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开国后尽杀功臣,为何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

我家的那个玲


刘邦是诛杀过异性王,但是,那些人都是功高盖主的武将。

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武将因为手里有兵,若是一旦有什么让他们自己不称心的事情发生,他们是会率领手下起兵搞事情的。

对付这种人,刘邦活着还好,即使有点事情,他们也会看在刘邦的面子上,尽量不去闹事,可是,刘邦一死,就坏了。

他们就无法无天了,谁能镇得住这么一群虎狼之将呢?

刘邦是快到六十岁才当上的皇帝,所以,为了他们大汉的江山,他不得不杀那些功高盖主的武将,也就是所谓的异姓王。

被刘邦杀的异姓王有,彭越,英布,韩王信,燕王臧荼。韩信是被吕后杀害的,所以并非是刘邦。

下面我们再说张良,同样是功臣的张良为何没有被杀?

张良被刘邦称为“汉初三杰”,在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时候,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对张良也是好得不得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刘邦手下的所有人之中,刘邦只有对张良最可气,从来没有跟张良发过火,而且叫张良的时候,都是叫他“子房”。

子房是张良的字,古代的时候,为了表示对这个人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叫他的字。

可见,张良在刘邦的眼里多么重要。

刘邦之所以不杀张良,原因有很多?

首先,张良是个文官,他深懂帝王之道,刘邦高兴的事情,他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刘邦不高兴的时期,他是坚决不做。

你看,当初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封侯拜相的时候,刘邦给张良说,让他在最富裕的齐地,自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



要知道刘邦对于张良有多么的阔绰,我们只能用对比加以说明了。

萧何这个刘邦眼里的第一功臣,刘邦只是给了他八千户的食邑。就是立下赫赫战功,战场上攻城略地的曹参也仅仅是得到了一万户多一点的食邑。

要知道曹参可是跟着韩信打仗的大将,可以这么说,只要韩信立过的功劳,他都立过。

你看看到了封食邑的时候,刘邦是不是把张良给宠上了天。

那么张良有没有接受齐地的这三万户食邑呢?

没有,若是他接受了这么好的地盘,这么多的食邑,那他就不是张良了。

因为张良和刘邦打交道这么多年,他早就把刘邦给看透了。

刘邦是最容易对下属起疑心的人,尤其是那些功劳大,手里有权的人。再说直白点刘邦这个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福。

所以,为了避祸,为了不至于自己日后被刘邦惦记上,他拒绝了刘邦。



张良告诉刘邦,自己的功劳没有那么大,即使有功,也是侥幸,辅佐刘邦得到了大汉的江山。

若是刘邦非要赏赐自己,那就把留县作为自己的食邑吧。

在留县张良只要了一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因此张良也被称为留侯。

你说这样懂得谦让的张良,这样深明大义的张良,这样又是文官的张良,对刘邦是造不成任何危害的,所以,刘邦没必要杀张良。

还有一个就是,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就退位了。

当萧何,韩信等人在大汉建立之后,都去朝廷当官去的时候,张良没有去。

他是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去朝中上班。

就是张良这样与世无争的态度,对刘邦来说又增加了几分好感,所以说,刘邦若是杀张良,才是天理不容的事情。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张良曾经救过刘邦的命。鸿门宴的时候,若是不是张良出手相救。刘邦早就一命呜呼了,更没谈不上当皇帝了。

基于以上原因就是刘邦不杀张良的原因。


史学达人


在刘邦众多的开国功臣中,韩信善战,萧何善筹(筹措军需),张良善谋。韩信南征北战,给刘邦打下了大片国土;萧何在后方积极筹措,给前线源源不断接济军需;张良则运筹帷幄之中,让刘邦能最终决胜千里之外。那么,刘邦在先后杀掉韩信、彭越、英布之后,为什么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呢?其原因:一是张良善忍;二是张良对刘邦忠心;三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

张良不但善谋,而且善忍。老子说过:“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如果功高自傲,往往会带来厄运,一个人特别能忍,往往一世平安。张良有多么能忍呢?说个他年轻时的故事。张良当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的时候,一次在一座桥上看风景,一位白发老头,慢悠悠地上得桥来,在张良身边,恰巧掉了一只鞋,老头让张良帮他把鞋子捡来。

