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科作爲民國第一公子,爲何沒能成就一番事業?

憶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中山應馮玉祥之約北上共商國是,不行英年早逝,汪精衛作為政治遺產的主要繼承人以黨主席之尊號令國民政府,黃埔軍校的蔣校長在北伐戰爭中樹立了威信開始盤算著黃袍加身的大業,通過一系列的組合拳蔣校長得到了江浙財團和英美政府的支持,黃埔軍校總顧問鮑羅廷最終犯了投降主義錯誤將革命領導權交給了蔣介石,於是白色恐怖開始了。



時代趨勢浩浩蕩蕩,順之昌,逆之者亡,這句話到了東方變成了黨同伐異的金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廣州國民政府汪精衛缺少革命堅定意志和軍隊支持無奈搬到了武漢,希望藉助武漢革命聖地來鞏固政治資本,汪精衛帶著先總理的長子孫科一路坎坷,他們從同盟會時期就是同志,孫中山在革命問題上並沒有對兒子孫科有什麼特殊關照,革命需要和革命貢獻及黨內民主是孫中山堅持人生信條,儘管孫科很優秀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學學士及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及榮譽法學博士,孫科擅長城市規劃管理和政治理論研究在廣州大總統府時期任秘書,後任廣州市長統籌革命大後方,對二次革命和護國及護法運動和北伐作出了經濟貢獻。

革命的武漢來,不革命的一邊去。汪精衛在武漢三鎮革命口號滿天響最終還是妥協了老蔣的威逼利誘,寧漢合流了,中華民國從形式上完成了統一,孫科跟著武漢國民政府來到了南京,蔣介石信奉王陽明哲學的禮義仁智信,孫科被任命為鐵道部部長和考試院副院長,這是一個閒差,孫科被徹底靠邊站了,只是顧及了先總理顏面和他黨內影響。



積貧積弱的中華民國被狼子野心的倭寇蓄謀已久,他們在送走東北王張作霖和忍受了東北易幟後決定動手了,少帥張學良聽從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中央建議,他寄希望於英美法蘇主導的國聯主持公道,綏靖政策和禍水東引讓蘇聯人與蔣介石都猝不及防,中國利益再一次被列強出賣了,張學良成建制的留下了可以武裝一箇中等強國的武裝和軍事資源的東三省撤向貧瘠的熱河省和陝西黃土高原,他的戰略任務變成了剿滅陝北紅軍,這是一個諷刺,張學良曾經是李大釗先生的鐵粉,他正在研究布爾什維克信仰。

整個抗日戰爭階段,孫科政治立場發生了轉變,他開始極度反感蔣介石以領袖獨裁代替黨的意志,他與自己繼母宋慶齡一道站在中共統一戰線的立場上來,他開始給黨內擁護三民主義的同志做工作期望團結力量一致對外,可以說孫中山言傳身教沒有白費,孫科擁有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他個人雖然沒有掌握實權可是作為孫中山長子,他代表的是一種信仰傳承。



經過了艱苦卓越的戰鬥和犧牲,我們取得了近百年以來第一次反對外來入侵的徹底勝利,孫科於1943年作為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個人代表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條約》加速了蘇聯對關東軍軍事進程,這個時候蔣介石志得意滿以民族英雄自居,蔣介石心中依然很堅定的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孫科卻主張按照孫中山立憲進程將黨治轉變為憲法治國,蔣介石一笑了之,孫科太幼稚了,亂世之中沒有絕對權力怎麼可能制衡遍地諸侯呢?雙十二協定在下關慘案和國民黨全面進攻山東解放區戰火中化為灰燼,國共兩黨第一次組建聯合政府的努力失敗了,這讓孫科很灰心,父親當年“聯俄,聯共,輔助農工”主張促成了北伐戰爭勝利,自己卻無法撼動黃袍加身的蔣介石半點影響力。孫科政治上得失意後開始了民國四公子的聲色犬馬生活,身居高位讓他擁有更多社交機會,他與袁世凱長子袁克定,張作霖家小子張學良,盧永祥兒子盧小嘉一起盡情玩耍,老子英雄一世,兒子快樂一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內戰爭局勢風雲轉換,蔣介石的全部嫡系精銳在三大戰役中灰飛煙滅,在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及孫科等人壓力下,蔣介石開啟了憲政時代,孫科與白崇禧競選副總統,孫科落敗被認命為行政院長,不久蔣介石被迫下野。孫科與代總統李宗仁謀劃與中共隔江而治,毛主席揮筆寫下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龍盤虎踞今日事,不可沽名學霸王。”李宗仁很知趣的去了廣州,孫科辭去了行政院長由閻錫山繼任,他去了香港。



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世界局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孫科終於領悟了父親這句名言的真諦,自己一生身居高位卻很難有所作為,百無一用是書生,自己這個書生始終不懂得槍桿子裡出政權,只能是翩翩公子,紅樓一夢而已。


