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作为民国第一公子,为何没能成就一番事业?

忆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应冯玉祥之约北上共商国是,不行英年早逝,汪精卫作为政治遗产的主要继承人以党主席之尊号令国民政府,黄埔军校的蒋校长在北伐战争中树立了威信开始盘算着黄袍加身的大业,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蒋校长得到了江浙财团和英美政府的支持,黄埔军校总顾问鲍罗廷最终犯了投降主义错误将革命领导权交给了蒋介石,于是白色恐怖开始了。



时代趋势浩浩荡荡,顺之昌,逆之者亡,这句话到了东方变成了党同伐异的金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广州国民政府汪精卫缺少革命坚定意志和军队支持无奈搬到了武汉,希望借助武汉革命圣地来巩固政治资本,汪精卫带着先总理的长子孙科一路坎坷,他们从同盟会时期就是同志,孙中山在革命问题上并没有对儿子孙科有什么特殊关照,革命需要和革命贡献及党内民主是孙中山坚持人生信条,尽管孙科很优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学士及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及荣誉法学博士,孙科擅长城市规划管理和政治理论研究在广州大总统府时期任秘书,后任广州市长统筹革命大后方,对二次革命和护国及护法运动和北伐作出了经济贡献。

革命的武汉来,不革命的一边去。汪精卫在武汉三镇革命口号满天响最终还是妥协了老蒋的威逼利诱,宁汉合流了,中华民国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孙科跟着武汉国民政府来到了南京,蒋介石信奉王阳明哲学的礼义仁智信,孙科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和考试院副院长,这是一个闲差,孙科被彻底靠边站了,只是顾及了先总理颜面和他党内影响。



积贫积弱的中华民国被狼子野心的倭寇蓄谋已久,他们在送走东北王张作霖和忍受了东北易帜后决定动手了,少帅张学良听从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中央建议,他寄希望于英美法苏主导的国联主持公道,绥靖政策和祸水东引让苏联人与蒋介石都猝不及防,中国利益再一次被列强出卖了,张学良成建制的留下了可以武装一个中等强国的武装和军事资源的东三省撤向贫瘠的热河省和陕西黄土高原,他的战略任务变成了剿灭陕北红军,这是一个讽刺,张学良曾经是李大钊先生的铁粉,他正在研究布尔什维克信仰。

整个抗日战争阶段,孙科政治立场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极度反感蒋介石以领袖独裁代替党的意志,他与自己继母宋庆龄一道站在中共统一战线的立场上来,他开始给党内拥护三民主义的同志做工作期望团结力量一致对外,可以说孙中山言传身教没有白费,孙科拥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个人虽然没有掌握实权可是作为孙中山长子,他代表的是一种信仰传承。



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战斗和牺牲,我们取得了近百年以来第一次反对外来入侵的彻底胜利,孙科于1943年作为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个人代表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条约》加速了苏联对关东军军事进程,这个时候蒋介石志得意满以民族英雄自居,蒋介石心中依然很坚定的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孙科却主张按照孙中山立宪进程将党治转变为宪法治国,蒋介石一笑了之,孙科太幼稚了,乱世之中没有绝对权力怎么可能制衡遍地诸侯呢?双十二协定在下关惨案和国民党全面进攻山东解放区战火中化为灰烬,国共两党第一次组建联合政府的努力失败了,这让孙科很灰心,父亲当年“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主张促成了北伐战争胜利,自己却无法撼动黄袍加身的蒋介石半点影响力。孙科政治上得失意后开始了民国四公子的声色犬马生活,身居高位让他拥有更多社交机会,他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张作霖家小子张学良,卢永祥儿子卢小嘉一起尽情玩耍,老子英雄一世,儿子快乐一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内战争局势风云转换,蒋介石的全部嫡系精锐在三大战役中灰飞烟灭,在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及孙科等人压力下,蒋介石开启了宪政时代,孙科与白崇禧竞选副总统,孙科落败被认命为行政院长,不久蒋介石被迫下野。孙科与代总统李宗仁谋划与中共隔江而治,毛主席挥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龙盘虎踞今日事,不可沽名学霸王。”李宗仁很知趣的去了广州,孙科辞去了行政院长由阎锡山继任,他去了香港。



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世界局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孙科终于领悟了父亲这句名言的真谛,自己一生身居高位却很难有所作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己这个书生始终不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只能是翩翩公子,红楼一梦而已。


