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奶奶們的默默付出

最近讀到美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一組關於世界各國勞動參與率的數據統計,中國赫然位列世界第一,勞動總量世界第一,勞動參與率世界第一。中國人的勞動參與率達到76%,只有24%的人不工作,其中還包括老人和孩子。而美國只有65%,日本只有58%,印度勞動參與率低至55%,差不多一半的人不出來工作。

其實,我想這個統計數字可能還是把中國的勞動參與率算低了。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這個概念,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統計中,老年女性在家中看護第三代的家務勞動,可能沒有被統計進勞動參與率之中。而要中國,尤其是獨生子女長大之後,有多少父母,尤其是中老年年女性,做了這些年輕母親的無聲後盾。而這種勞動是一種不被計算的沉默成本,很可能記不到功勞薄上,苦勞都未必算得上,倒反而可能因未必可心,而反招致埋怨。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其他國家的老人如何生活,從各種媒介中,大家能夠看到。不少國外的老人,退休後過得很瀟灑,或到各處旅遊,或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觀鳥、釣魚,幾乎很少有老人參與到兒女的家庭,照看孫輩。而我們中國人,特別是中老年女性,通常的角色是先做孩子媽媽,然後再做孩子的孩子的媽媽。永遠生活在母嬰世界裡。一方面是用孩子來填補自己內心缺愛的黑洞;另一方面也分擔了年輕母親的重荷。

在中國人普遍的意識之中,祖輩帶孫輩是當然應份的。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經濟壓力都很大;得養家,還房貸,幾乎不靠外力,很難獨自完成撫育後代的責任,所以很多家庭由老人給帶著孩子。因為有父母的大力幫助,才得以維持正常的家庭運轉。中國的GDP與社會和諧中,無論是否被計算,都有老人的一份奉獻。但是,這份奉獻是一種不計回報的沉沒成本。

曾有諮詢公司隨機調查了中國100位5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九成曾為或正在子女照看孩子。調查顯示,中國36.5%的城市家庭中存在老人為帶孩子而從家鄉到孩子居住的城市;59.4%為老夫妻共同流動;40.6%為夫妻一方流動,其中34.8%是奶奶、姥姥獨自前往。出於對子女的愛,老人搭上精力、金錢來照看孩子,帶孩子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隔代教育會因為兩代人的觀念不一致,引發各種糾紛。

帶孩子的老人,除非姥姥、奶奶輪替,不然幾乎沒有多少時間交友、旅遊,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老年夫妻關係的協調也幾乎排不進時間表,帶孩子對老人自身生活是否存在負面影響,在養育的剛需面前,幾乎顧不上考慮。

美國的數據發佈之中,不少人在歡呼,誰讓中國的數據雄據世界?是中國女人!中國男人把中國拉到了世界優秀行列,那麼讓中國變得卓越而以超速度發展的則是中國女人。我想在讚揚這些在職場和拼搏的中國女人時,還應該為她們背後默默支撐的強大後盾點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而忽略沉默成本。而勞動力資源是人,我為這些發聲機會不多的後盾老人呼喊,請給予她們必要的認可與尊重。

人口優勢沒有轉化為勞動力優勢,人口多就是累贅。中國人很多家庭是一家老小齊上陣,個個擔當。統計的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近70%,一騎絕塵,世界第一。沒有被統計進來的,也在默默奉獻。那些25-55歲之間,當老婆、當媽、當兒媳,同時還要出去工作,和這個世界廝殺的中國女性理應得到男人們的呵護!

西方國家個人意識很強,婆婆基本不干涉兒子家的事情,也不會出現三代同堂這種現象,年輕女人在家裡有絕對的掌控力,很是自由。實現這種母職,使她們很難兼顧職業打拼。而中國的老人幫助兒女餵養、接送、照料、課外輔導孫兒孫女,支持女兒、兒媳實現自己的職場野心。這些母親、婆母,是否更應該對她們好一點?寬容一點?她們遠比其他任何不必為第三代付出的女性,更需要肯定與理解!

雖然有老人幫助,但是中國女性仍然需在強悍的承擔生兒育女重任,同時早出晚歸,摸爬滾打,在工廠、在學校、在企業、在工地,在任何有男人出現的地方,承擔絲毫不遜於男人的責任。甚至需要盡力調節與維繫一個家庭各方面的關係。她們和男人一道,成就了中國的崛起。中老年女性也不易,本來已經退出職場競爭,還在努力成就子孫。如果有觀念落伍之處,需要多多被包涵和理解。老人的知識更新是緩慢的,但絕有必要。好在有互聯網,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逐步提升自己。所有的女性攜手,中國會依舊繼續走在世界的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