唐俊龍55398571


作為民國“第一太子”,在那風雲變幻、英雄豪傑輩出的時代,孫科確實缺乏傳奇色彩。他論性格平平順順,論事業也穩穩當當,他是什麼樣的人,做過哪些事情,可以讓後世大眾記住的都不多——同列太子黨的袁克定、蔣經國、毛公子,在民間都遠比他有名。

(圖:1930年代孫科在書房)

但這個人,絕非平庸之才。現今很多文章數落他如何無能,如何沒有“成就一番事業”,跟個扶不起的阿斗似的,這對他多少是不公平的。這樣的“孫科”,只適合存在於那些不求甚解的新媒體中、無頭蒼蠅似的地攤雜物上、粗疏的文科大學生的隨筆裡、趕寫論文的間隙激憤發洩一下的學者的嘴上的。

很明顯,在民國政壇,自同盟會始,到國民黨敗退至“田橫之島”,他始終是一方勢力。他不僅身份特殊,政治角色也特殊,從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國民政府副主席、國民黨執行委員到外交特使,在那光輝與幽黯、堅毅與畏縮、坦蕩與扭曲兩極間擺盪的時代裡,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民黨與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所以已故史學家高華先生很重視他,為他寫了很多研究文章。


若要說他無能,平心而論,大概只能說,他確實一生都在搖擺之中,作為政治家意志不堅定;同時,他也似乎的確是那種只堪守成之人,缺乏蔣介石、毛先生們那種大開大合、縱橫捭闔的氣魄。但這些到底也有性情之別的因素在起作用。我想,歷史人物評定,若真能以功過的鉅細來論其事業的大小,孫科是無忝“民國傑出政治家”之譽的。死後地下面對他的老爹,他也無用太愧色。


1,治國設想:中國現代民主憲政理想的踐行者與精神領袖


民主憲政問題,從晚清起,就是橫亙在所有中國仁人志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永遠都在努力促成,又永遠懸而未決。它預見著中國的長治久安,又屢屢為專制勢力半路攔阻。

(圖:廣州黃浦軍校中樹立的“孫中山憲政理想”碑石)

所有治中國憲政史的學者,都會繞不開孫科這個人。甚至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是孫科切實地將民主憲政從理念層面落實到制度與操作之中,一度成為現實。本來,孫科是“以黨治國”論的信奉者,但在20世紀30年代初,當黨治淪為專制,訓政墮為獨裁時,孫科幡然悔悟,成為中國憲政事業的鼓吹者與最活躍人物。

孫科以其特殊身份,一再狙擊獨裁,強調結束黨治 ,宣揚憲法與民主機制對於現代中國政治穩定的重要意義。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國民黨不斷進行討論,著手憲政的籌備,起草憲法草案,廣徵民意,集合著名法學家,終於制定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五憲草》,並於1936年頒佈。而他的《憲政要義》一書,也還是今日憲政研究者必讀書。

可惜,那時的國民黨,法西斯獨裁氣氛濃厚,大量的蔣氏勢力,打著“復興”的旗號,散佈“中國施行民主尚不成熟”的論調,並在各個方面製造個人崇拜。最終在蔣的壓力下,孫科的民主大業,猶若火花一現,倏然而逝。治民國史者,至今多為之長太息。


2,行政能力:地方治理上的“牛刀小試”使廣州成為市政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孫科這個人,權力慾並不強。雖然孫中山一直有意栽培他,15歲就讓他加入同盟會,30歲就指定他參與國民黨改組的中樞工作,但他本人反倒更喜歡作一名學者,並有抱負協助治理積貧積弱的中國。

(圖:孫文與孫科父子)

所以,他自小喜歡讀書,勤學英文,中學畢業後研究農業,留洋拿下法學博士學位。這些人生路勁的自我選擇,未嘗沒有“經世致用”的用心。也因此,在他成年之後,一旦能參與到實務,可以放開手腳實踐自己的理想時,可以表現的極其出色。

1921年,孫科恰好30歲。從這年起到1925年間,他曾三度出任廣州市長。作為民國最有名的市政專家、《都市規劃論》的著者,他牛刀小試,在地方全面進行市政改革,短短4年左右即使羊城鉅變,一舉加速其現代化進程;他主持制定的《廣州市暫行條例》,是他仿照美國市政制度為廣州設計的,其後奠定了全廣東地方自治的基礎。

也就是說,他治理廣州四年,就使廣州成為全國的模範市,被譽為“吾國舉辦市政以來,第一次的成功”。他主政地方時的貢獻,為民國時代的城市組織管理與城市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一般論中國城市現代化史的,也會格外推重他。他在行政上是有人所不及的超強能力的,可惜就生在亂世,所學很快成為屠龍之技,兵荒馬亂中沒有了用武之地。