唐俊龙55398571


作为民国“第一太子”,在那风云变幻、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孙科确实缺乏传奇色彩。他论性格平平顺顺,论事业也稳稳当当,他是什么样的人,做过哪些事情,可以让后世大众记住的都不多——同列太子党的袁克定、蒋经国、毛公子,在民间都远比他有名。

(图:1930年代孙科在书房)

但这个人,绝非平庸之才。现今很多文章数落他如何无能,如何没有“成就一番事业”,跟个扶不起的阿斗似的,这对他多少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孙科”,只适合存在于那些不求甚解的新媒体中、无头苍蝇似的地摊杂物上、粗疏的文科大学生的随笔里、赶写论文的间隙激愤发泄一下的学者的嘴上的。

很明显,在民国政坛,自同盟会始,到国民党败退至“田横之岛”,他始终是一方势力。他不仅身份特殊,政治角色也特殊,从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国民党执行委员到外交特使,在那光辉与幽黯、坚毅与畏缩、坦荡与扭曲两极间摆荡的时代里,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民党与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所以已故史学家高华先生很重视他,为他写了很多研究文章。


若要说他无能,平心而论,大概只能说,他确实一生都在摇摆之中,作为政治家意志不坚定;同时,他也似乎的确是那种只堪守成之人,缺乏蒋介石、毛先生们那种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气魄。但这些到底也有性情之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我想,历史人物评定,若真能以功过的巨细来论其事业的大小,孙科是无忝“民国杰出政治家”之誉的。死后地下面对他的老爹,他也无用太愧色。


1,治国设想:中国现代民主宪政理想的践行者与精神领袖


民主宪政问题,从晚清起,就是横亘在所有中国仁人志士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都在努力促成,又永远悬而未决。它预见着中国的长治久安,又屡屡为专制势力半路拦阻。

(图:广州黄浦军校中树立的“孙中山宪政理想”碑石)

所有治中国宪政史的学者,都会绕不开孙科这个人。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孙科切实地将民主宪政从理念层面落实到制度与操作之中,一度成为现实。本来,孙科是“以党治国”论的信奉者,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当党治沦为专制,训政堕为独裁时,孙科幡然悔悟,成为中国宪政事业的鼓吹者与最活跃人物。

孙科以其特殊身份,一再狙击独裁,强调结束党治 ,宣扬宪法与民主机制对于现代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党不断进行讨论,着手宪政的筹备,起草宪法草案,广征民意,集合著名法学家,终于制定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五宪草》,并于1936年颁布。而他的《宪政要义》一书,也还是今日宪政研究者必读书。

可惜,那时的国民党,法西斯独裁气氛浓厚,大量的蒋氏势力,打着“复兴”的旗号,散布“中国施行民主尚不成熟”的论调,并在各个方面制造个人崇拜。最终在蒋的压力下,孙科的民主大业,犹若火花一现,倏然而逝。治民国史者,至今多为之长太息。


2,行政能力:地方治理上的“牛刀小试”使广州成为市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孙科这个人,权力欲并不强。虽然孙中山一直有意栽培他,15岁就让他加入同盟会,30岁就指定他参与国民党改组的中枢工作,但他本人反倒更喜欢作一名学者,并有抱负协助治理积贫积弱的中国。

(图:孙文与孙科父子)

所以,他自小喜欢读书,勤学英文,中学毕业后研究农业,留洋拿下法学博士学位。这些人生路劲的自我选择,未尝没有“经世致用”的用心。也因此,在他成年之后,一旦能参与到实务,可以放开手脚实践自己的理想时,可以表现的极其出色。

1921年,孙科恰好30岁。从这年起到1925年间,他曾三度出任广州市长。作为民国最有名的市政专家、《都市规划论》的著者,他牛刀小试,在地方全面进行市政改革,短短4年左右即使羊城巨变,一举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他主持制定的《广州市暂行条例》,是他仿照美国市政制度为广州设计的,其后奠定了全广东地方自治的基础。

也就是说,他治理广州四年,就使广州成为全国的模范市,被誉为“吾国举办市政以来,第一次的成功”。他主政地方时的贡献,为民国时代的城市组织管理与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论中国城市现代化史的,也会格外推重他。他在行政上是有人所不及的超强能力的,可惜就生在乱世,所学很快成为屠龙之技,兵荒马乱中没有了用武之地。


