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應該會教會孩子什麼?

1.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養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

一名記者採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 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

諾貝爾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

幼兒時期應努力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後面的學習和生活就很簡單。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後再要求也不遲。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一旦錯過了好習慣的黃金養成期,而是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過來。

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上課找不到學習物品,聽講心不在焉,經常走神......反覆教育,卻收效甚微。

常言道:一年養習慣,十年改習慣。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 2. 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德國的教育。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德國出色的幼兒教育。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裡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在德國,孩子一般3歲上幼兒園,為期3年。

3年中,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的常識;

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

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他們參觀圖書館,學會了如何借書、還書;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

櫻桃收穫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去採摘櫻桃,南瓜收穫的時節,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

3年過去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

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


而我們有很多孩子,恰恰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已經上了中學,還不會管理時間,做事總是磨蹭,需要家長不停的催促。總是丟三落四,每次上學還需要家長幫忙整理書包……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缺乏基本的獨立生存的能力,令人堪憂。

>>>> 3. 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求知慾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願望,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澆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記住龍應臺的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


兒童教育,應該會教會孩子什麼?

兒童教育,應該會教會孩子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