3,外交才幹:作為“親蘇代表”抗戰時期爭取到蘇聯鉅額軍援


孫科為人溫和,能屈能伸,智商很高,口才不錯,家世極優,學養甚好,風度也尚佳,外語更是流利上口,這樣的人其實天然地適合作外交家。

而他也確實在中國外交事業上留下濃痕重彩,特別是對俄交涉方面,他一度都是民國政府的主力人物。從歷史上,自1932年與蘇恢復邦交,到1945年蘇出兵東北,在合作抗日、東北主權收復諸多事宜上,國民政府根本無法離開蘇俄,因此對蘇外交極端重要。因此,作為國民黨內“親蘇派”的代表,孫科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在推動中蘇復交、敦促中蘇談判、爭取蘇聯軍援及戰後設計等方面,都一度有過主導作用。可以說,孫科是民國政府對蘇外交方針的主要參與者與執行者,談民國時代中蘇關係,根本無法越過孫科。

因為其父“聯俄”主張的影響,孫科本身就親俄。後來,抗日戰爭興起,國民政府財政、軍事等方面都抓襟見肘,更急需俄國的支持。為此,孫科以立法院院長的身份,居間作了大量的工作,居功至偉。抗戰時,他曾四赴莫斯科, 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爭取到蘇俄鉅額軍援,爭取到蘇方鉅額的軍事貸款與軍火援助,並使其“保障中國從蘇聯那裡得到戰爭物資”,很快,蘇聯的軍火物資等源源不斷由新疆沿陸路運至中國內地,極大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戰。這對彼時陷入困境泥潭中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幫助。

直到1942年,蘇援停止,孫科在對蘇外交中的作用下降。隨著抗戰後期,蔣氏決意以美製蘇,轉而起用宋子文與蔣經國經辦對蘇外交,孫科基本退出對蘇外交的舞臺。


4,民族大義:堅決抗日,呼籲國共合作,為中國抗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孫科一生,總的而言,政治上,基本上追隨蔣氏左右,為南京政府的重要一員,而歷來反我共。

(圖:孫文逝世時,孫科與宋慶齡,中間為孫科兒子孫治平)

但是,對待日本入侵這一民族大義問題上,孫科是政府中最堅決反對蔣氏“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力量之一,他始終主張反擊。他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最高層中力主抗敵最早聲音之一,甚至為此不惜與蔣反目。

“一二八”事變爆發後,孫科就強力要求抵抗與反擊,據《馮玉祥日記》所載,“孫哲生先生等二十餘人請政府增兵,派飛機前往援助”;孫科還曾不惜破臉斥責何應欽抵抗不力甘心亡國之舉;1932年3月,孫科聯合黨內高層22人於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確定長期抗日方針案》;同年4月,他在在上海發佈《抗日救國綱領草案》;本年12月,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上,他提出《集中國力挽救危亡案》,大聲疾呼應集中民族力量抵抗外侮;1933年,當馮玉祥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時,孫科為此極感興奮,特意致函馮玉祥以示敬意和感動之情;1932年4月22日,他公開致電時任國民政府林森,祈望中央全面實現抵抗外侮之宣言;當國家危亡之際,他一反過去反我共的理念,不惜與蔣決裂之險,公開反對“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敦促國民黨與共合作,一起抗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孫科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可以說,孫科不愧為孫文兒子,民族大義面前毫不含糊。為此,湘潭毛先生在文章中,曾明確說孫科是“九一八”後不甘屈服,反對投降的一類中國人,並示讚賞之意。

此外,孫科還在諸如健全和完善民國文官考試製度、中國鐵路建設的理論及實踐、投身中國農村與民生、為戰時經濟建設獻計獻策、研究與前瞻戰時戰後世界關係等方面上,都有過不可忽視的成就。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以貿然說他“作為民國第一公子沒能成就一番事業”呢?評價歷史人物,固然不能無端造神,但是無憑無據地刻意貶低也是走向另一側極端了吧!

2018,9,24,中秋,晚閒扯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孫科是國民黨總理、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唯一的兒子,母親是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孫科長期在國民政府任職,曾任廣州市長、鐵道部長、國民政府委員、立法院長、國民政府副主席和行政院長等職,解放前夕被中共列為43名戰犯之一。

孫中山哲嗣孫科

作為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在政治上並無大的作為,其水平和能力也很平庸,孫科之所屢任要職,就是因為他是國父之子。在國民黨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如有個好爸爸”,說的就是孫科。

說起孫科的無能,1948年參選副總統就是一個例子。

1948年春,國民黨預備立憲,選舉總統和副總統。總統非蔣介石莫屬,競選副總統的有桂系大佬李宗仁,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程潛,東北賢達莫德惠和民社黨的徐傅霖。當時蔣介石對李宗仁參選不滿,於是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推出國民政府副主席孫科參選副總統。

