”为了不影响战友们的休息,他经常躲在被窝里吹,一年后,他能熟练地吹奏20多首曲子,还经常参加部队组织的文艺活动,战友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重庆黔江张泰中的葫芦情缘

张泰中教学生练习葫芦丝

音乐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张泰中对器乐产生的浓厚兴趣,源于童年时自制竹笛和当兵后演奏萨克斯的影响。有一天,张泰中请假上街购物,见一乐器店的门口围了很多人,店员正在用葫芦丝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柔和、圆润的音色,令他很是着迷。在听完曲子后,其他的人都离开了,而张泰中留了下来,虚心地拜店员为师,学习音乐知识。很快,他们成了好朋友,只要一有时间,张泰中就会跑到店里向店员请教音乐方面的知识。为了喜欢的音乐,张泰中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支葫芦丝。

葫芦丝的构造虽然简单,但要吹好它并不容易。因此,张泰中在做好萨克斯演奏工作的同时,把业余时间都用于葫芦丝基本功的练习上,边自学,边向能者请教。为了让自己的音乐梦得以实现,张泰中利用休息时间多次跑到北京上海等地,拜师我国著名葫芦丝演奏家、作曲家哏德全和林荣昌等名家,在他们的耐心指点下,张泰中的音乐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有志者事竟成,张泰中硬是凭着刻苦自学的一股韧劲,使他在自己所挚爱的音乐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考核,他的葫芦丝演奏水平,已达到国家10级的最高标准。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聘为理事的同时,还担任了葫芦丝比赛评委、管弦乐协会理事等职务。

成为国庆军乐手 免费办葫芦丝培训班

2008年11月,解放军军乐团在张泰中所在的部队挑选军乐手,张泰中从众多军乐手中脱颖而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299名战士一起参加六十年国庆阅兵盛典。“天安门前一刻钟,训练场上半年功。”张泰中说,联合军乐团1300名军乐手是国庆阅兵中最早上场、最晚下场的一支阅兵部队,所有部队都要听从他们的音乐节拍行进,因此他们的训练格外辛苦、格外劳累,训练内容除了对阅兵当天要演奏的43首歌曲进行背奏外,还包括每天10小时以上的站立演奏体能训练。“这需要平时的刻苦和超强毅力去支撑,否则在阅兵当天是不能顺利完成演奏任务的。”张泰中回忆说,在43首乐曲中,除了军乐手们经常演奏的19首阅兵乐曲外,另外24首群众游行曲他们并不熟练,他们经常晚上背谱,白天练吹奏。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出色的表现,张泰中被评为阅兵军乐手首个业务标兵。阅兵结束后,他再次得到联合军乐团的嘉奖并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采访。

重庆黔江张泰中的葫芦情缘

张泰中和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在一起

张泰中利用业余时间在部队经营了一个“天籁之音”葫芦丝免费培训班,学员大部分是部队里的战友、军属。在培训的近400人中,有近100人拥有葫芦丝高级水平证书,300多人达到中级水准。而在这些学员里,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一位远在浙江工作的黔江籍女孩张胜荣。张胜荣很喜欢葫芦丝,但由于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名师指点。有次她在网上得知张泰中免费办葫芦丝培训班时很是兴奋。但由于浙江到湖南距离实在太远,张胜荣将苦恼说给张泰中后,张泰中灵机一动,就通过电话教远在千里之外的张胜荣学习葫芦丝。很快,张胜荣的葫芦丝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全面掌握葫芦丝技艺,张胜荣还从浙江来到张泰中所在的部队拜他为师学习葫芦丝。对于酷爱葫芦丝的张胜荣,张泰中很是关照,免费倾囊相授全部技艺。张胜荣回到浙江后辞去工作创办了葫芦丝培训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张泰中的指导,如今的张胜荣不但拥有了自己的艺术培训学校,还过上了令人羡慕的日子。“如果没有张泰中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张胜荣说。

退伍返乡创业 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2011年,张泰中从部队退役回到黔江,他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了自主创业。为了让葫芦丝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张泰中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重庆泰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泰中说,为了招收学员,他和妻子煞费苦心,从第一个学生到现在的近两万人的学员规模,这中间的辛酸苦辣不是文字可以形容的。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张泰中的培训学校在黔江文化宫扎下根来。

残疾女孩安思琦也是张泰中的学员之一。安思琦是黔江本地一所小学的学生,由于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有次她和妈妈到文化宫广场上晒太阳,美妙的葫芦丝音乐让安思琦陶醉了。“我也想学葫芦丝。”安思琦告诉妈妈。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交学费,安思琦只好将学葫芦丝的念头藏在心里。不久,当地媒体报道了安思琦的故事,张泰中得知后,来到安思琦家,带来慰问金的同时还给她带来了梦寐以求的葫芦丝。“思琦很聪明,从指法到简谱的练习,只教了两遍就会了。”张泰中说,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要去给思琦上课。通过学习葫芦丝,思琦找到了自信,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重庆黔江张泰中的葫芦情缘

张泰中和他的学员们一起练习葫芦丝

为了让葫芦丝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张泰中决定葫芦丝培训走进学校,教孩子们学习葫芦丝。于是,他找到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领导,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张泰中的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没多久,民族职教中心幼教专业的葫芦丝选修课开始了。当悠扬的葫芦丝音乐飘荡在校园里时,整个校园沸腾了。很快,民族职教中心将葫芦丝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并全幼推广。

让葫芦丝文化走进课堂,必须加强“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张泰中的传授经验,师生们的葫芦丝技艺变得更加精湛、更富有民族特色。如今,黔江的几所学校都开设了葫芦丝课,会吹葫芦丝的学生超万人,葫芦丝表演已成为黔江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学生在参与市、区级各类竞赛中多批多人获得奖励,有几千名学生在葫芦丝考级中达到中、高级水平。张泰中的葫芦丝培训不但走进了黔江城区的学校,还走进了老年大学以及偏远农村,受益者近两万人。

“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张泰中就是我区的典型代表,为了民族文化繁荣在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黔江区团委相关负责人说。

文图 记者蔡昌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