张良非常不情愿,但他忍了,捡起鞋递给老头。谁知,张良帮老头捡了鞋后,老头又得寸进尺,要张良帮他穿上,张良本来很气愤,但他又忍了,单膝跪地,帮老翁把鞋子穿上。后来,老头给他拂晓时见面,张良如约而至,老头却次次说他晚了,让他下次再去,如此者三,张良都忍了。因为他的忍,张良最后得到了《太公兵书》。正因为有了这个物质,而且还从中受益,所以后来张良凡事谨慎谦让,从不与人争斗,忍成了他最突出的性格。

刘邦身边最忠心的人,一者萧何,二者樊哙,三者张良。此三者,无论情况有多复杂,无论情势有多危险,无论刘邦沦落到何种悲惨境地,他们都始终如一,紧紧相随,对刘邦从无二心。鸿门宴之前,刘邦与项羽为关中王而暗暗较劲,刘邦驻军灞上,项羽驻军鸿门,项羽因刘邦拒他于关外而暴跳如雷,第二天就要发兵攻打刘邦。

当时刘邦兵力不到十万,项羽所率诸侯军近四十万,项羽只要长戟一举,刘邦即刻就会死翘翘。这时却横里杀出个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为了报恩,项伯连夜给张良送信,让他赶快逃跑,以免连累被杀。而张良丝毫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是拉着项伯为刘邦出主意、想办法,最后使刘邦转危为安,平安度过难关。可见张良对刘邦的忠心。

第三个方面,就是张良有谦让之风,懂进退之理。刘邦夺取天下,当上皇帝后,为了分封功臣,大家争执吵闹了许久,只有张良与世无争。对于张良,刘邦视为左右手,曾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然厚爱三分。刘邦曾单独召见了张良,要封他个万户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

然而,张良不但不争,对于这种特殊关爱竟然还推辞不受,说自己功劳不大,封三万户不敢当,封个留侯就可以了。可见,张良不贪恋权位,不在乎利禄。正因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刘邦对他非常放心,最后才得以善终。


帝国的脸谱


张良是一个好同志,他把一身的智慧与精力都奉献给了推翻暴秦,辅助刘邦取得天下的伟大事业之中!这样一个没有威胁的天下名士,杀之无益,留之有用。


张良功劳最大,苦劳最多,但是他不争不抢,不要封地,不要兵权,功成名就而身退,寄情山水,传道授业而宣扬大汉威德。这样的好同志要好好地活着,不但不能杀,还要给他崇高的名誉,让他寿终正寝,以示皇恩浩荡,天威难测!

刘邦诛杀功臣集团,是因为功臣集团有反叛之实,或者反叛之能。彭越、英布、卢绾、陈郗等异姓王都有反叛的实际行动,所以刘邦兴兵诛之;韩信则有反叛的能力,且能力无人能敌,故刘邦诛杀之;萧何也有反叛的实力与威望,故刘邦欲诛杀之,但最终放过了萧何。



张良、陈平两位谋士无兵权,无领兵打仗之能力,威胁不大,没有必要诛杀他们。张良功成而身退,不贪恋权力,没有裂土分疆的想法与实力,所以张良完全没有杀他的必要!


留着张良可以向世人证明,非我刘邦爱诛杀功臣,实在是他们要谋反,所以我才诛杀他们,你们看张良同志,他就从不反叛,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所以诸位爱卿,你们贪财好色都可以饶恕,但是背叛我就只有死路一条!


大秦铁鹰剑士


题主说得话有错误,刘邦建立汉朝后,杀的都是异姓王,并没有杀害跟随自己的功臣。


首先那些异姓王根本靠不住,他们本来都是忠于项羽的,可是被刘邦收买后都纷纷造反。他们能为了利益背叛项羽,怎么能保证以后他们不能为利益背叛刘邦呢?

此外这些诸侯王手里掌握了很大的兵权,都有造反的能力,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人的反意已经很明显了。比如英布是直接造反,韩信窝藏重要战犯等,刘邦实在对他们放心不下。


其实刘邦与大杀开国的朱元璋截然不同,他不是一个喜欢杀人的人,对于能放过的人他都放过了。

张良曾问刘邦最厌恶谁,刘邦回答雍齿。不过他却说:“我欲杀之,以其功多,故不忍。”刘邦心里对功臣是非常感激的,他实在不愿对他们动刀子。

刘邦不但不舍得杀功臣,连曾经的敌人都不忍心杀。


季布原来是项羽的大将,曾多次羞辱刘邦。可当他投降后,刘邦不计前嫌,还让他做了郎中。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曾经劝说韩信背汉自立,后来韩信死后,刘邦没怪罪蒯通。


连自己最讨厌的人和敌人都不舍得杀的刘邦,怎么会忍心杀了他的第一功臣张良呢?