3,外交才干:作为“亲苏代表”抗战时期争取到苏联巨额军援


孙科为人温和,能屈能伸,智商很高,口才不错,家世极优,学养甚好,风度也尚佳,外语更是流利上口,这样的人其实天然地适合作外交家。

而他也确实在中国外交事业上留下浓痕重彩,特别是对俄交涉方面,他一度都是民国政府的主力人物。从历史上,自1932年与苏恢复邦交,到1945年苏出兵东北,在合作抗日、东北主权收复诸多事宜上,国民政府根本无法离开苏俄,因此对苏外交极端重要。因此,作为国民党内“亲苏派”的代表,孙科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在推动中苏复交、敦促中苏谈判、争取苏联军援及战后设计等方面,都一度有过主导作用。可以说,孙科是民国政府对苏外交方针的主要参与者与执行者,谈民国时代中苏关系,根本无法越过孙科。

因为其父“联俄”主张的影响,孙科本身就亲俄。后来,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财政、军事等方面都抓襟见肘,更急需俄国的支持。为此,孙科以立法院院长的身份,居间作了大量的工作,居功至伟。抗战时,他曾四赴莫斯科, 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争取到苏俄巨额军援,争取到苏方巨额的军事贷款与军火援助,并使其“保障中国从苏联那里得到战争物资”,很快,苏联的军火物资等源源不断由新疆沿陆路运至中国内地,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这对彼时陷入困境泥潭中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直到1942年,苏援停止,孙科在对苏外交中的作用下降。随着抗战后期,蒋氏决意以美制苏,转而起用宋子文与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孙科基本退出对苏外交的舞台。


4,民族大义:坚决抗日,呼吁国共合作,为中国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孙科一生,总的而言,政治上,基本上追随蒋氏左右,为南京政府的重要一员,而历来反我共。

(图:孙文逝世时,孙科与宋庆龄,中间为孙科儿子孙治平)

但是,对待日本入侵这一民族大义问题上,孙科是政府中最坚决反对蒋氏“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力量之一,他始终主张反击。他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最高层中力主抗敌最早声音之一,甚至为此不惜与蒋反目。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孙科就强力要求抵抗与反击,据《冯玉祥日记》所载,“孙哲生先生等二十余人请政府增兵,派飞机前往援助”;孙科还曾不惜破脸斥责何应钦抵抗不力甘心亡国之举;1932年3月,孙科联合党内高层22人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确定长期抗日方针案》;同年4月,他在在上海发布《抗日救国纲领草案》;本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大声疾呼应集中民族力量抵抗外侮;1933年,当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时,孙科为此极感兴奋,特意致函冯玉祥以示敬意和感动之情;1932年4月22日,他公开致电时任国民政府林森,祈望中央全面实现抵抗外侮之宣言;当国家危亡之际,他一反过去反我共的理念,不惜与蒋决裂之险,公开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敦促国民党与共合作,一起抗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孙科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可以说,孙科不愧为孙文儿子,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为此,湘潭毛先生在文章中,曾明确说孙科是“九一八”后不甘屈服,反对投降的一类中国人,并示赞赏之意。

此外,孙科还在诸如健全和完善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国铁路建设的理论及实践、投身中国农村与民生、为战时经济建设献计献策、研究与前瞻战时战后世界关系等方面上,都有过不可忽视的成就。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贸然说他“作为民国第一公子没能成就一番事业”呢?评价历史人物,固然不能无端造神,但是无凭无据地刻意贬低也是走向另一侧极端了吧!

2018,9,24,中秋,晚闲扯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孙科是国民党总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唯一的儿子,母亲是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孙科长期在国民政府任职,曾任广州市长、铁道部长、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和行政院长等职,解放前夕被中共列为43名战犯之一。

孙中山哲嗣孙科

作为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在政治上并无大的作为,其水平和能力也很平庸,孙科之所屡任要职,就是因为他是国父之子。在国民党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如有个好爸爸”,说的就是孙科。

说起孙科的无能,1948年参选副总统就是一个例子。

1948年春,国民党预备立宪,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总统非蒋介石莫属,竞选副总统的有桂系大佬李宗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程潜,东北贤达莫德惠和民社党的徐傅霖。当时蒋介石对李宗仁参选不满,于是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推出国民政府副主席孙科参选副总统。

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上的蒋介石和李宗仁

孙科有许多李宗仁不具备的优势,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的支持;国父孙中山哲嗣的名头;现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的行政优势。按理说同时具有这么多优势,想不当选都难,但孙科就是没有选上,最后让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扬眉吐气了一番。

