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內情解密:中途島戰役,決定日本命運的5分鐘

日軍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揭開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接著其攻勢遂如狂風驟雨,掃遍西太平洋,幾乎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到1942年6月6日,中途島會戰結束時,日本海軍才遭遇第一次慘重的失敗,於是日本攻勢從此結束,而走向敗亡的途徑。

日本人為什麼要發動這次會戰,其決定作為的過程中有些什麼曲折,其主要動機為何,日本人是怎樣輸掉了這次會戰,其所造成的後果又是怎樣?本文將根據蒐集到西方和日本雙方的史料來作一個戰略層面上綜合的概述和分析。

日本的戰略計劃

日本人在發動太平洋戰爭時,似乎是雄心萬里,不可一世,但實際上其所計劃的卻是一個只有有限目標的戰爭。簡言之,就是希望能建立他們所幻想的“大東亞共榮圈”。

日本人的首要目的為奪佔荷蘭和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此即所謂“南進”,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卻對其構成嚴重的側面威脅,因此日本人必須首先設法解除此項威脅,然後始能放心南進。

一旦美國的威脅暫時解除,而南方要地也已陸續佔領,日本就準備把整個亞太地區變成一個堅強的堡壘,於是也就進可以攻而退可以守。

按照日本人當時的想法,如果德國戰勝,則日本就可以坐地分贓,享受勝利成果;如果德國不幸戰敗,則日本已經佔領了這樣堅強的防禦陣地,仍可以用長期的消耗戰來迫使筋疲力盡的美英兩國知難而退,並最終同意用談判的方式來結束戰爭,允許日本保留其已征服的領土。

日本人準備征服的地區構成一個大三角形:東邊北起千島群島,通過威克島,以達馬紹爾群島;南邊橫越太平洋,從馬紹爾通過東印度群島(印尼)達東南亞;西邊從馬來亞始,通過印度支那,沿著中國海岸再回到日本。在此地區有豐富的資源可供日本利用,於是日本人可以不怕西方國家的反攻,也可以進一步征服中國。

從偷襲珍珠港算起,4個月之內,這個計劃的目標幾乎可以說是已經完全達到。因此日本人就必須考慮其第二階段的計劃。

1942年3月7日,日本大本營與政府的聯席會議對於情勢所作的研究判斷指出:“在初期作戰中,陸海軍均獲超過預期的大戰果,已使美英陷於守勢,對我國土防衛與主要交通線之確保均屬有利。如果運用現有形勢,可一改過去採取守勢戰略之苦衷,而開創攻勢戰略的機遇。”

這表示日本因勝而驕,遂不願再株守其原有的構想。從戰略的觀點來看,這也無可厚非。攻擊本來就是最好的防禦,而且日本人也憂慮守勢會導致士氣的衰退,並給予敵人捲土重來的機會。誠如其海軍軍務局長所云:“我若採取守勢,則將反受敵軍之擾亂,故應迫使敵軍採取守勢。”

雖然“以攻為守”的原則已經決定,但對於執行問題日本陸海兩軍還是有很大的歧見,幾經折中之後,其戰爭指導大綱始作了下述空泛的記載:“為使英國屈服及美國喪失戰志,須繼續擴張既得戰果,整備長期不敗之政略戰略態勢,相機講求積極方法;須努力確保佔領地區及主要交通線,促進重要資源之開發利用,確立自給自足態勢,以增強國家戰力。”

日本海軍的態度遠較積極,他們主張應立即消滅美國在太平洋所剩的兩大基地——夏威夷與澳洲。而陸軍卻不表贊同,其原因有三:日本陸軍是以中國內地為主要目標,不願意抽調更多的兵力來從事海上戰爭;澳洲乃一龐然大物,想要征服它並不容易;開戰以來海軍出盡風頭,陸軍不免吃醋,所以也就不希望海軍再獲大勝