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蔣介石和李宗仁

孫科有許多李宗仁不具備的優勢,蔣介石和國民黨中央的支持;國父孫中山哲嗣的名頭;現任國民政府副主席的行政優勢。按理說同時具有這麼多優勢,想不當選都難,但孫科就是沒有選上,最後讓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揚眉吐氣了一番。

孫科情婦藍妮在當時也是個時髦女郎
桂系搞臭孫科的手法很簡單,抓住了他的一個緋聞。孫科有個情婦叫藍妮,抗戰期間曾在上海做生意,抗戰勝利後其資產被作為敵產處理。藍妮向孫科求救,孫公子於是致信上海有關當局,要求對“敝眷藍妮”網開一面。桂系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弄得孫科灰頭土臉,狐狸沒打著反惹了一身騷。

實話實說,孫中山在清末民初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但他的這個寶貝兒子確實不怎麼樣,連老子的一半也比不上。


民國年間那些事


龍生龍、鳳生鳳?

這個問題似乎在說,孫科作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唯一的兒子,為啥後來沒有成為革命領袖,或者國家領導人,比如像老蔣的兒子小蔣那樣。我們就將他和小蔣對比著看看,筆者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

外因是:他爹“不行”。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作為革命導師,在對待革命者的問題上,孫先生一視同仁,並沒有因為孫科是他唯一的兒子而格外偏袒,給以特別照顧。

而且,孫先生也從來沒有真正掌過國家實權,做了3個月的大總統還是臨時的,後面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軍閥當國,孫先生基本都是在野反對黨領袖的角色,忙著鬧革命,根本無暇像老蔣那樣著意培養小蔣。1925年,孫先生不幸病逝,此時孫科只有34歲,任廣州市長。孫少爺已經不可能像小蔣那樣接班了。

內因是:他不行。

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曾經評價孫科有三大脾氣:一是革命家後代,有革命脾氣;二是在國外長大,有洋人脾氣;三是獨生子,有少爺脾氣。看來,小孫脾氣大,人緣不夠好。

蔣介石對孫科的評價更加負面,說他是“總理的不肖子孫”,是“扶不起的阿斗”,罵他誤黨誤國。老蔣在日記中寫道:孫科行為卑劣,品行很差,“以總理如此偉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老蔣當然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但如果說孫科沒有領袖的氣質,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了。

相比之下,小蔣雖然不如老蔣那麼有權謀,但是他經歷了更多的苦難,為人謹慎,很有手腕,為人強悍。新加坡的李光耀評價說小蔣“善於識人,確保身邊都是可靠之士”。在玩政治方面,小蔣比小孫強不是一星半點。

主因是:這個問題不行。

問題說,孫科沒有成就一番事業。筆者想問問題主,啥叫成就一番事業。孫科30歲當廣州市長,35歲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37歲任鐵道部長,41歲任立法院長,56歲任國民政府副主席……他還寫過專著:《都市規劃論》、《廣告心理學概論》。如果這叫沒有成就一番事業,我等小民該怎麼活啊。

另一個方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如果這句話絕對正確,那底層民眾豈不是永遠都沒有希望了嗎?事實上,這句話常常有例外,龍會生出鼠,鼠也會生出龍,只是比例比較低而已。

偉人的後代基本不是偉人,名人的後代也未必都能得享大名,這樣社會階層才能流動,而不是板結成一塊,密不透氣,要憋死人的。


飲水君




孫科的最亮眼的頭銜是孫中山的兒子,他的榮耀得自於孫中山,他的沉重的包袱也來自於孫中山。

但是,他的存在感很弱,風評也很不好。

蔣介石曾在日記裡寫下了自己對孫科的評價:“孫科之性行卑劣貪婪,寡廉鮮恥,令人痛心疾首。以總理如此偉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

蔣介石赤裸裸的鄙視,如果讓孫科知道了,他會不會被氣得吐血?

孫中山培養汪精衛,也培養蔣介石,當時蔣介石經常動不動和他鬧脾氣,然後辭職回老家,孫中山仍然好言相勸,讓他回去好好上班。偏偏對於自己的兒子孫科,孫中山後來甚至採取了近乎放養的態度。

也許是因為孫中山的革命性,又或許是因為孫中山太過了解自己的兒子,知道他難承重任。

孫科不善政治,卻偏偏試圖操弄政治。



孫科生於1891年10月,蔣介石生於1887年10月,在年齡上他只比蔣介石小四歲,但是在政治上,他與蔣介石的差距卻遠遠不是“四歲”這麼簡單。汪精衛生於1883年5月,與蔣介石在年齡上也是相差四歲,汪精衛曾經擁有蔣介石難及的威望和政治資本,可是隻過了短短兩年時間,蔣介石便超越汪精衛。