孙科情妇蓝妮在当时也是个时髦女郎
桂系搞臭孙科的手法很简单,抓住了他的一个绯闻。孙科有个情妇叫蓝妮,抗战期间曾在上海做生意,抗战胜利后其资产被作为敌产处理。蓝妮向孙科求救,孙公子于是致信上海有关当局,要求对“敝眷蓝妮”网开一面。桂系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弄得孙科灰头土脸,狐狸没打着反惹了一身骚。

实话实说,孙中山在清末民初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他的这个宝贝儿子确实不怎么样,连老子的一半也比不上。


民国年间那些事


龙生龙、凤生凤?

这个问题似乎在说,孙科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唯一的儿子,为啥后来没有成为革命领袖,或者国家领导人,比如像老蒋的儿子小蒋那样。我们就将他和小蒋对比着看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外因是:他爹“不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作为革命导师,在对待革命者的问题上,孙先生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孙科是他唯一的儿子而格外偏袒,给以特别照顾。

而且,孙先生也从来没有真正掌过国家实权,做了3个月的大总统还是临时的,后面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军阀当国,孙先生基本都是在野反对党领袖的角色,忙着闹革命,根本无暇像老蒋那样着意培养小蒋。1925年,孙先生不幸病逝,此时孙科只有34岁,任广州市长。孙少爷已经不可能像小蒋那样接班了。

内因是:他不行。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经评价孙科有三大脾气:一是革命家后代,有革命脾气;二是在国外长大,有洋人脾气;三是独生子,有少爷脾气。看来,小孙脾气大,人缘不够好。

蒋介石对孙科的评价更加负面,说他是“总理的不肖子孙”,是“扶不起的阿斗”,骂他误党误国。老蒋在日记中写道:孙科行为卑劣,品行很差,“以总理如此伟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老蒋当然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但如果说孙科没有领袖的气质,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了。

相比之下,小蒋虽然不如老蒋那么有权谋,但是他经历了更多的苦难,为人谨慎,很有手腕,为人强悍。新加坡的李光耀评价说小蒋“善于识人,确保身边都是可靠之士”。在玩政治方面,小蒋比小孙强不是一星半点。

主因是:这个问题不行。

问题说,孙科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笔者想问问题主,啥叫成就一番事业。孙科30岁当广州市长,35岁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37岁任铁道部长,41岁任立法院长,56岁任国民政府副主席……他还写过专著:《都市规划论》、《广告心理学概论》。如果这叫没有成就一番事业,我等小民该怎么活啊。

另一个方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如果这句话绝对正确,那底层民众岂不是永远都没有希望了吗?事实上,这句话常常有例外,龙会生出鼠,鼠也会生出龙,只是比例比较低而已。

伟人的后代基本不是伟人,名人的后代也未必都能得享大名,这样社会阶层才能流动,而不是板结成一块,密不透气,要憋死人的。


饮水君




孙科的最亮眼的头衔是孙中山的儿子,他的荣耀得自于孙中山,他的沉重的包袱也来自于孙中山。

但是,他的存在感很弱,风评也很不好。

蒋介石曾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对孙科的评价:“孙科之性行卑劣贪婪,寡廉鲜耻,令人痛心疾首。以总理如此伟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

蒋介石赤裸裸的鄙视,如果让孙科知道了,他会不会被气得吐血?

孙中山培养汪精卫,也培养蒋介石,当时蒋介石经常动不动和他闹脾气,然后辞职回老家,孙中山仍然好言相劝,让他回去好好上班。偏偏对于自己的儿子孙科,孙中山后来甚至采取了近乎放养的态度。

也许是因为孙中山的革命性,又或许是因为孙中山太过了解自己的儿子,知道他难承重任。

孙科不善政治,却偏偏试图操弄政治。



孙科生于1891年10月,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在年龄上他只比蒋介石小四岁,但是在政治上,他与蒋介石的差距却远远不是“四岁”这么简单。汪精卫生于1883年5月,与蒋介石在年龄上也是相差四岁,汪精卫曾经拥有蒋介石难及的威望和政治资本,可是只过了短短两年时间,蒋介石便超越汪精卫。