二戰內情解密:中途島戰役,決定日本命運的5分鐘

海軍內部對於作戰計劃也有爭論。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和他的幕僚主張集中全力攻擊中途島,以引誘美國太平洋艦隊出戰,如能將其殲滅即可順利攻佔夏威夷並確保制海權。這代表傳統的海軍戰略觀念。東京的海軍軍令部則主張通過所羅門群島,進攻南太平洋若干島嶼以切斷美澳交通線,其目的是孤立澳洲並作為進攻澳洲的準備。結果是東京的意見成為定案,其原因有二:當時日軍在南方已有相當進展,3月底他們已從拉包爾進入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北岸;陸軍支持這個計劃,因為在這方面風險較少,而且也使陸軍有用武之地。

杜立德空襲日本

1942年4月18日,美國飛機空襲日本。此舉的目的是振奮美國的民心士氣,並且有報復和警告的意義。這在整個戰爭中只能算是一段插曲,但意想不到的是居然產生了極重大的戰略後果。

美國人在屢敗之餘急需有一點勝利來振奮人心,於是產生空襲日本的觀念。當時美國在太平洋所剩的基地距離日本都太遠,所以必須使用航空母艦;但日本人已在其本國800公里以外的海上建立警戒線,所以飛機必須在880公里以外的海上起飛,來往航程至少應為1700公里,對於海軍飛機而言是距離太遠。

而且美國現在只剩下幾艘航空母艦,可以說是“國寶”,要母艦在原地等候飛機返航,那也是一種不敢嘗試的冒險。結果美國計劃人員想到一條妙計,就是在母艦上使用陸軍的轟炸機,但也仍有重大的困難需要克服。

準備使用的B-25型轟炸機,加上油箱之後可以攜帶2000磅炸彈,飛行3870公里,所以航程不成問題,但陸軍駕駛員必須學會在母艦上起飛和長程水面飛行的技術。在杜立德中校領導之下,經過一個月的苦練,總算是熟練了此種技術。其次,陸軍飛機雖可勉強從母艦上起飛,卻不能在母艦上降落,而且母艦也不能等待。

二戰內情解密:中途島戰役,決定日本命運的5分鐘

於是惟一的辦法就是飛往中國浙東降落。由於中國同意提供衢州機場,問題也就順利地解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這些飛機不能在衢州降落,則只能作自殺式的攻擊,根據美國人重視生命的傳統,這樣的作戰計劃也就絕對不可能付之執行。

4月2日,選定執行此項任務的航空母艦“大黃蜂”號由舊金山啟程,由於B-25體型較大,只能放在甲板上,而且還要留出足夠起飛的空間,所以一共只能載運16架。該航母中途與從珍珠港出發、由哈爾西中將指揮的第十六特遣艦隊會合,後者為護航兵力,以“企業”號航空母艦為核心。

4月18日清晨,距離東京尚在650海里以外的海面上美艦即已為日本巡邏艇發現。哈爾西立即與杜立德商量,他們一致主張轟炸機立即起飛,而不考慮所需要增多的飛行距離。這是一明智而果斷的決定,也是成功的關鍵。

美國B-25轟炸機於上午8時15分到9時24分之間,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起飛,極為困難驚險,但無一架失事,在空中編隊後即向日本飛去,至下午1時(東京時間)開始攻擊東京、橫濱、川崎、橫須賀、名古屋、神戶等地,投下炸彈及燃燒彈。

日本方面在美機投彈後才發警報,其迅速起飛之戰鬥機尚在爬高時,美機即已安全離去,藉著順風的幫助加速飛向中國浙江。但不幸由於美機來得太快,衢州機場尚未完成接受他們的準備,結果所有機員只好迫降或跳傘,在中方緊急搶救之下,82人有70人生還,包括杜立德在內,可謂不幸中之大幸。

日本人雖然已獲警告,但還是受到奇襲,因為他們認為航空母艦必須駛到夠近的位置始能發動攻擊,所以準備次日前去攔截,並將來襲的美國艦隊殲滅於海上。他們想不到美國人會在母艦上使用陸軍轟炸機,所以不僅措手不及,而且還眼睜睜看著美國航空母艦安全離去。

杜立德奇襲的成功在日本上下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震盪,日本人對此事件反應之強烈超過任何人的想象,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一直都在打勝仗,所以對於挫折是毫無心理準備。

