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爲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作者 | 李春暉

來源 | 娛樂硬糖

在標準的中國式權力話語中,我們早已習慣將官媒、黨媒的隻言片語解讀出“微言大義”,相信其中蘊含著重要的輿論導向和市場指針。因此,近來《人民日報》接連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40部經典影視劇”、“改革開放40年40首歌”,其入圍或未入圍,才會被大家反覆解讀。而硬糖君最近留意到的一則關鍵“信號”,同樣是來自《人民日報》,關於網絡文學。

10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名為《網絡文學進入2.0時代》的產業觀察文章。文中系統闡述了網絡文學20年的產業進程,並強調網絡文學走過初期發展的20年,正在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用來標記這個2.0時代的,一是內容的精品化,二是產業形態的融合化,“這將使網絡文學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拋開對網絡文學的具體產業分析,最後這一句尤為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許,我們可以將其解讀為對網絡文學的一種階段性定性。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署名為黎直前。黎直前,我們更熟悉的應該是其阿里花名宇乾,是阿里大文娛CFO、阿里文學總裁。以網絡文學企業的主體身份,在《人民日報》以專欄形式,而非採訪形式發表行業觀點,如果硬糖君沒記錯的話,應該也是網文圈的第一次。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黎直前(阿里花名:宇乾)

這兩年,內容領域的監管收緊,已經成為高懸在不少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古裝大劇、綜藝真人秀、直播短視頻、網絡遊戲……無不在苦苦尋找為自己“正名”的方式。如何在規則內求生存求發展,更成為內容人的必修課。

而作為一種純粹草根誕生的、大眾製造、大眾消費的娛樂性文化產品,網絡文學是如何為自己爭得一個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和產業話語權的?網絡文學的主流化過程,可能是近十年文化產業領域最值得關注的一個經典案例。

兩次“重新發明”

據說新事物的誕生,需要被髮明兩次。第一次是新事物形式的發明,第二次是作為商業化產品的最終完成。付費閱讀,無疑就是對網絡文學的“第二次發明”。

在此之前,網絡文學還處於免費時代,全靠興趣驅動,創作熱情和作品質量都無法保證。此時的網絡文學雖然在網絡首發、走紅,但仍依賴於傳統出版才能獲得商業價值。像“榕樹下”這樣的初代網絡文學網站,雖然走出了包括寧財神、安妮寶貝、李尋歡、今何在在內的一代網文作家,卻因沒有找到網絡文學的市場化形式,而最終走向式微。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網絡文學如果不能將自己嵌入一套全新的商業邏輯,就只能作為一種支流和補充的形式存在。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網絡文學,還具有顯著出版讀物的特徵,並不像今天這樣特色鮮明,呈現出高度類型化、商業化、大眾化的特徵。

網絡文學的關鍵轉折點發生在2002年。

這一年,起點中文網前身—“玄幻文學會”成立。吳文輝策劃了網絡文學界第一套有償閱讀系統,每千字0.02元人民幣的“VIP收費”制度,網站從讀者處收費,再與作者分成,確立了網絡文學延續至今的底層商業模式。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創新的商業模式很快令起點中文網這個後起之秀在網文江湖奪得一席之地,並引來巨頭青眼有加。2004年10月,起點中文網被盛大網絡收購成為全資子公司。2009年,網文元老“榕樹下”也被盛大收購。

後面的故事我們就很熟悉了,在經歷了一系列人員變動、公司併購後,盛大文學成為今日的港股上市公司閱文集團。而其最初的基礎,就是那千字兩分的付費閱讀。

如果說付費讓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真正開始具有了獨立自足的價值,網絡文學的IP化,則是其走向大眾化、主流化的第二次關鍵轉折。

2011年、2012年《步步驚心》、《甄嬛傳》的成功改編,讓影視市場開始注意到網文這個內容源頭。當然,我們今天流行的IP概念,還要等到2013年由更加善於造詞的網遊圈率先提出,隨後在影視圈全面引爆。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儘管此前網絡文學已有不少改編嘗試,但直到2013年、2014年密集出現的爆款、新概念的確立、資本的炒作,才讓網文IP產業化、規模化的崛起。

時至今日,不管是在網文圈,還是其關聯的影視圈、動漫圈、遊戲圈,IP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內容機制。根據阿里文學今年7月發佈的數據,從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7月,300多天的時間裡,阿里文學完成超過百部作品完成衍生或授權,衍生方向涵蓋漫畫、動漫、劇集、電影、遊戲等。算下來,這就是平均3天/部的網文IP衍生速度。

儘管我們更樂於談論傳奇性的網文大神和大爆款,但這樣的規模性其實才更能代表一個產業的真正實力。《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網絡文學作者已達1400萬人。讀者規模突破4億。網絡文學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和娛樂產業不可忽視的新力量。

三次“關鍵一躍”

改開史上最著名的靈魂綱領,就是“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不預設規則,放手市場自己生髮演進,才有了網絡文學自我發展、自我定規、自我賦權二十年,捉到了只大老鼠。