孙科有孙中山的余荫,这是一笔丰厚的政治资产,具备蒋介石所不能比的政治竞争优势,可是结果呢?被蒋介石狠狠地踩在了脚底下。

当然,孙中山对他也不是没有期待,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在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科再度去美国求学,在父亲的要求下,他文理兼修,也学过政治、经济方面的课程,不可谓不努力。1917年回国后,孙科直接被任命为大元帅府秘书,大元帅可不正是他的父亲孙中山?不过孙中山很快被逼辞职,孙科也被调任参议院秘书。

1921年孙科又被任命为广州市长,广州可以说是当时的革命策源地,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什么他能坐这个位置?所以说孙中山对孙科确实有过期待。



这时候的蒋介石在做什么?在混上海滩,而且混得很不好,在上海交易所炒股输了个精光,被债主追债,随时可能会被砍死,最后为了活命只好灰溜溜地写了封门生贴拜到了黄金荣的门下,让黄金荣帮他摆平了债务。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迅速奔赴广州,在永丰舰上替孙中山鞍前马后,这才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和青睐。

1924年孙科辞去了广州市长的职务,蒋介石却奉命筹办黄埔军校,“攻守之势”已经开始转变。

1925年蒋介石借助廖仲恺案联合汪精卫成功逼走胡汉民以后,成了国民党二号人物,孙科也只是个国民政府委员。1926年1月孙科当上了交通部长,但是这个职位在高层的政治角逐中显然是个过河卒。宁汉分裂以后,孙科选择了汪精卫,忘了他父亲当年正是吃了手里没有兵权的亏,结果很快汪精卫低头了。宁汉合流后,蒋介石本想将孙科踢到建设部,但是恰逢孙科出国考察,在他回国后则被安排到了铁道部。孙科想在有政治实权的位置?蒋介石不同意的话,他是想也别想。

孙科恨不恨蒋介石?当然恨,1931年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以后,王亚樵策划了“庐山刺蒋”事件,出钱买通王亚樵的正是孙科!



1931年12月,蒋介石通电下野前夕,要推选国民政府主席的继任者,蒋想推于右任,汪精卫想推蔡元培,胡汉民想推林森,更有甚者推了孙科,因为孙科是孙中山的儿子。但是,蒋、汪、胡三人没有一个人看好孙科,更不用说同意让他接任国民政府主席了。

胡汉民与孙科貌合神离,最后也忍不住吐槽:“孙科的确是中山先生的儿子,于是,他就有了革命的脾气;还因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这样又有了洋人的脾气;又因为他是孙中山的独生子,所以又有了大少爷的脾气。三种脾气一起发起来,你们谁能吃得消?你们说,这样的同志能不能当主席?”

孙科虽然没当上主席,却也捞了个行政院长,意气风发的天真的孙科上台后想要“革新”,最后却闹了个尴尬,他是有职无权,根本没人听他的,结果只做了一个月便辞职了。

后来,蒋介石当选总统后,李宗仁跳出来说我竞选副总统,蒋介石愣了,戏可不是这么唱的,他怎么可能会让李当副总统?但是李宗仁既然要竞选,他是既有名望又有权势,蒋介石也没办法,所以只能找个名望更高的人来压李宗仁。所以蒋介石告诉有意竞选副总统的孙科,自己支持他竞选。

可是即使有了蒋介石的支持,孙科最终还是输给了李宗仁。



当时很多人对孙科的定义是“文人”,他可以学蔡元培去搞教育,甚至可以去搞经济,但是他偏偏去搞政治,将自己弄得面红耳赤。

1949年12月,蒋介石去台湾的时候,甚至连个招呼也没跟孙科打,更不用说邀请他去台湾了。孙科想去美国,结果国民党当局连个护照也不肯给他,可谓是受尽了人情冷暖。

孙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算得上是本事平平,所以很多人说他是“阿斗式”的人物。

但是孙科虽然本事平平,却野心甚巨。

在政治角逐中,他在反蒋与拥蒋之间反复,甚至试图自立门户,走上了投机钻营的羊肠小道,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低头接受了蒋介石的招抚返回了台湾。

1965年孙科由美国返回台湾,任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院长,让人直戳脊梁骨。

1973年孙科在台北病逝。

在孙科去世以后,蒋介石终于出于“为死者讳”的缘故,给了孙科一番赞誉:“革命元勋,器量恢宏,才识远大。”

但是,蒋介石这番话能有几分真心?