雖然空襲的損失極為輕微,但日本當局立即採取多種措施以防美機再次襲擊。其中第一項措施就是把四個大隊的陸軍戰鬥機留在國內供防空之用,其次為4月30日命令“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儘快擊潰浙江方面之敵軍,毀滅其主要航空基地,藉以制止美軍利用該地區再度空襲帝國本土。”

在華日軍總部接奉命令後,即派第十三軍展開對浙東的攻擊,同時又用第十一軍在江西發動助攻,此項作戰持續數月之久,到8月下旬始告結束,中國浙贛兩省飽受蹂躪,損失重大,而人民所受痛苦則更難以形容。

不過,更重大的戰略結果卻是日本人因此而改變其戰略計劃,並導致中途島會戰的發生。

自從大本營決定以切斷美澳交通線為優先目標之後,山本五十六雖勉強服從,但未放棄他個人的主張,仍儘量尋機說服海軍當局同意接受進攻中途島的觀念。

正在議論未定之際,杜立德空襲東京的消息傳來,遂使山本的地位獲得了意外的增強。於是他強硬地表示:“如不迅速佔領中途島,加強東面的戒備,即無法防止帝都之空襲。”在當時的心理壓力之下,東京當局遂終於作成在6月間進攻中途島的決定。

珊瑚海之戰

此時日本人的戰略計劃遂開始發生了極大的混亂,而且也違反了一切傳統的戰爭原則。日本人在第一個追求目標尚未到手之前,就開始追求第二個目標,而在追求第二個目標時,又未放棄第一個目標,結果是兩頭落空,一無所獲。他們的計劃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一、繼續向所羅門群島深入,攻佔圖拉吉島,以及新幾內亞南岸的摩斯比港,以使澳洲進入日軍轟炸機作戰半徑之內。

二、接著,山本的聯合艦隊就去執行攻佔中途島及西阿留申群島的作戰。

三、如能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日軍將再集中全力向東南方推進,以切斷美澳交通線。

山本正在準備“乾坤一擲”的大會戰時,1942年5月3日,日軍進佔圖拉吉島,接著即擬進攻摩斯比港。此時,以“萊剋星頓”號和“約克郡”號兩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一支美國艦隊從薩摩亞地區北上企圖攔截日軍的入侵部隊,而一支日本艦隊,也是以“瑞鶴”、“翔鶴”兩艘母艦為核心,則從加羅林群島南駛,企圖對抗美國兵力。雙方在珊瑚海相遇,於是就發生了所謂“珊瑚海會戰”。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海上會戰,雙方艦隊都在彼此不見面的情況下相互攻擊。過去的以戰艦為主力的海戰中,雙方距離最大限度為10海里,現在卻延伸到100餘海里。這次海戰的結果似乎是不分勝負。美國兩艘母艦一沉一傷,日本兩艘母艦均負重傷,但日軍損失飛機較多,並另有一艘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也被擊沉。不過美國卻達到了其戰略目標,迫使日軍暫時放棄攻佔摩斯比港的意圖。

珊瑚海之戰相對中途島之戰好像是一個前奏,並且也對後者產生相當的影響作用:

美國人憑其優越技術和趕工的天才,迅速修復負傷的“約克郡”號母艦,使其能參加第二階段的大會戰。而日本方面的兩艘負傷母艦則未能即時修復,這對於數量居於劣勢的美軍是一項有利因素。

珊瑚海會戰之前,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曾命令參加空襲東京作戰的兩艘航空母艦迅速南駛,但未趕上會戰。根據此項情報,山本遂大膽地假定,由於美國母艦兩艘已沉(實際上僅一艘),兩艘正在南太平洋,所以在中途島作戰時將不會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對抗。

中途島會戰

日本海軍對於這次大會戰是寄予極大希望的,也幾乎準備投入其全部兵力。一共包括大小軍艦200艘左右,其戰鬥序列大致有如下述:前衛兵力共潛艇16艘、航空母艦部隊(由南雲中將指揮,主力為赤城、加賀、飛龍、蒼龍4艘重航空母艦)、中途島登陸兵力(約5000人)及掩護運輸船團、山本親率的主力艦隊,以巨無霸“大和”號為旗艦、進攻阿留申的分遣兵力。