孫科有孫中山的餘蔭,這是一筆豐厚的政治資產,具備蔣介石所不能比的政治競爭優勢,可是結果呢?被蔣介石狠狠地踩在了腳底下。

當然,孫中山對他也不是沒有期待,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在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後,孫科再度去美國求學,在父親的要求下,他文理兼修,也學過政治、經濟方面的課程,不可謂不努力。1917年回國後,孫科直接被任命為大元帥府秘書,大元帥可不正是他的父親孫中山?不過孫中山很快被逼辭職,孫科也被調任參議院秘書。

1921年孫科又被任命為廣州市長,廣州可以說是當時的革命策源地,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什麼他能坐這個位置?所以說孫中山對孫科確實有過期待。



這時候的蔣介石在做什麼?在混上海灘,而且混得很不好,在上海交易所炒股輸了個精光,被債主追債,隨時可能會被砍死,最後為了活命只好灰溜溜地寫了封門生貼拜到了黃金榮的門下,讓黃金榮幫他擺平了債務。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蔣介石迅速奔赴廣州,在永豐艦上替孫中山鞍前馬後,這才贏得了孫中山的信任和青睞。

1924年孫科辭去了廣州市長的職務,蔣介石卻奉命籌辦黃埔軍校,“攻守之勢”已經開始轉變。

1925年蔣介石藉助廖仲愷案聯合汪精衛成功逼走胡漢民以後,成了國民黨二號人物,孫科也只是個國民政府委員。1926年1月孫科當上了交通部長,但是這個職位在高層的政治角逐中顯然是個過河卒。寧漢分裂以後,孫科選擇了汪精衛,忘了他父親當年正是吃了手裡沒有兵權的虧,結果很快汪精衛低頭了。寧漢合流後,蔣介石本想將孫科踢到建設部,但是恰逢孫科出國考察,在他回國後則被安排到了鐵道部。孫科想在有政治實權的位置?蔣介石不同意的話,他是想也別想。

孫科恨不恨蔣介石?當然恨,1931年蔣介石軟禁胡漢民以後,王亞樵策劃了“廬山刺蔣”事件,出錢買通王亞樵的正是孫科!



1931年12月,蔣介石通電下野前夕,要推選國民政府主席的繼任者,蔣想推于右任,汪精衛想推蔡元培,胡漢民想推林森,更有甚者推了孫科,因為孫科是孫中山的兒子。但是,蔣、汪、胡三人沒有一個人看好孫科,更不用說同意讓他接任國民政府主席了。

胡漢民與孫科貌合神離,最後也忍不住吐槽:“孫科的確是中山先生的兒子,於是,他就有了革命的脾氣;還因為他是在國外長大的,這樣又有了洋人的脾氣;又因為他是孫中山的獨生子,所以又有了大少爺的脾氣。三種脾氣一起發起來,你們誰能吃得消?你們說,這樣的同志能不能當主席?”

孫科雖然沒當上主席,卻也撈了個行政院長,意氣風發的天真的孫科上臺後想要“革新”,最後卻鬧了個尷尬,他是有職無權,根本沒人聽他的,結果只做了一個月便辭職了。

後來,蔣介石當選總統後,李宗仁跳出來說我競選副總統,蔣介石愣了,戲可不是這麼唱的,他怎麼可能會讓李當副總統?但是李宗仁既然要競選,他是既有名望又有權勢,蔣介石也沒辦法,所以只能找個名望更高的人來壓李宗仁。所以蔣介石告訴有意競選副總統的孫科,自己支持他競選。

可是即使有了蔣介石的支持,孫科最終還是輸給了李宗仁。



當時很多人對孫科的定義是“文人”,他可以學蔡元培去搞教育,甚至可以去搞經濟,但是他偏偏去搞政治,將自己弄得面紅耳赤。

1949年12月,蔣介石去臺灣的時候,甚至連個招呼也沒跟孫科打,更不用說邀請他去臺灣了。孫科想去美國,結果國民黨當局連個護照也不肯給他,可謂是受盡了人情冷暖。

孫科在當時的政治環境裡,算得上是本事平平,所以很多人說他是“阿斗式”的人物。

但是孫科雖然本事平平,卻野心甚巨。

在政治角逐中,他在反蔣與擁蔣之間反覆,甚至試圖自立門戶,走上了投機鑽營的羊腸小道,結果碰得頭破血流,最後還是低頭接受了蔣介石的招撫返回了臺灣。

1965年孫科由美國返回臺灣,任總統府高級諮議、考試院院長,讓人直戳脊梁骨。

1973年孫科在臺北病逝。

在孫科去世以後,蔣介石終於出於“為死者諱”的緣故,給了孫科一番讚譽:“革命元勳,器量恢宏,才識遠大。”

但是,蔣介石這番話能有幾分真心?


