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殺了不該殺的重臣,最後自毀江山

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明朝兩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殺了不該殺的重臣,最後自毀江山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耿炳文是一代名將,他的部隊一旦成功收縮戰線,撤回真定城,就變得堅不可摧。朱棣連攻三日,真定城絲毫不動,穩如磐石。朱棣說:這是開國老將,打不過,我們撤,於是撤圍而走,“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雖然一時戰敗,但此時真定城中尚有十萬大軍,固守不成問題。然而這時的金陵卻亂了陣腳,被一時的戰敗所嚇倒,居然認為耿炳文無能,將其撤換,以李景隆代替,還找個理由逼其自殺。這一撤換極其要命,李景隆主導明軍,迎來更大的失敗,在白溝河慘敗,幾乎全軍覆滅。耿炳文至少守住了真定,李景隆卻一路敗退到山東濟南。後來又是李景隆打開金陵城門,主動投降朱棣。

明朝兩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殺了不該殺的重臣,最後自毀江山

如果建文帝繼續重用耿炳文,以制約燕王,戰局未必如後面那樣潰敗,而耿炳文一死,等燕王南下時,朝中已無大將可用。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撤換能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能人在,總會出現轉機的。

明朝兩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殺了不該殺的重臣,最後自毀江山

他的勤勉超出了明朝任何一個皇帝,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皆無,竟致國破家亡!歷史讓崇禎皇帝演出了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當時他面臨著內憂與外患的雙重危機,內憂與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力量滅亡這個有兩百多年曆史的衰朽王朝。

明朝兩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殺了不該殺的重臣,最後自毀江山

崇禎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終處於各種矛盾的焦點上,強大的壓力使他的品格發生裂變。在他身上,機智與愚蠢、膽略與剛愎,兼而有之。他求治之心太切,結果適得其反,最終魂歸煤山。

瞭解明末清初這段歷史的同學,一定知道在明末崇禎朝出現了一個歷史上最悲壯的冤案,那就是忠心耿耿為朝廷出力,抵禦外虜的督師袁崇煥被殺了,袁崇煥曾經是崇禎皇帝最為依賴的武將之一,袁崇煥在遼東駐守的過程中,遼東防線可以說是銅牆鐵壁,使當時野心勃勃的皇太極頗為頭疼,不僅如此,努爾哈赤也死在他的手下,就是這樣一位赤膽報國的英雄,最終卻被自己人殺害,而且理由竟然是通敵悖主,對於袁崇煥來說,這簡直是一種侮辱,但是在當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袁崇煥也只好認命了,或許袁崇煥覺得自己很冤,但是實際上他一點都不冤,因為崇禎皇帝是最瞭解他的人,正因為對他太過於瞭解,才下決心用這種讓世人不恥的罪名殺了他。

明朝兩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殺了不該殺的重臣,最後自毀江山

先比袁崇煥最錯殺的是魏忠賢,有不少人認為明朝廢除了丞相,君權高度集中。但是後期文官勢力強大,皇帝已經無法控制。宦官本來應該是皇帝用來平衡君權和文官勢力的第三方勢力,所以崇禎上來就殺了魏忠賢,導致東林做大,無法控制,內部鬥爭消耗了國力,加速了明朝滅亡。

當李自成殺向北京城時,明朝國庫已經空襲,甚至連士兵的糧餉都發不出來了,當時崇禎厚著臉皮跟大臣們借錢,但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財產和前途焦慮不安,沒人為朝廷著想,後來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說了一句話:“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

明朝兩個剛愎自用的帝王,殺了不該殺的重臣,最後自毀江山

如果魏忠賢在的話,國家不會淪落成這樣,仔細分析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忠賢作為閹黨首領,的確也犯下許多滔天罪行,他結黨營私,貪權納賄,虐殺異己,成為明朝一個毒瘤,但也正因為有他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制約東林黨,讓整個明朝權力平衡,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一家獨大,反而成為更大的禍患。

崇禎皇帝臨終前留下遺言:“朕非庸闇之主,乃諸臣誤國,致失江山……”一句“諸臣誤國”成為崇禎皇帝的悔恨,魏忠賢即使有萬般過錯,但他在世時右手段,能讓一幫東林黨文人閉嘴,能讓朝廷擁有高效的執行力,魏忠賢一死就剩下一群烏合之眾的文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