美國方面只能勉強出動軍艦76艘,不過其中也有3艘航空母艦,由於情報單位譯出日本無線電密碼,所以尼米茲能迅速從南太平洋召回“企業”和“大黃蜂”二艦,而“約克郡”也已修復。尼米茲雖曾分遣若干兵力去保護阿拉斯加,其主力則始終集中在一起。他也計劃在中途島附近會戰,以便利用該島已有的飛機(約百餘架)。5月底,太平洋艦隊(約50艘)已集中在中途島之北,但未被日本潛艇發現。尼米茲打破海軍慣例,並未登上旗艦而坐鎮珍珠港,海上兵力則由費勒齊中將指揮。

日軍的作戰計劃是定於6月3日開始空襲美國在阿拉斯加的荷蘭港,接著在6月6日分別在阿圖和吉斯卡兩個小島上登陸,其目的為引誘美國艦隊向北馳援,使其遠離中途島。同時,6月4日南雲的航空母艦應空襲中途島,6月6日,日軍即準備在中途島登陸。照此計劃分析,可以獲得兩點結論:日本人似乎低估了美軍的意志和能力,認為美軍即令不遠離中途島也不敢向日軍挑戰;他們現在似乎是以攻佔中途島而不是殲滅美國艦隊為主要目標。

日軍首先照計劃發動阿留申方面的攻擊,並且順利地達到預定目標,但對全局而言,卻毫無價值。日本人只是徒然地分散兵力,並進一步激起美國人的怒火。美國艦隊並未受到任何影響而改變其集中計劃。

二戰內情解密:中途島戰役,決定日本命運的5分鐘

6月4日清晨,驚天動地的中途島會戰揭開序幕,這場大海戰的經過詳情不僅非常複雜而且有許多不同的記載,依照美國《軍事史百科全書》的記載將其濃縮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6月4日:3時~7時)

日本的航空母艦照計劃向中途島發動攻擊。在日本炸彈落下之前,島上所有美機已奉尼米茲之命,全部起飛迎敵。他們一部分攔截日機,一部分攻擊母艦,由於機型陳舊,速度性能太差,所以損失慘重,但還是能夠減弱日機的攻擊效力,並促使日方指揮官決定要求再作第二次攻擊。

第二階段(6月4日:7時~17時)

這是整個會戰的決定性階段。南雲接到要求再作第二次攻擊的無線電報。即命令母艦上的預備機卸下攻擊船隻的穿甲炸彈和魚雷 ,換裝燃燒和破片炸彈——這至少需要一小時。此時日軍偵察機才報告在東北面發現美國艦隊,於是南雲大吃一驚,遂命令那些飛機再換裝適用於海戰的武器,同時又收回攻擊中途島的飛機。

上午7時,美國“企業”和“大黃蜂”兩艘母艦首先發動攻擊,而“約克郡”號也在7時30分跟進。第一批俯衝轟炸機沒有找到日本艦隊,但第二波的魚雷機卻找到了。這些飛機奮勇進攻,但因速度較慢又無戰鬥機保護,遂幾全部被日本戰鬥機擊落。此時約為9時30分,南雲似乎感到勝利在望,催促其自己的飛機加速加油裝彈,準備大舉反攻,痛擊美國的母艦,所以日本母艦甲板上擠滿了飛機。

突然,美國俯衝轟炸機來了,日本戰鬥機由於攻擊那些先來的魚雷機,正在低空飛行,無法加以攔截。到10時25分,日本3艘母艦都已被炸沉。剩下的“飛龍”號拼命地向“約克郡”號反攻,到下午3時,後者重傷,但前者在下午5時又被“企業”號的俯衝轟炸機擊沉。到此,主力戰鬥結束,日本4艘重母艦全部沉沒,美國則還有兩艘安然無恙。

二戰內情解密:中途島戰役,決定日本命運的5分鐘

第三階段(6月4日~6月5日)