吾与吾国


孙科字哲生,1891年生于广东香山县,是孙中山与原配卢慕贞婚后6年所生。在伟人父亲的影响下,他刻苦读书,诚笃好学,获得博士学位。颇有其父之风。

他的学问,无论是西学,还是中学都是很深的,他之所以为官也是时代使然,学贯中西的留学博士开始走上自己并不擅长的政治生涯,学问却被政治掩盖了,甚至一度沦为蒋介石的政治摆设。
:孙科对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有所继承。主张国事大家合力,国难尤应共赴。基于这种信念,每值艰难危急关头,他为排难解忧,促进团结,往往不计毁誉,宁做调人,起到促进局势好转的作用。:::

从孙科的秉性而言,他以一介书生,并无实际政治经验,从政实非其所长,但作为国父惟一男嗣,故而对于国民党各派人马来讲,需要把他抬出来作为一块招牌有利于自己掌权的合法性。后孙科受蒋介石提携利用参与副总统竞选,进行府院之争,成为蒋的一块政治招牌。

:::::::孙科曾历任广州市长、交通部长。1927年后,先后任建设部长、财政部长、铁道部长、行政院长、立法院长等职。49年去美国,64年由美国至台湾。

流落海外十余年,孙科以种菜为生,睌年回到台湾,任考试院院长,仍脱不了木雕偶像的命运。

孙科逝世后,身后如同其父一样,除了留下一些书籍和照片之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一生节俭清廉,虽然在意识形态与大陆不同,是相互对立的,但在民族紧要关头还是坚持民族气节,支持两党合作抗日。

其人缘虽不太好,但为人也耿直,作为国民党显要,比较其他人的挥金如土,腐朽奢侈来说,他是一个清廉的典型。从此点上看,他没有给自己的先父留下什么污点。




周勇华2


在纵横来看,这应该是一种遗传吧!作为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应该完全继承了孙中山只会嘴炮,不切实际的基因吧!

国父孙中山的光芒的背后

孙中山先生被尊称为国父,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可以说是无上的荣光,一般来说,可以评价孙中山先生为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孙中山彻底举起反封建的大旗,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

可以说,近代史上能够使用的一切的赞美之词放到孙中山先生身上都不过分,但是孙中山先生真的有传说中的这么厉害吗?

未必!

早年间孙中山的经历就不说了,曾经给清政府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是未被采纳,于是走上反对清政府的道路。从1895年开始,兴中会在广州起义,到1925年孙中山身故,期间40年,孙中山先生都在进行革命。

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推动的革命运动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但是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失败。

但是武昌起义成功了,很多人将这归咎于孙中山的功劳,实际上这次起义跟孙中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得到革命胜利的消息,孙中山才急急忙忙赶回国内,就任临时大总统。一旦南北谈判,袁世凯就被公推出来成为新的大总统,孙中山则暗中进行活动。

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发起各种护国护法运动,一直到1925年也只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勉强在广东站稳脚跟,搞了一辈子革命,实际上一事无成!

孙中山先生后继有人

孙科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光环那是相当的亮眼啊!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国父,按照道理来讲,国父的儿子已经是国家啊!实际上,孙文什么也不是。

孙中山一死,老蒋作为国民党内的一匹黑马,迅速崛起,先后竞争过汪精卫、胡汉民等人物,并且带领军队北伐,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国民革命军的成功,实际上是在老蒋的带领下完成的。

而孙科,原本也想争一争,结果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跟老蒋、汪精卫都不是一个级别的,因此,后来逐渐被边缘化了,在1948年国民党进行大选的时候,老蒋为了制衡桂系,曾经扶持孙科当副总统,结果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老蒋的支持下,都没竞争过李宗仁。

1949年辞职移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一段时间,直到1965年由美国到台湾,从事考试院院长。

可以说,孙科一辈子在国民党内算是资格比较好,资历比较老,却只是从事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相比于能够继承老蒋位置的蒋经国而言,孙科的确有点无能,但是这也和孙中山有很大关系,老蒋退位的时候,把路铺的那是明明白白的,所有能够威胁到小蒋上位的,不管其对老蒋有多忠心,一律干掉;相比之下,孙中山想传位的貌似并不是孙科。


史论纵横


让咱们从蒋介石对孙科的两种评价来聊这个话题,虽然这两种评价一种有些过誉,一种有些过损,但折中一下,还是能把孙科这个人看个大概的。

先来看过誉的说法。

1973年8月26日,孙科以82岁高龄在台北病逝,蒋介石称孙科为“革命元勋,器量恢宏,才识远大,力行三民主义,学术造诣渊深。”

