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興衰與宋江、方臘起義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976年,宋太祖駕崩,弟弟趙光義繼位。978年趙光義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997年農曆三月,趙光義崩於東京宮中之萬歲殿,皇太子趙恆登基為帝,是為宋真宗。

北宋的興衰與宋江、方臘起義

趙光義

1022年3月23日,趙恆於延慶殿駕崩,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劉氏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1033年劉太后去世,才開始親政。1063年4月30日,趙禎於汴梁皇宮駕崩,趙曙即帝位。趙曙為帝之後,任用舊臣韓琦等人,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於宮中福寧殿,趙頊即位。1085年,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趙煦即位。1100年,趙煦病逝,無子,太后向氏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

北宋的興衰與宋江、方臘起義

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政治形勢一落千丈。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1119年,宋江起義於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發展為有一定規模的農民起義軍,被稱為“河北劇賊”,北宋朝廷曾下詔進行招降。但宋江未受招安。宋徽宗喜好花石竹木,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派眾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浙江青溪縣多產竹木漆,是應奉局重點酷取之地,因而深受剝削壓迫之苦,農民無法求生。方臘對宋王朝的反動統治懷有刻骨仇恨,遂趁百姓不滿之機,暗中把貧困失業的人組織起來。他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

北宋的興衰與宋江、方臘起義

宋江

1120年秋天在幫源起義。十月,方臘率眾起義,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置官吏將帥,以頭巾區別等級,從紅巾往上分六等。義軍無弓箭、盔甲,只以鬼神那些隱秘難測的事互相煽動,燒房舍,掠金帛子女,誘逼良民加入起義軍。人們安於太平,不識兵革,聽到金鼓聲就束手聽命,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在息坑打敗並殺死宋將蔡遵。十一月攻佔青溪,十二月攻佔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殺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橫掃新城、桐廬、富陽各縣,進逼杭州。杭州郡守棄城逃走,義軍佔領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放火燒了六天,死者不計其數。義軍凡是抓住宋的官吏,定要割其肉,斷其體,取其肺腸,或者熬成膏油,亂箭穿身,用各種辦法折磨他們,討還血債,以解心頭恨。十二月初,起義軍攻陷睦州,殺官兵千人,佔據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十二月末,方臘揮師向西,攻克歙州(今安徽歙縣)。這一年宋江轉戰南下京東路,被稱為“京東賊”,活動於青、濟、鄆、濮(今山東鄄城北)諸州境內。其後宋江移軍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知州蔣圓假作同意起義軍借道而襲擊南下的宋江起義軍,起義軍遭受較大損失後,北上龜蒙之間 。

北宋的興衰與宋江、方臘起義

方臘

1121年正月,宋江起義軍南下淮陽軍(今江蘇邳縣南),朝廷派官軍追擊,起義軍繼續南下,進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區,又被稱為“淮南盜”。起義軍轉而北上,途經沭陽時,遭到縣尉王師心邀擊,略有損失。南面的方臘派大將方七佛率眾六萬進攻秀州(今嘉興),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軍援兵趕到,大敗叛軍。二月,宋江來到海州(今連雲港市區西南部),被海州知州張叔夜的伏兵擊敗,宋江於是投降。另一方面宋軍包圍杭州,宋徽宗下詔“招撫方臘”,被方臘拒絕。方臘親自指揮抵抗,由於城中缺糧,起義軍被迫撤出杭州。三月,方臘率起叛軍再次進攻杭州,在城外被王稟打敗。杭州失守,形勢急轉直下,叛軍從節節勝利變成節節敗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後失守,方臘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到青溪縣,最後退守幫源洞。此時起叛軍尚有二十萬人,但戰鬥力大大下降。四月二十四日,宋軍包圍幫源洞。方臘在石洞中躲藏起來,由於石洞極為隱蔽,官軍不知如何進入。在宋軍中任裨將的韓世忠偵查到路徑,便率驍勇進入方臘所藏洞中,格殺數十人。四月二十七日,方臘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所俘虜,藏匿在洞中的七萬起義軍被殺,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臘等人被押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臘為官軍小軍官韓世忠所俘。起義軍的餘部轉戰於浙東地區,最後失敗。方臘被俘後被解往首都開封,於八月下旬被殺害。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至此徹底失敗。

北宋的興衰與宋江、方臘起義

韓世忠

方臘的揭竿而起,威震東南,攻佔六州五十二縣,動搖了大宋王朝。這場戰亂給兩浙路人口帶來重大損失 。北宋朝廷雖然鎮壓了方臘起義,但並沒有吸取教訓,革新政局,而是更為黑暗腐敗,其時距北宋被金滅掉不過5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