山本得知南雲全軍覆沒的消息後,大感震驚,但仍企圖挽救殘局,親率其主力艦隊向東挺進,希望打一次舊式的海戰來擊敗美軍。但美軍卻機警地乘黑夜向東撤退。午夜後,山本知道他無法找到美軍,因為自身缺乏空中掩護,只要天一亮就凶多吉少,所以遂命令向西全面撤退。

第四階段(6月5日~6月6日)

美軍在這兩天內白天繼續追擊日軍,夜間則避免接觸。最後由於燃料消耗已多,遂停止追擊,返回珍珠港。此時,重傷尚未沉沒的“約克郡”號方為一艘日本潛艇所擊沉,成為美國在此戰中喪失的惟一船隻。總結:美國喪失飛機132架,陣亡307人;日本喪失航空母艦4艘,重巡洋艦1艘,飛機275架,陣亡3500人。

結論

誠如當年美國海軍軍令部長金氏所云:“中途島之戰為350年來日本海軍所遭受的第一次決定性失敗的戰例。”在戰史上這也是一種少見的情形:一支數量處於劣勢的艦隊擊敗一支數量遠佔優勢的艦隊。若檢討其原因,當然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意見,現在只准備擇其最顯著而為人所公認者略述如下:

1.美國方面的第一優點就是情報工作遠較出色,他們能破譯日本AF密碼,空中偵察也遠較精確。而日本方面則相形見絀,當美國艦隊已達中途島附近時,日本還完全不知道。

2.美軍在所謂“指揮、控制、通信”方面也比較有彈性和靈活。尼米茲坐鎮珍珠港,能夠控制全局,山本則孤立在他的旗艦上,根本不曾指揮。

3.在技術方面,美國人也處於領先。“約克郡”號能迅速修復,而日本兩艘母艦(瑞鶴、翔鶴)則未能參加會戰,實為勝負之關鍵。日本母艦沒有雷達也是失敗原因之一。

4.山本的作戰計劃太複雜,其兵力雖多但分配不適當,嚴格說來,他違反了“目標”、“集中”、“簡單”等原則。進攻阿留申群島完全是畫蛇添足。對於中途島的攻擊可以使用其威力頗大的艦炮,而不必動用母艦上的飛機。

5.日本在戰前秘密趕造兩艘超級戰艦(大和、武藏),排水量7萬噸,裝18英寸(約45.7釐米)炮9門,自以為天下無敵。但這種努力完全是浪費,如能改建4或5艘航空母艦(約3萬噸),則其效果將大不相同——這是思想趕不上時代的悲劇。

6.美國軍人的鬥志非常高昂,遠出日本意料(他們一向看不起美國軍人)。誠如美國海軍史學家莫里遜所指出的:那些駕駛老式魚雷機的青年人,不惜犧牲生命拼命地糾纏著敵人不放手,才使俯衝轟炸機有了毀滅敵軍母艦的機會。

7.既已決定進攻中途島,則珊瑚海之戰對於日本人而言,也就大不該打,否則可以多出兩艘航空母艦,而使其優勢從4:3升高到6:4。

8.本來進攻中途島的目的是為了引誘美國艦隊接受會戰,後來卻把登陸該島當作主題,實乃本末倒置。山本在日本應算是一個比較有戰略頭腦的將領,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實在很難解釋。他至少在發現美國航空母艦正確位置之前,對於自己的母艦兵力必須嚴密控制而不可輕易動用。

9.山本最初建議進攻中途島以誘美國艦隊出戰,就戰略而言,實比日本軍令部的意見更較合理,但未被採納。以後日本當局又匆匆再作決定,幾乎完全是受到杜立德空襲東京的心理影響,所以才會造成戰略思想上的大混亂,並終於兩頭落空,慘遭敗北。

10.所以從邏輯上來分析,導致中途島會戰的主因即為杜立德的空襲東京,進一步說,如果當時中國不允許美機降落衢州機場,杜立德的計劃就根本不可能付之實行,於是中途島會戰就可能不會發生,因此歷史也就可能要重寫。

中國為了協助同盟國作戰,對於這一承諾曾付出極大的成本,尤其是浙贛二省人民的犧牲更是慘重。近來在美國有若干無知之徒,對於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成就和貢獻妄肆鄙薄,其幼稚淺陋誠不值識者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