“革命元勋”对孙科而言算名符其实的,当然也可以说这层金是他爹孙中山给他镀上的。

孙科是孙中山长子,也是独子,国父之子,太子爷。除了日本的大月熏,孙中山的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原配卢慕贞,孙科即是卢慕贞所生;追随者,事实夫人,陈粹芬;革命伴侣,比孙科还要小两岁的宋庆龄。

民国时期,但凡英雄人物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这一点从他们的风流史上就能看出来。无论是袁世凯、张作霖,还是蒋介石,都是征服女人的高手,不能征服女人怎能征服天下?但从这个角度看孙科,孙科似乎并没有一代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娶了两房老婆,原配陈淑英因病去澳门疗养,早早就和他两地分居了;二夫人,没落贵族之后蓝妮,1948年更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而孙科呢,似乎有遇麻烦立马就撇清干系的小人之嫌。

在民国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没有绝领风骚的人格魅力,想成就一番大业很难。

说回“革命元勋”,所谓的“革命元勋”大多指的是革命事业首排首批的那帮人,要么有夺天下的战功,要么有赢人心的德功。孙科在这两方面都是很苍白的,他所谓的革命元勋更多地还是他国父之子这一身份带来的,实质上是个活牌位。

从给父亲孙中山办差,到给蒋介石当充门面的活棋子、活牌位,孙科从始至终没能拿出开局面、领风骚的能力,至多就是利用自己活牌位的优势搞了一些权斗而已。

当然,这跟他从孙中山那里并没有继承到实权、实力也有很大的关系。乱世成大事,枪杆子是最核心的,民国几十年,登台唱大戏的都是手握枪杆子的狠角色,从旧军阀到新军阀,莫不如此。孙中山即便到最后也没有真正握有多强的枪杆子。国民党的枪杆子,从少到多,从弱到枪,实际上蒋介石的苦心经营,这就决定了像孙科这种只有虚飘光环的人,最终只能充当配角,真正有威胁的元勋实力派都算不上。

孙科登的那些高位,考试院院长、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乃至国府副主席,剥皮看心,都是中看不中用的。

再说“器量恢宏”,这完全就是蒋介石给国父之子戴的高帽,历朝历代哪有恢宏器量的太子爷,孙科当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孙科难以成大事,他的太子爷脾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胡汉民就曾说过,因为他是孙中山的儿子,因此有革命脾气;因为在国外长大,因此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因此有大少爷脾气。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候两种,有时候三种一起发。

脾气大,就只能高高在上地办事,但民国成事的大人物哪个不是隐忍、坚毅的好手,所以在这方面,孙科也差的远。

高贵的身份注定他难登真正的高位。

接着说“才识远大,力行三民主义,学术造诣渊深”。客观地说,孙中山对孙科的教育还是很看重的,这里包涵他早年的愧疚(因为闹革命,孙科受影响三四岁就背井离乡了),也包涵他日后的期许。

因此孙科自少年起走的就是贵二代的精英路子,16岁就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后来又读了哥伦比亚大学。照孙中山的想法,孙科将来要成为国民党内读书最多、最会读书的人。这一点,孙科应该算是勉强达到了,但这也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就也只能局限在知识精英的层面上。

在治世,如果混得好,用所谓的精英主张或许还能有一番大成就,但在乱世,这根本没戏。民国的英雄大人物,哪个是知识精英出身,钢筋铁骨硬手腕高段位全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

乱世靠读书靠光环最终能成大业,这不符合乱世的竞争法则。

虽说蒋介石对孙科的这番概括有溢美的一面,但透过字里行间还是能嗅出这样的味道,此人大绣花枕头一个。

说完过誉之辞,再来看看蒋介石在私人日记中的过损之说——

“孙科之性行卑劣贪婪,寡廉鲜耻,令人痛心疾首。以总理如此伟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解。”

说孙科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不客观的。此人还是有一定野心的,只不过他的本事似乎装不下他的野心,又或者说他试图实现野心的手段水准太低,甚至是太渣。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此人在大事临头时,没有清晰、坚定的目标,有反复无常的一面,哪头有利靠哪头。

不像个搏大业的人,倒像个卑劣贪婪的投机客。

有两桩事最著名,也最能说明这一点。

1931年2月,蒋介石扣押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党内震动。5月,广东的陈济棠等人联名通电反蒋,要求蒋介石引退。老蒋怕事态恶化失控,派手下大说客吴铁城到上海,引孙科作调停人。

