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提示:歷史就這麼有意思,200多年後,李暠被唐朝的皇帝追認為祖宗後,唐高宗李治的朝堂上也出現了“二聖臨朝”的景況,其中的一聖就是武則天,她和她的這位不知道多少輩份的婆家“奶奶”一樣,亦協助自己的丈夫將國家治理很好。讓人不禁發問:難道這也會傳承嗎?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我們是在距酒泉市區西不到10公里的一片戈壁灘上見到李暠的,不過,他已經去世一千多年了。這個地方叫丁家閘村,屬於肅州區果園鄉。由於我們事先不知道具體的地名,一路找來費了不少力氣,甚至拋開很近的公路,在戈壁地裡走了很久,把路給走遠了。

大約是在一條通往一村民小組的砂石路前,我們遇到了一位從內地來的建築工人,問他李暠墓在什麼地方,他說不知道。我們又問附近有沒有古墓,他開玩笑說:“你們是盜墓的啊!”之後告訴我們王涼王墓就在附近。我們說西涼王就是李暠,他說只知道西涼王不知道李暠,還告訴們,附近的古墓有好幾處,但除了壁畫之外沒有其他值錢的東西。

由此向西不到一里路,我們便見到了西涼王陵,一幢仿漢唐的建築,左右對稱,中間高出,像是一個遙遠年代的官帽。因為不湊巧趕上了節假日,我們並沒有進入其中,但透過窗玻璃,我們看到裡面並沒有特別的文物。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這塊墓地是2001年被發現的,丁家閘村二組村民在耕作中發現,村莊附近的一座“小土包”經常大量滲水,而且部分地方出現了塌陷,懷疑此處有墓葬,便向當地文物管理部門進行了報告。2000年至2003年期間,文物專家對此墓葬進行了全面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先後兩次分別清理了墓室和墓道,僅從墓道里清理出沙石和土方達37000多立方。依據該墓葬的建造規模和出土文物,專家認為此墓葬是一處“王侯級”墓葬。

“王侯級”的人是誰呢?專家們開始翻古書,並據《肅州志》的記載,西涼王李暠於公元400年在敦煌建西涼國,公元405年遷都酒泉(肅州),公元417年春病逝於肅州,葬於肅州城西15裡,推斷出此墓為西涼王陵。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雖然還有爭議,但也沒有人過分較真,事情很快被“定”了下來——這兒,就是李暠墓了。歷史文獻中記載,李蒿死後確葬於酒泉城西15裡,到了唐代,李隆基追尊李蒿為興聖皇帝,並派官員在酒泉建世陵大興土木,修祠堂,塑像立碑,頗為壯觀。但是,如今這些都不見了。

另據傳,李蒿陵周圍古樹參天,風景秀麗,是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只是很可惜,經過千百年的環境變遷和戰亂的毀壞,今天被當成李蒿陵的這個地方卻成了沒有任何建築痕跡的遺冢,在歷史上已經被人們遺忘很久很久。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西涼王陵距地表20米,墓道長近70米,兩壁呈3層臺階狀。墓室縱長22米,總面積95平方米,有前後兩個墓室及一個較大的側室和3個耳室。墓門用10釐米厚的花崗岩打製而成,高1.7米,寬1.4米。與同樣位於丁家閘村的十六國墓相距不遠,不過規格形制差別巨大,十六國墓墓室距離現在地表12米,墓室前甬道為33米。同時,十六國墓甬道狹窄,而西涼王陵甬道寬綽得讓人吃驚。

這些雖說都是資料提供給我們信息,但在對河西的考察採訪中,我們一直都關注這段歷史。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自稱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 ,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唐高祖李淵是其六世孫。這就是說,李暠是唐朝皇帝的先祖,是李淵爺爺的太爺,是李世民爺爺的祖爺。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李暠的先祖在漢初奉命到隴西討伐叛亂的羌人,戰死沙場,葬於隴西,兒孫前來奔喪,並將全家遷到這裡守墓。從漢到晉,漸成大族。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晉朝做官,歷任郡守之職。李暠的祖父李弇,在前涼張軌幕下擔任武衛將軍,封爵安世亭侯。李暠的父親李昶,從小有美名,但很早去世,李暠是他的遺腹子。

《晉書》記載,李暠從小就是個聰明人,且十分好學,性情沉靜聰慧,寬厚謙和,器度優雅,通讀經史,特別擅長文辭。長大後,做官官聲也不錯,曾有人預言他將來一定官至極品,最終一定會擁有一個國家。果真,李暠後來建立西涼政權。

但是,愛情最初對李暠來說是不如意的,首任妻子辛氏與他結婚時間不長,生下一個孩子後便去世了。他還沒走出悲痛的心境,就有人前來為他說媒了,對方姓尹,出身隴西望族,是個喪夫的女子。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這個女子我們今天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史書上稱她為尹夫人。據說,尹夫人自小就聰明伶俐,天資過人。父母發現她的思想及想象力遠遠超出了正常兒童,非常自豪,就常對拜訪的客人開玩笑說:“我們尹家以後或許就指望此女吃飯了。”還請名師為她做家教,盡心竭力培養她。尹夫人也隨著知識的增長,常以漢代的班昭和晉代左芬自比,成了當地有名的才女。