吾與吾國


孫科字哲生,1891年生於廣東香山縣,是孫中山與原配盧慕貞婚後6年所生。在偉人父親的影響下,他刻苦讀書,誠篤好學,獲得博士學位。頗有其父之風。

他的學問,無論是西學,還是中學都是很深的,他之所以為官也是時代使然,學貫中西的留學博士開始走上自己並不擅長的政治生涯,學問卻被政治掩蓋了,甚至一度淪為蔣介石的政治擺設。
:孫科對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有所繼承。主張國事大家合力,國難尤應共赴。基於這種信念,每值艱難危急關頭,他為排難解憂,促進團結,往往不計譭譽,寧做調人,起到促進局勢好轉的作用。:::

從孫科的秉性而言,他以一介書生,並無實際政治經驗,從政實非其所長,但作為國父惟一男嗣,故而對於國民黨各派人馬來講,需要把他抬出來作為一塊招牌有利於自己掌權的合法性。後孫科受蔣介石提攜利用參與副總統競選,進行府院之爭,成為蔣的一塊政治招牌。

:::::::孫科曾歷任廣州市長、交通部長。1927年後,先後任建設部長、財政部長、鐵道部長、行政院長、立法院長等職。49年去美國,64年由美國至臺灣。

流落海外十餘年,孫科以種菜為生,睌年回到臺灣,任考試院院長,仍脫不了木雕偶像的命運。

孫科逝世後,身後如同其父一樣,除了留下一些書籍和照片之外,沒有留下什麼遺產。可謂一生節儉清廉,雖然在意識形態與大陸不同,是相互對立的,但在民族緊要關頭還是堅持民族氣節,支持兩黨合作抗日。

其人緣雖不太好,但為人也耿直,作為國民黨顯要,比較其他人的揮金如土,腐朽奢侈來說,他是一個清廉的典型。從此點上看,他沒有給自己的先父留下什麼汙點。




周勇華2


在縱橫來看,這應該是一種遺傳吧!作為孫中山的兒子,孫科應該完全繼承了孫中山只會嘴炮,不切實際的基因吧!

國父孫中山的光芒的背後

孫中山先生被尊稱為國父,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可以說是無上的榮光,一般來說,可以評價孫中山先生為近代民族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孫中山徹底舉起反封建的大旗,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

可以說,近代史上能夠使用的一切的讚美之詞放到孫中山先生身上都不過分,但是孫中山先生真的有傳說中的這麼厲害嗎?

未必!

早年間孫中山的經歷就不說了,曾經給清政府上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但是未被採納,於是走上反對清政府的道路。從1895年開始,興中會在廣州起義,到1925年孫中山身故,期間40年,孫中山先生都在進行革命。

武昌起義之前,孫中山推動的革命運動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群,但是隻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失敗。

但是武昌起義成功了,很多人將這歸咎於孫中山的功勞,實際上這次起義跟孫中山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得到革命勝利的消息,孫中山才急急忙忙趕回國內,就任臨時大總統。一旦南北談判,袁世凱就被公推出來成為新的大總統,孫中山則暗中進行活動。

宋教仁被刺殺後,孫中山發起各種護國護法運動,一直到1925年也只是在蘇聯的支持下,勉強在廣東站穩腳跟,搞了一輩子革命,實際上一事無成!

孫中山先生後繼有人

孫科作為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光環那是相當的亮眼啊!孫中山逝世後,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國父,按照道理來講,國父的兒子已經是國家啊!實際上,孫文什麼也不是。

孫中山一死,老蔣作為國民黨內的一匹黑馬,迅速崛起,先後競爭過汪精衛、胡漢民等人物,並且帶領軍隊北伐,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國民革命軍的成功,實際上是在老蔣的帶領下完成的。

而孫科,原本也想爭一爭,結果無論從哪方面來說,跟老蔣、汪精衛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因此,後來逐漸被邊緣化了,在1948年國民黨進行大選的時候,老蔣為了制衡桂系,曾經扶持孫科當副總統,結果還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老蔣的支持下,都沒競爭過李宗仁。

1949年辭職移居香港,後來定居美國一段時間,直到1965年由美國到臺灣,從事考試院院長。

可以說,孫科一輩子在國民黨內算是資格比較好,資歷比較老,卻只是從事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相比於能夠繼承老蔣位置的蔣經國而言,孫科的確有點無能,但是這也和孫中山有很大關係,老蔣退位的時候,把路鋪的那是明明白白的,所有能夠威脅到小蔣上位的,不管其對老蔣有多忠心,一律幹掉;相比之下,孫中山想傳位的貌似並不是孫科。


史論縱橫


讓咱們從蔣介石對孫科的兩種評價來聊這個話題,雖然這兩種評價一種有些過譽,一種有些過損,但折中一下,還是能把孫科這個人看個大概的。

先來看過譽的說法。

1973年8月26日,孫科以82歲高齡在臺北病逝,蔣介石稱孫科為“革命元勳,器量恢宏,才識遠大,力行三民主義,學術造詣淵深。”

