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絕「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

提起建築上的龍,可能你會不自覺地想起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蟠龍金柱,

其實曲阜孔廟大成殿裡的龍柱,比故宮龍柱毫不遜色。相傳,這深浮雕龍柱因刻得太逼真,皇帝來曲阜祭孔廟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 ,不敢讓其看到,恐怕皇帝會因其工藝超過皇宮而怪罪。
天下一絕“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 孔子生前雖然不是高官達貴,但其開創的儒家思想卻影響深遠,自漢武帝“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尊崇,特別是宋真宗天禧年間,又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被推崇到至聖的地位,龍自然能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其中,要說孔廟裡的“龍”藝術,大成殿前的十根龍柱當之無愧。

天下一絕“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大成殿

天下一絕“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大成殿前簷下為十根高浮雕雲龍盤柱,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雲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遠而望之,祥雲之中蛟龍盤旋飛舞,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十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
天下一絕“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 大成殿兩側迴廊和後面迴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稜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大成殿用龍柱始於金代,明弘治廟火後徵調徽州工匠重刻,清雍正火後又重建。《孔府檔案》記載,清代雕刻高浮雕龍柱每根價銀九十一兩一錢八分,減地平鈒石柱每根六十八兩八錢二分七釐,蓮花柱礎每個價銀二十兩。

雕刻
天下一絕“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 殿前簷的這10根深浮雕龍柱,全用整石雕刻,柱高5.98米,直徑0.81米,以倒扣的蓮花底座為基,是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敕調徽州工匠刻制的。所謂深浮雕,是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在500餘年前的工匠有如此的工藝水平,耗盡二十年功力一刀一刻雕成,不禁讓人感嘆龍柱的來之不易。

孔廟龍柱“怕”見乾隆爺

天下一絕“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相傳乾隆皇帝到孔廟祭孔時,孔子的後人聽說乾隆要來曲阜,榮幸萬分,立馬對孔廟的角角落落進行了修整。整理了近半年,孔廟就煥然一新了,尤其是孔廟大成殿前的10根石柱子,大夥都說,太有氣勢太雄偉了,特別是中午十分,光照下來,光影與柱子上的龍斑駁相稱,真有點真龍欲飛騰的架勢,只見雲龍浮游而不見石柱肅立。

所以,當時整理孔廟的有關人員提出,龍柱之逼真之氣勢,已經超過故宮裡的龍柱,如此一來,萬一乾隆皇帝看到,在曲阜這麼一個小地方,竟然有比皇宮還要逼真的龍,恐怕會降罪。最後還是用紅綾將柱子包裹起來,不讓乾隆皇帝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