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军侵华时期很少用这一武器,原因只有一个字

二战时期,迫击炮作为一种及其普及的火力支援武器在各参战国的基层部队中十分常见,其装备数量和型号种类都十分繁多。但奇怪的是,这样普遍的武器在日军中却鲜有装备,这是为什么?

迫击炮是一种利用附带底板承力支撑的,炮身短小、发射倾角和范围广泛,射击弹道弧线高抛并多由炮口装填弹药的曲射火炮。迫击炮的优点之一便是以抛物线的形式绕过障碍物,因此迫击炮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迫击炮非常灵活,是步兵较为理想的火力支援装备。但在二战时期各主要参战国基层部队大量装备迫击炮的背景下,日本军队却很少见到此类火炮的身影。

为何日军侵华时期很少用这一武器,原因只有一个字

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极度匮乏。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军就已经装备了数量不少的迫击炮,其相较于步枪的巨大火力优势使日军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十分重大的损失,这也使得日军开始对迫击炮这类便携火炮产生了很大兴趣和需求。此后,日军开始仿制和研制不同种类的迫击炮。经过长期的生产和实战运用后,日军逐渐发现迫击炮对于日本军队的需求和国内条件并不太适宜,而一种更加小巧灵活的缩略版武器——掷弹筒却脱颖而出。

掷弹筒是我们在各种抗日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武器。掷弹筒在原理上同迫击炮几乎完全一样,即掷弹筒可以看成后者的缩略版本或是小型迫击炮,它的重量更轻,携带更便捷,但威力和射程较一般迫击炮都有不小的损失。

日军在二战时期装备的掷弹筒武器,具有代表性的共有两款。

第一种是日本装备的第一种掷弹筒,即在1921年研制定型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这一型号在实战中的性能和杀伤效果都不太适合战场需要,其最初版本有效射程仅有约200米左右,在实战中更是缩减到100米左右,加之追求轻便而造成的与迫击炮相比缩小太多的威力,与士兵投掷手榴弹的效果相差并不很大,作为一款火力支援武器的意义非常不明显。

为何日军侵华时期很少用这一武器,原因只有一个字

因此,日军很快便针对大正五十年式掷弹筒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改进,这一改进型号就是在二战时期日军装备数量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八九式掷弹筒。这一型号于1929年定型,因为这一年正好是日本皇纪2589年,因此这一型号掷弹筒就被命名为八九式掷弹筒。

为何日军侵华时期很少用这一武器,原因只有一个字

八九式掷弹筒和大正五十式掷弹筒相比在射程和火力上都有了不小的提升,有效射程提升到了300米左右,而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670米,整套装备身长430毫米,全部重量也只有2.7公斤,而当时日军普遍装备的三八式步枪重量都达到了3.95公斤。因此,在经过实战检验和综合考虑后,八九式掷弹筒无疑是当时最适合用于日军步兵支援的中间火力。

为何日军侵华时期很少用这一武器,原因只有一个字

而日军大量装备掷弹筒而非迫击炮的另一原因,也是由于中国军队缺乏有效的重火力,使得日军的掷弹筒所构成的火力强度完全可以应付,因此也就不需要装备威力更大更笨重的迫击炮了。在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的战场上,面对火炮装备数量巨大的美军,日军手中的掷弹筒逐渐发挥不出太大威力,屡次被美军的火力所压制。考虑到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对手装备的巨大差异性,在中国战场上耀武扬威的掷弹筒,在二战时期装备精良的美军面前,自然就显得火力不足了。

为何日军侵华时期很少用这一武器,原因只有一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