出身好又有才,找對象當然水準要高。尹夫人發誓言非公侯不嫁,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今日的公侯明日可能就會成為死囚,甚至身首異處。為此,家人經過再三權衡覺得還是與當地名士結親比較妥當。這樣,成年後的尹夫人就成了隴西望族馬騰之後馬元正的妻子,婚後兩人卿卿我我,情投意合,恩愛非常。然而,老天不成全美事,沒過多長時間,馬元正就得急病死了,留下尹夫人慘慘慼戚獨空房。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兩人身份地位般配,也都是二婚,很快便被玉成其事。之後便有了今天一些學者說的“李尹政權”。李暠執政後,重視農桑,號召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百姓返回家園,並給這些重返家鄉的百姓以優惠待遇和資助,很快就有逃民二萬三千萬多戶遷回敦煌。在文化方面,他廣開言路,重視儒學,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積極振興文化教育。在他統治的西涼境內,當時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於他,並得到重用。一時群英齊集敦煌,在學術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為中心的“五涼文化”的興盛時期。同時,他東征涼州、西擊玉門,且都取得成功,使西涼政權安定、昌盛,所轄的河西一帶“年穀頻登,百姓樂業”。

這些成績的背後,當然有著尹夫人的功勞。據說,李暠對尹夫人的才華與膽識佩服不已,甚至對尹夫人是言聽計從的。如果遇到疑惑不決的事情,李暠總是向尹夫人討教,讓尹夫人幫自己出拿主意,然後才會作最後的決斷。李暠做西涼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尹夫人為王后,而敦煌的朝堂上也因此出現了“二聖”,老百姓們當時把他們的王和王后並稱為“李尹王”。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歷史就這麼有意思,200多年後,李暠被唐朝的皇帝追認為祖宗後,唐高宗李治的朝堂上也出現了“二聖臨朝”的景況,其中的一聖就是武則天,她和她的這位不知道多少輩份的婆家“奶奶”一樣,亦協助自己的丈夫將國家治理很好。讓人不禁發問:難道這也會傳承嗎?而與武則天不同的是,這位不知道多少輩份的婆家“奶奶”是一位很講倫理道德的人。

有這樣的的一個小插曲我們可以在這裡說道說道:尹夫人自小受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儒家思想影響對其影響很深。據說,他再嫁李暠後,決心為先夫守志三年,在這三年中,她不但拒絕與李暠同房,任憑李暠怎樣對她開導、取笑、嬉鬧,她都冷若冰霜,且始終不發一語。如此,人們都私下叫她“啞巴新娘”,但她聽到後啞巴新娘。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三年“守志”期滿,尹夫人卻像換了一個人,對李暠倍加呵護,舉案齊眉,禮無不周,甚至幫他出謀劃策,成就大業。李暠因此常對人說:“得到尹夫人我不但像得到西施和王昭君一樣,更像是得到了一個在世的諸葛亮。”

尹夫人在建議丈夫興儒重農、富國強兵的同時,要李暠廣開言路,在敦煌南門外修築廳堂,名曰“靖堂”,作為議論朝政、檢閱武事、聽取收集各方意見的地方。同時,她時刻提醒丈夫:“我們雖與中原王朝阻隔而偏居西陲,但與中原文化和思想意識是緊密聯繫的、承繼相向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弘揚漢族文化。”李暠因在敦煌修建泮宮,設立縣學、州學和醫學,廣納生源,並在各郡設置五經博士,負責傳授經學。夫妻兩人為弘揚漢族文化‘傳播漢族思想意識不遺餘力,致使當時敦煌地區學風大盛,進而成為當時中國西陲邊疆傳播漢文化和儒學思想的中心,為漢族文化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與此同時,尹夫人建議丈夫接受東晉的封號,藉以爭取中原漢族人民的支持。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結好南涼對抗北涼,向東遷都酒泉,從根本上抗禦北涼,把西涼國治理得“兵無血刃,坐定千里”。

河西,就這樣又一次成了保存中國文化並使其得到發展的地方,根據史料的記載看來,因為公元四世紀初,中原處於戰火之中,而當時漢族人張軌所控制的涼州卻相對比較安定,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紛紛來到涼州居住。這些移民的到來,給涼州帶來了中原地區多彩的文化,他們甚至還把中原古樂、涼州當地音樂、龜茲音樂和天竺音樂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後來所說的涼州的音樂或者西涼樂。

到了五涼時,因為西涼相對穩定繁榮,又吸引了一批中原人士的前往定居,而此前就來河西的那些文人樂工又在這裡,承先啟後、創造性地開展藝術活動讓涼州的音樂更加豐富多彩了起來。與這一過程相伴的還有舞蹈,在後來被與音樂一起稱為涼州樂舞。這種有著“胡聲”與“胡舞”加入的音樂與舞蹈,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有人這樣評價,如果沒有它,我們今天的音樂不知有多麼單調,而我們的舞蹈可能會像做廣播體操。

此女人二婚嫁給皇帝3年不說話,人們叫她啞巴新娘,3年後突然大變

一個女人就這樣用她柔弱的身軀以及柔軟的腰肢悄悄改變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看到在西涼王陵不遠的地方亦是一座同樣仿漢朝的建築,可能是當地的一座博物館,而公路另一邊類似於開發區的地方,全都是這種模樣的建築。它們與這些歷史故事融合在一起,讓我們把自己所處的位置稱為自信的戈壁灘。

在公路的附近,有一條寬闊的渠,水流湍急,可能屬於討賴河水系,是當地改造河道的結果。討賴河也是祁連山的貢獻,發源於青海省祁連山中段討賴掌,出冰溝口流經嘉峪關、酒泉、金塔後匯入黑河,屬黑河水系一級支流。這條河給了很多給這片土地,但它卻來得快走得急。薛長年在《討賴河名稱溯源》一文中認為,討賴一詞是蒙語的譯音,是“兔子”的意思。(文/路生)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