“革命元勳”對孫科而言算名符其實的,當然也可以說這層金是他爹孫中山給他鍍上的。

孫科是孫中山長子,也是獨子,國父之子,太子爺。除了日本的大月燻,孫中山的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原配盧慕貞,孫科即是盧慕貞所生;追隨者,事實夫人,陳粹芬;革命伴侶,比孫科還要小兩歲的宋慶齡。

民國時期,但凡英雄人物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這一點從他們的風流史上就能看出來。無論是袁世凱、張作霖,還是蔣介石,都是征服女人的高手,不能征服女人怎能征服天下?但從這個角度看孫科,孫科似乎並沒有一代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娶了兩房老婆,原配陳淑英因病去澳門療養,早早就和他兩地分居了;二夫人,沒落貴族之後藍妮,1948年更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而孫科呢,似乎有遇麻煩立馬就撇清干係的小人之嫌。

在民國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沒有絕領風騷的人格魅力,想成就一番大業很難。

說回“革命元勳”,所謂的“革命元勳”大多指的是革命事業首排首批的那幫人,要麼有奪天下的戰功,要麼有贏人心的德功。孫科在這兩方面都是很蒼白的,他所謂的革命元勳更多地還是他國父之子這一身份帶來的,實質上是個活牌位。

從給父親孫中山辦差,到給蔣介石當充門面的活棋子、活牌位,孫科從始至終沒能拿出開局面、領風騷的能力,至多就是利用自己活牌位的優勢搞了一些權鬥而已。

當然,這跟他從孫中山那裡並沒有繼承到實權、實力也有很大的關係。亂世成大事,槍桿子是最核心的,民國幾十年,登臺唱大戲的都是手握槍桿子的狠角色,從舊軍閥到新軍閥,莫不如此。孫中山即便到最後也沒有真正握有多強的槍桿子。國民黨的槍桿子,從少到多,從弱到槍,實際上蔣介石的苦心經營,這就決定了像孫科這種只有虛飄光環的人,最終只能充當配角,真正有威脅的元勳實力派都算不上。

孫科登的那些高位,考試院院長、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乃至國府副主席,剝皮看心,都是中看不中用的。

再說“器量恢宏”,這完全就是蔣介石給國父之子戴的高帽,歷朝歷代哪有恢宏器量的太子爺,孫科當然也不能例外。事實上,孫科難以成大事,他的太子爺脾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胡漢民就曾說過,因為他是孫中山的兒子,因此有革命脾氣;因為在國外長大,因此有洋人脾氣;因為他是獨子,因此有大少爺脾氣。有時只發一種脾氣,有時候兩種,有時候三種一起發。

脾氣大,就只能高高在上地辦事,但民國成事的大人物哪個不是隱忍、堅毅的好手,所以在這方面,孫科也差的遠。

高貴的身份註定他難登真正的高位。

接著說“才識遠大,力行三民主義,學術造詣淵深”。客觀地說,孫中山對孫科的教育還是很看重的,這裡包涵他早年的愧疚(因為鬧革命,孫科受影響三四歲就背井離鄉了),也包涵他日後的期許。

因此孫科自少年起走的就是貴二代的精英路子,16歲就進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後來又讀了哥倫比亞大學。照孫中山的想法,孫科將來要成為國民黨內讀書最多、最會讀書的人。這一點,孫科應該算是勉強達到了,但這也決定了他日後的成就也只能侷限在知識精英的層面上。

在治世,如果混得好,用所謂的精英主張或許還能有一番大成就,但在亂世,這根本沒戲。民國的英雄大人物,哪個是知識精英出身,鋼筋鐵骨硬手腕高段位全是刀山火海里滾出來的。

亂世靠讀書靠光環最終能成大業,這不符合亂世的競爭法則。

雖說蔣介石對孫科的這番概括有溢美的一面,但透過字裡行間還是能嗅出這樣的味道,此人大繡花枕頭一個。

說完過譽之辭,再來看看蔣介石在私人日記中的過損之說——

“孫科之性行卑劣貪婪,寡廉鮮恥,令人痛心疾首。以總理如此偉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

說孫科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不客觀的。此人還是有一定野心的,只不過他的本事似乎裝不下他的野心,又或者說他試圖實現野心的手段水準太低,甚至是太渣。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此人在大事臨頭時,沒有清晰、堅定的目標,有反覆無常的一面,哪頭有利靠哪頭。

不像個搏大業的人,倒像個卑劣貪婪的投機客。

有兩樁事最著名,也最能說明這一點。

1931年2月,蔣介石扣押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黨內震動。5月,廣東的陳濟棠等人聯名通電反蔣,要求蔣介石引退。老蔣怕事態惡化失控,派手下大說客吳鐵城到上海,引孫科作調停人。