你长得那么好看,不给我点个关注吗?


历史探索机


张良能活命,赢在情商,而不是智商



并非武将

和韩信不一样,张良并非武将,他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文臣,所以刘邦完全没有必要除去张良。毕竟,从出谋划策到攻城略地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间隔着人事组织、具体定位、确实方案到最后的血肉拼搏,可惜张良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当年张良刺杀秦始皇,正因为他没有号召力组织起义,所以才雇佣了一个杀手,组成了一个“二人团”,一个单薄的组织。可见,张良对刘邦并没有实际威胁,自然也没有杀身之祸。



自律自觉

张良,没有杀身之祸,也因为他是个有内涵的人,讲文明、懂礼貌。韩信虽然也很聪明,但却十分自大,总是到处得罪人,有时甚至是领导。有一次,樊哙、周勃(侯爵)拜见韩信,此时韩信刚刚被刘邦降爵,由王爵降到侯爵。二人很客气,仍然称呼韩信“大将军”(居于众将之上),但韩信很不客气地发了句牢骚:“我现在竟然和杀猪的杀狗的屠夫(樊哙、周勃)一同进出了。”



樊哙、周勃都是耿直的武将,也清楚韩信确实才能过人,自然没有在意,可怕的是在刘邦面前,韩信也肆无忌惮。大将军韩信有一次打了胜仗,很高兴,汉王刘邦于是向他请教一些军事问题,说:“大将军,你真厉害,你觉得别的将领如何,譬如樊哙”。韩信说,“匹夫之勇,最多能带领一万”。刘邦接着问,“曹参如何呢”,韩信不假思索地说,“初出茅庐,最多三万人”。刘邦很好奇,于是想看看自己的能力如何,可是韩信笑着说,“大王事必躬亲,最多可带领十万人”。刘邦听了很不得劲,继续问韩信,“大将军,你能带多少呢?”韩信笑着说,“多多益善”。刘邦听了很不高兴,反呛韩信道:“既然你那么厉害,为什么我是汉王,你是大将军呢”。韩信这才知道收敛,知道得罪了刘邦,于是解释道:“大王是带领将领的,我韩信只是带兵的,大王自然居于卑职之上”。



所以说韩信的死,不全是因为刘邦心胸狭窄,而是他没有心计,也不懂礼数,暴露了自己的实力,让刘邦感到了一些威胁。相反,张良本身就是一个贵族,而且出谋划策也总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没有半句废话。因为他知道,第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伴君如伴虎。



自知之明

很多人,没有自知之明,尤其在面对利益的时候,正如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了,但张良不是。他实际上是汉朝的重要功臣,甚至比一些赤膊上阵的武将更关键。比如鸿门宴,正是张良的挽救,才使刘邦虎口脱险,有了后来战胜项羽的机会。可是,封官时,与许多争抢爵位的武将不同,张良的爵位却是排在后面的,他甚至还请求减少自己的封邑。这是因为他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管你曾经功绩如何,现在自己确实不能发挥作用了,不给领导增添烦恼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刘邦虽然最后削减了他的封邑,可是也成了保全自己重要加的分项,要知道,刘邦晚年甚至想拿发小加连襟的樊哙下手,你就能明白张良的自知之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所以,张良能活命,是因为定位准确、出击及时,并不是有什么张良妙计。情商其实很简单,想别人所想,及别人所及,你就会有一个满意的人脉关系,而不用去苦思冥想什么厚黑学,去研究什么宫廷斗争、职场谋略。


辉说BOOK


刘邦表示这个问题对自己很冤枉。

刘邦登基之后并没有大肆的诛杀功臣,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很多人都是善终的。至于他动手杀死或者间接杀死的人,与其说他们是功臣,不如说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人。

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是诸侯联名上书才当上皇帝的。汉书之中有明确的记载:

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这些人原来和刘邦都是同样的诸侯王,等到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尽管刘邦名义上是皇帝,这些诸侯很大一部分是不听刘邦的。

为了维护刘家的统治,他不得不对这些诸侯王格外的关心,有一丝风吹草动刘邦都会去马上采取行动。

所以刘邦所谓的诛杀功臣,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楚汉争霸的延续。

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么可以看看这些诸侯的背景:

燕王臧荼,项羽的部下,原来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韩王信,战国韩国的公子;

淮南王英布,项羽部下,原来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梁王彭越,一直是没有附属的一支军队;

楚王韩信,原来是齐王,后来是楚王。

这些被刘邦斩杀的功臣都是自立为王,刘邦只不过是做一个顺水人情,安抚一下他们。等到项羽死了,天下看似已经统一,实则是暗流涌动。

那些跟随刘邦一起起事的老部下,哪个没有善终?

萧何,虽然刘邦多次试探他,但是仍然非常的看重他,封为萧相国。曹参,赐爵平阳侯,善终。还有像周勃、灌婴、夏侯婴、叔孙通等等哪个不是善终?连刘邦最为记恨的雍齿都被封侯,你怎么能说刘邦大肆杀功臣?

至于说张良本身就出身富贵,金钱权力地位对于他来说都是没有诱惑力的,他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是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韩国报仇。等到灭了秦国,统一了全国,张良就选择功成名退,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


诗书君


刘邦哪里有杀尽功臣啊。要说刘邦杀的这些题主所谓的功臣里面,最多就是一个韩信,但是韩信到底有没有造反谁又能说的清楚,历史上都是模模糊糊的,如果是韩信真的有造反之心呢?

再看看刘邦杀的都是什么人,都是一袭异性诸侯王,这些人哪里是什么功臣啊,就是汉朝最大的敌人。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阳夏侯陈稀等等这些人和刘邦就是一个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下属,因为刘邦本来就是项羽分封的一个王而已,而这些人里面很多也是项羽分封的王,都是一样的,又不是下属。而且这些人在楚汉之战的时候,都是一些墙头草,当然对刘邦打败项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租用。

跟随刘邦起义的人,后来被封侯封王的有一百四十多个,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善终的。其中说一个卢绾,这个人也是一直都跟随刘邦的,相信看过楚汉传奇的人都知道里面有这个人的。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也是封他为燕王,封地也就是在今天的北京。但是卢绾这个人最后也是背叛刘邦,在刘邦攻打陈豨的时候,卢绾竟然联合匈奴,陈豨一起攻打刘邦。最后也是失败了跑到了匈奴,没有被刘邦杀掉。

所以说刘邦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杀尽功臣。再说张良。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时代,对于统治者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哪一类人,就是那些掌握兵权的人,那些异姓王被诛杀,也是因为这些人有太高的自治权,完全有能力自己组建军队。韩信被杀也是一样。但是张良就不一样了,张良只是一个谋臣,谋臣最大的优势就是脑子好使,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必须要依附别人,自己是不能成事的,张良就和萧何一样的。没有刘邦他们两个能成就事业吗?可以造反的人都被刘邦杀了,张良即使想依附谁也没有人了。

而且张良如此聪明的一个人,岂会不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刘邦在建立大汉之后,张良也是一直都很低调,能忍,此时的张良基本上就很少出现了,也会想表明自己的心意,给刘邦说自己没有造反之心。而且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张良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张良,刘邦也很难成功。所以说刘邦也是念及旧情的。


小伍讲历史


因为张良跑得早。大汉初立,张良就功成身退了。

有些道理,大家都明白。比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是,辛辛苦苦跟着主公打下江山,很少有人会舍得丢掉功名利禄,全身而退。于是,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

但是,张良说舍就舍。张良之所以这么决绝,与他的出身有关,也与他跟随刘邦的初衷有关。

很多人跟着刘邦打江山,是为了功成名就,封侯拜相,实现人生价值。但张良不是,他只有一个目的——复仇。大仇得报,他自然就可以飘然隐去。

什么大仇呢?与秦朝的大仇。

张良本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的贵族,他的爷爷、父亲,都在韩国担任过宰相。在韩国,张家是名门望族。