但光是“捉到老鼠”就夠了嗎?莫忘了還有一句老話,叫做“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未得到官方長期穩定認可的情況下,想獲得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和財富積累,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在幾代網文龍頭企業、網文掌舵人的帶領下,網絡文學開始進入努力為自己申請一張“貓證”的歷史進程,試圖全方位多角度的證明自己是一隻“好貓”。

想要讓行業獲得認可,就先讓行業領袖獲得認可,是侯小強領軍時期的盛大文學的“入流”策略。

侯小強擔任盛大文學CEO期間,在其運作下,2011年,起點白金作家唐家三少進了“作協”,申請過“吉尼斯”(連續100個月不斷更),社會地位突飛猛進。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進入作協、成立網絡作協、參加官方活動,將草根寫手包裝成真正的文化名流、社會明星,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網文作者的“入流”標配。

擴充網絡文學外延,將非網絡文學內容納入網文產品體系,則是閱文集團做出的主流化努力。2015年閱文集團正式掛牌後吳文輝的第一封內部郵件,並沒有談備受關注的IP運營,而是全篇聚焦“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多次提及的詞彙。當年的世界讀書日,吳文輝登上了《人民日報》,和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星雲大師等政治、文化名流共享一整版的文章——《全民閱讀,書香社會》。

而到最近阿里文學總裁宇乾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產業專欄,不難看出,其出發點已經是對網絡文學自身價值的肯定,開始更加自信的“向內求”。

比起此前的用傳統文學裝點網絡文學,也開始變成網文與傳統文學的共融共生。

就在10月30日下午,阿里文學與十月文學宣佈成立“十月阿里文學創作中心”,並推出匠心計劃,第一期投入超2000萬為優秀作家及作品提供全鏈路扶持。寧肯、酒徒等12位作家入選首批扶持名單。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融合發展的趨勢愈加明顯。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看網文、打遊戲,應該可以並稱互聯網時代的兩大“沉迷型”娛樂霸主。但相較於經常處於被規訓、被限制狀態的網絡遊戲,網絡文學的“主流化”進程似乎要幸運得多。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這一方面確實源自網絡文學行業始終有強烈的主流化意願和主動行動。可以說,主流化是其內在需求,而並非應激反應。另一方面,網文也確實有充分的“主流基因”。

首先,網絡文學確實具有最強勁、最當下、也最具傳播力的“正能量”。

作為一種商業化、類型化的內容形式,網絡文學甚至比不少純文學、文藝片更加正能量——在這裡只有追求成功,沒有成功後的幻滅;只有善惡有報、家國大義、親情友情愛情的最終勝利,而沒有陰暗殘酷的倫理思辨;甚至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文學讀者對“三觀正”的要求,是比影視觀眾更加嚴格的。

可以說,網絡文學在追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道路上,是自我閹割了一部分藝術複雜性的。但這也更加促成了其正能量的純粹性。就像美國大片是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的忠實傳播者,網絡文學則是中國正能量的徹底踐行者。

正如從2011年開始開設網絡文學課程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所言,

“網絡文學的種種‘類型文’不但分門別類地滿足著人們的心理需求,形成了一套‘全民療傷機制’,並且在‘爽’的基礎上重建道德底線。這些道德很樸素,很原始,一點也不高大上,但卻是在慾望深處升起來的,特別靠得住,是重建‘主流價值觀’的基礎。”

其次,網絡文學憑藉自我發展,已經取得了全球視野裡都足以笑傲的文化地位,可以說是憑實力升級的典型。

在其他內容領域,不論是電影、電視劇、音樂、綜藝……“國產貨”別說笑傲世界之林,就算在國內,都不是大家心中的no.1。

但網絡文學就不同了。基本上,你沒聽說過誰在讀國外的網絡文學吧?不光國人都在讀中國網文,老外也被中國網文迷得不行。“中國網絡小說讓美國小夥戒掉毒癮”的新聞曾讓無數群眾深感欣慰——我們的流行文化終於也能輸出了。

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 為什麼網絡文學有機會“主流化”?


在中國大眾文化領域,自功夫電影之後,再無這樣的文化輸出成果。對於強調文化自信、文化出海的官方,網絡文學自然成為一個值得肯定的“爭氣娃”。

2017年,《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先後報道了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受熱捧的情況。中國網絡文學與美國好萊塢電影、韓國影視劇、日本動漫並稱世界四大流行文化。網絡文學開始成為中國文化的新名片,承擔起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

而落到本質,網絡文學雖然生於“網絡”,終究還是“文學”。這就決定了其有和傳統文學借鑑滋養、合流共生,進而順理成章取得自身合法地位的先天優勢——在主流序列裡,原本就有它的位置,網文只需要自證“白馬是馬”。

當然,網絡文學的主流化進程,還遠未徹底完成。或許,要到《人民日報》在“40年40部影視劇”、“40年40首歌”之後,也開始官方蓋章“20年20部網絡文學”,才算是網文真正主流了。

而到那時,不知誰有資格入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