可沒曾想,孫科這邊剛接下大任,那邊李宗仁、白崇禧等實力派軍人就參與進了反蔣陣營。見風向有大變,孫科隨即轉變調停人身份,調轉槍口對老蔣就是一番猛烈攻擊,說老蔣是必須剷除的疫鼠。

老蔣得知此事後,憤恨不已。

總之,在孫中山逝世後,孫科混在汪精衛、胡漢民這種元老派和老蔣這種實力派之間沒少搞動作,但搞來搞去總給人瞎折騰的感覺。

說白了就是仗著國父之子的光環搞政治投機。

1945年抗戰勝利後,此種戲碼孫科再次上演了一回,在未得到批准的情況下他離開重慶,先跑南京,後想去上海。孫科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借當時的局勢有妄動的想法,二是去上海救有漢奸之嫌的二夫人藍妮(這一點也很能說明問題,敏感時期連自己老婆都管不好,怎能撐起大局面。1948年蔣介石力挺他跟李宗仁競爭副總統時,本是優勢明顯,結果讓人抓住了二夫人難堪的小辮子,灰溜溜地敗退了。)

老蔣得知此事後,既憤怒又痛苦,幸好最後吳鐵城將孫科騙回了重慶,此事潛在的風險才算被撲滅。為此蔣介石在日子中痛罵孫科,待機取巧,行同潛逃,是殊為總理家族憂悲也。

1949年,國民黨全面失敗後,孫科辭職去香港,後輾轉巴黎、西班牙等地,於1952年定居美國洛杉磯,以種菜、讀書渡日,日子過得清閒,但不輕鬆。

沒什麼積蓄,這說明孫科的貪婪在野心,不在錢財,他不是個腐化墮落的貴二代。

但日子過得太辛苦,1965年他又到臺灣投奔蔣介石,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少骨氣的意味。

好馬不吃回頭草,孫科吃!

非英雄大人物也!


黑句本


孫科是一個標準的廢物點心,繡花枕頭,沒有什麼真本事。

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國軍中毫無根基,只能搞一點派系鬥爭。雖然孫科自恃為太子,卻沒有形成自己的黨羽和廣泛支持者。

孫中山晚年對汪精衛,胡漢民和蔣介石的信任,某種意義上也冷落了孫科。缺乏父親扶持的太子孫科,一直都是邊緣和傀儡。

孫科要拼爹,誰也甘拜下風。

確實,孫科無疑是站在巨人父親的肩膀上。但是,巨人父親的兒子卻是政治上的矮子。好色好貨且不負責任,經不起威逼利誘,缺乏決斷力和勇氣,註定難成大器。況且,孫科的邊緣處境導致他很多變,唯利是圖,在國民黨元老中口碑也很差。胡漢民就曾說孫科,暗含諷刺與批評,

因為是孫中山之子,便有革命脾氣,因為在國外長大,便有洋人脾氣,因為是獨生子,便有大少爺脾氣,有時一種脾氣發作,有時二種脾氣發作,有時三種脾氣同時來。

胡漢民在國民黨內頗有威望,說出這話可見對孫科的不屑。

由於在國民黨內的遊離,孫科除了能有點象徵價值外,性格孱弱,做人不懂得人事,又自視甚高,基本上是大家很尊重他,但是卻不鳥他的狀態,孫科心裡也確實憋屈,但也別無善法。最終,1952年孫科多受排擠,只能移民美國,在家裡寫寫書,拋頭露面演講一下,在1973年病逝。終其一身,沒有成什麼氣候。


秦右史


孫科也曾貴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長一職,也算是民國政府的“二號人物”了,還要怎麼樣才算是成就一番事業呢?

畢竟孫科之父並非民國“皇帝”,他也並非真正的“太子”,總不至於繼承“皇位”吧!另外,民國政府的“一號人物”蔣介石恐怕還是看在孫中山(先總理)的份上,才扶孫科坐上了行政院長的位置。說實話,民國政府中的權勢人物大都有很深的背景,像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國民黨內大佬級人物有很多。另外,其中也不乏擁兵自重的各路大軍閥,比如說桂系的李宗仁,晉系的閻錫山,東北的張學良等。這些才是真正的實權派。



說實話,孫科與以上那些實力派政治、軍閥頭子相比,差距很大。蔣介石可以對廖仲愷及胡漢民等下手,而扶植孫科本身就是有裙帶之嫌的。此外,孫科與上海的一位名伶有染,也給他的聲譽帶來些影響。


孫科除了擁有“先總理”之子的特殊身份以外,既沒有自己的軍隊,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強大派系做後盾。能夠兩度坐到行政院長之職已經是非常顯赫的風雲人物,他還能怎麼做?他總不至於取代蔣介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