但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灭了韩国。张良从此成了亡国之贵族。

韩国灭亡后,张良就开始谋划复仇之事。一开始,他想到的是刺杀秦始皇。他散尽家财,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那个地方刺杀秦始皇。结果事败,张良侥幸逃脱。

不久后,秦始皇死了。紧接着,秦朝天下大乱。张良觉得复仇的机会来了。虽然没能杀死秦始皇,如果能够灭了秦朝,那也算是大仇得报。

于是,张良跟随了刘邦,开始反秦。

把刘邦扶上帝位后,张良的目的达到了,任务完成了。为了防止变故,就隐退了。

为此,张良编造出一个故事:他和自己的师父黄石公早有约定,天下安定后,便去寻找师父。

刘邦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只好任他去了。

其实,张良隐居了起来。从此不过问世事,只是盖了一个小小的书院,教周围山民的小孩子们读书写字,也算是怡然自得,安享晚年了。


趣谈秘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问题中所提到的两个人。

刘邦,汉朝的建立者,史称汉高祖。在秦朝原为泗水县亭长,在执行朝廷下发任务的时候因延误时辰而怕追究责任被迫落草为寇,带领同乡占山为王。
性格:猜忌多疑,脸厚心黑
特长:能知人善用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之子房。原为韩国贵族,父祖三代都位极韩国丞相,后韩被秦所灭,为了报仇,张良收买了一些江湖刺客去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转而投奔刘邦。
性格:能隐忍,温和
特长:足智多谋

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呢?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张良乃文臣,没有兵权。而刘邦所铲除的是手握重兵的且大多数都是异姓王的那些人,如韩信、英布、彭越等等。像陈平、萧何、张良这样的文臣就没有动。



2.通过张良的身世就知道,父祖三辈都位极人臣,常在帝王身边。而张良耳濡目染之下从小接受知道这么与这些帝王相处。反之,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同乡彭越等,为何下场悲催呢,因为同乡关系,彭越等就没有像张良那样认识到尊卑等级,有时候还可能和刘邦开个玩笑啊,这就刺激刘邦去杀他们。


3.以张良的智谋肯定知道刘邦像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所以在汉统一后,就学范蠡一样急流勇退了。刘邦本来要封张良为万户侯,都被拒绝了,只弄了个无权无势的留侯。



4.在这里我们要提一下吕后,可以肯定的说,是吕后撑起了半边天让刘邦夺得天下。吕后此人肚小护短,但心思聪慧,肚小谁都知道,女人的妒忌心她开创了先河。护短则是她的人都没出过什么事,比如她妹夫樊哙。而张良就帮过吕后保护其子刘盈的太子之位,也算得上吕后的人吧。吕后的聪慧在于可以设计杀韩信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但是治理天下的功臣几乎都没动。就其身世而言,她懂的有很多,毕竟是书香世家。因为她知道手握兵权的功臣动了更巩固统治,但是治理天下的文臣最好不要动,毕竟她要为她儿子的将来铺路。后来刘盈登基,吕后还派人请张良回来,但没找到。


5.最后我们说一说,刘邦和张良的纠葛,总的来说张良算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而且不止一次。从刘邦先攻入洛阳,引起项羽的杀心,而知道项羽要杀刘邦的项伯因与张良有旧交,偷偷告知张良,让其另投它路,不过张良还是告知了刘邦,此时刘邦足见其忠心。最后设计骗过项羽,闯过鸿门宴。
而张良做了怎么多,在汉朝建立后,也没问刘邦要什么,而是归隐山林。


说了这些,刘邦凭什么要杀张良?

鬼谷之离殇


刘邦有首很有名的诗,最后一句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打完天下之后便是如何坐稳天下,至于以前的事情都不重要,人杀与不杀,完全是看是否有利于统治,跟个人道德有关系但关系不大,但很多时候是无奈之举。

刘邦不像朱元璋是个怪兽,滥杀到了发指的程度,刘邦杀人绝大多数都是有需要才去杀。

张良是刘邦非常重要的谋臣,这样的人不领兵不打仗,其才能也只有依附于刘邦或者说依附于汉朝才能有所发挥,这样的人只会维护汉朝地位统治,留着对汉朝也是非常有利的,刘邦也没有任何理由要去杀张良。


张良本身做人也很低调,深通黄老之数,没有居功自傲,最终才能颐养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