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必考!熟記!《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七章重點考點分享

大家早上好呀~前面我已經更新了六章的內容~接下來就是《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第七章內啦!這一章比較重要,可以說是每年必考,品德的心理結構、德育的過程規律、原則和方法要熟背!

本章內容必考!熟記!《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七章重點考點分享

第七章 中學德育

注:本章共20個考點,注意我提到的重點~

1.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2.品德與道德的聯繫。

(1)個體品德的內容來源於社會道德。

(2)個體品德的形成依賴於社會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們的最終根源是相同的,它們都要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3.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四種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道德認識,亦稱道德觀念,是對道德規範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它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是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

道德意志是一個人自覺地調節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過程,通常表現為一個人的信心、決心和恆心。

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4.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依從、認同與內化。

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於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而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5.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一)邏輯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

主要表現為:

第一,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動機中佔據相當地位;

第二,學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階段,表現出階段性;

第三,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

第四,品德結構更加完善。

(二)品德發展由動盪向成熟過渡。初中動盪,高中成熟

6.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外部條件: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

(2)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識。

7.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說服

――教師的說服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教師進行說服時,要考慮學生原有的態度。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5)價值辨析

8.利用群體約定的具體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觀地介紹問題的性質。

第二,喚起班集體對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明白只有改變態度才能更令人滿意。

第三,清楚而客觀地說明要形成的新態度。

第四,引導集體討論改變態度的具體方法。

第五,使全體學生一致同意把計劃付諸實施,每位學生都承擔執行計劃的任務。

第六,學生在執行計劃中改變態度。

第七,引導大家對改變的態度進行評價,使態度進一步概括化和穩定化。

道德發展理論

9.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基本觀點:皮亞傑通過一些對偶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種水平,把兒童的品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自我中心階段(2-5歲)

二,權威階段(5-8歲)

――該階段也稱作“他律期”。該時期的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範,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只能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

三,可逆性階段(8-10歲)

――該階段的兒童已不把準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這一時期也稱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發展到這一時期,不再無條件地服從權威。

四,公正階段(10-12歲)

――該階段的兒童開始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10.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的教育價值:

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需採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11.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基本觀點:柯爾伯格編制“道德兩難故事”,在道德判斷的發展方面鑑定出了六個階段。他將這些階段劃分成三種道德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兩個階段,即三水平六階段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

階段1: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還沒走真正的道德觀念,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讚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

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習俗水平。

階段3: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係的和諧為導向,謀求大家的讚賞和認可。

階段4: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3)後習俗水平。

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處於這一水平的人認為法律和規範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階段6: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選擇為標準進行思考。

1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的教育價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學生的道德發展規律。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4)採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

13.狹義的德育是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學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部分構成。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礎,道德品質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們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14. 德育的意義:

首先,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

其次,德育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必要條件。

最後德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

15.我國目前的中學德育內容:

(1)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

(2)理想和傳統教育

(3)集體主義教育

(4)勞動教育

(5)紀律和法制教育

(6)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16.新時期德育教育的新主題:

(1)生命教育。

(2)生活教育。

(3)生存教育。

(4)安全教育。

(5)升學就業指導教育。

17.中學德育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

知,即道德認識,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情,即道德情感,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意,即道德意志,是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水平的重要標誌。

――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

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又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導之以情開始,或從鍛鍊品德意志開始,最後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2)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學生品德的,任何變化,都必須依賴學生個體的心理活動;

――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鬥爭,實質上是對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綜合過程;

――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他們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活動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礎;

――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響。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18.中學德育的原則:

(1)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正確的方向發展。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與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要和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知行統一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是指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鍊,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7)依靠(發揚)積極因素和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原則

(8)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19.中學德育的途徑: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校外活動

(4)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5)校會、班會、週會、晨會、實事政策的學習

(6)班主任工作

20.中學德育常用方法:

(1)說服教育法:這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說服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都要相互配合、綜合運用。但無論採取哪種方法都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說服教育要有針對性;說服教育要有感染性;說服教育要講究科學性和藝術性。

(2)榜樣示範法:這是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優異成就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又稱情感陶冶法,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實踐鍛鍊法:讓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在活動中鍛鍊思想,增長才幹,培養優良思想和行為習慣。

(5)品德修養指導法(個人修養法):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

(6)品德評價法:又稱獎懲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