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遙遠的過去:徐州小品之二,糧店

五六十年代,在文亭街靠近彭城路寬段的路口,有一個糧店。七十年代,它又搬到了文亭街的中部。這是供應市區中心地區居民口糧的唯一場所。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糧食是嚴格按照人口的具體情況定量供應的。每戶一個購糧本,居民拿著糧本購糧,後來也有很長一段專人到家發放購量券的時期。如果我沒有記錯,那時候,一般城市成人居民,每月定量是27斤 ,無論男女,更不問你飯量大小,統統如此。初中生大概就是每月31斤,高中生最有福氣,每月定量為34斤。上了中學的孩子,身體正處在在發育階段,飯量自然要大些,政府當然是通情達理的。1964年夏天,我考取了高中 ,所以 ,在我們家裡,我的糧食定量首屈一指,這無疑是我多吃多佔的重要依據。至於其他小小孩的糧食定量,也是根據年齡的大小,三六九不等。家長們通常一個個眼巴巴地期望自家孩子快快長大,一旦到了該漲糧食的年紀,就馬上揣著自家的戶口本和糧食本,急著去辦理增加定量的手續。對於這樣的大事好事,誰都是一天也不想耽誤。

那個年頭,居民們普遍都喜歡每個月的一號,不僅僅是喜歡,簡直是盼望,說熱切盼望也不為過。因為幾乎家家戶戶的口糧,都很難十分準確地安排到月底最後一天 ,也就是說,月底的那幾天,肚子可能要吃些虧了。更有一些不會調理日子,大手大腳的家庭,沒到月底 ,米袋就已經空空如也 。現在,終於熬到了月頭,又可以重新拿起口袋,去糧店買米買面了。這一天,自然是皆大歡喜的好日子。

居民們普遍對二月份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二月份一般只有28天,最多也就是29天,比起大月的31天,一來一去,整整少了三天。吃飯的天數少了,糧食的定量還是那些,這多好啊!二月份竟然讓人有一種討巧賺便宜的神奇感覺,這真是莫名其妙!如果用當下的時髦話語來表達那時人們對二月份的感情,那就是:二月、二月,我愛你!

這裡尤其要說的,就是每月的一號那天糧店門口熱烈而隆重的景象。

一號那天,天還只是矇矇亮,糧店售糧窗口前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起先,不是真人在排隊,而是由籃子、筐子、板凳,或者乾脆就是一塊磚頭充當替代物。有幾個熱心的市民,還在這些替代物上畫上記號寫上順序,以防止開始營業時秩序出現亂套導致有人加塞。在我的記憶裡,排隊買糧的隊伍,常常從糧店的窗口延長至新光文具商店的北邊,足足有上百米不止。八點不到,營業窗口即將打開,大人們趕緊把那些亂七八糟的替代物撤下,而改由真人披掛上陣。大人有大人的涵養 , 他們耐著性子,有條不紊的一步一步地慢慢向那個營業窗口靠近。大約在中午到來之前,他們可以按照自己心中的佈局,憑著排隊買好的牌子,把貨真價實的大米白麵穩操在自己手裡,有時還可能把一斤或者半斤的豆油裝到自家的油瓶裡。

民以食為天。家裡有了糧油,日子過起來就有了心勁。

從每月的一號開始,新的生活畫卷又重新鋪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