可没曾想,孙科这边刚接下大任,那边李宗仁、白崇禧等实力派军人就参与进了反蒋阵营。见风向有大变,孙科随即转变调停人身份,调转枪口对老蒋就是一番猛烈攻击,说老蒋是必须铲除的疫鼠。

老蒋得知此事后,愤恨不已。

总之,在孙中山逝世后,孙科混在汪精卫、胡汉民这种元老派和老蒋这种实力派之间没少搞动作,但搞来搞去总给人瞎折腾的感觉。

说白了就是仗着国父之子的光环搞政治投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此种戏码孙科再次上演了一回,在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他离开重庆,先跑南京,后想去上海。孙科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借当时的局势有妄动的想法,二是去上海救有汉奸之嫌的二夫人蓝妮(这一点也很能说明问题,敏感时期连自己老婆都管不好,怎能撑起大局面。1948年蒋介石力挺他跟李宗仁竞争副总统时,本是优势明显,结果让人抓住了二夫人难堪的小辫子,灰溜溜地败退了。)

老蒋得知此事后,既愤怒又痛苦,幸好最后吴铁城将孙科骗回了重庆,此事潜在的风险才算被扑灭。为此蒋介石在日子中痛骂孙科,待机取巧,行同潜逃,是殊为总理家族忧悲也。

1949年,国民党全面失败后,孙科辞职去香港,后辗转巴黎、西班牙等地,于1952年定居美国洛杉矶,以种菜、读书渡日,日子过得清闲,但不轻松。

没什么积蓄,这说明孙科的贪婪在野心,不在钱财,他不是个腐化堕落的贵二代。

但日子过得太辛苦,1965年他又到台湾投奔蒋介石,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少骨气的意味。

好马不吃回头草,孙科吃!

非英雄大人物也!


黑句本


孙科是一个标准的废物点心,绣花枕头,没有什么真本事。

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国军中毫无根基,只能搞一点派系斗争。虽然孙科自恃为太子,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党羽和广泛支持者。

孙中山晚年对汪精卫,胡汉民和蒋介石的信任,某种意义上也冷落了孙科。缺乏父亲扶持的太子孙科,一直都是边缘和傀儡。

孙科要拼爹,谁也甘拜下风。

确实,孙科无疑是站在巨人父亲的肩膀上。但是,巨人父亲的儿子却是政治上的矮子。好色好货且不负责任,经不起威逼利诱,缺乏决断力和勇气,注定难成大器。况且,孙科的边缘处境导致他很多变,唯利是图,在国民党元老中口碑也很差。胡汉民就曾说孙科,暗含讽刺与批评,

因为是孙中山之子,便有革命脾气,因为在国外长大,便有洋人脾气,因为是独生子,便有大少爷脾气,有时一种脾气发作,有时二种脾气发作,有时三种脾气同时来。

胡汉民在国民党内颇有威望,说出这话可见对孙科的不屑。

由于在国民党内的游离,孙科除了能有点象征价值外,性格孱弱,做人不懂得人事,又自视甚高,基本上是大家很尊重他,但是却不鸟他的状态,孙科心里也确实憋屈,但也别无善法。最终,1952年孙科多受排挤,只能移民美国,在家里写写书,抛头露面演讲一下,在1973年病逝。终其一身,没有成什么气候。


秦右史


孙科也曾贵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一职,也算是民国政府的“二号人物”了,还要怎么样才算是成就一番事业呢?

毕竟孙科之父并非民国“皇帝”,他也并非真正的“太子”,总不至于继承“皇位”吧!另外,民国政府的“一号人物”蒋介石恐怕还是看在孙中山(先总理)的份上,才扶孙科坐上了行政院长的位置。说实话,民国政府中的权势人物大都有很深的背景,像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国民党内大佬级人物有很多。另外,其中也不乏拥兵自重的各路大军阀,比如说桂系的李宗仁,晋系的阎锡山,东北的张学良等。这些才是真正的实权派。



说实话,孙科与以上那些实力派政治、军阀头子相比,差距很大。蒋介石可以对廖仲恺及胡汉民等下手,而扶植孙科本身就是有裙带之嫌的。此外,孙科与上海的一位名伶有染,也给他的声誉带来些影响。


孙科除了拥有“先总理”之子的特殊身份以外,既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派系做后盾。能够两度坐到行政院长之职已经是非常显赫的风云人物,他还能怎么做?他总不至于取代蒋介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