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平淡普通,越是讓人頭皮發麻?

前言:在我們眼中,杜甫始終是那個,心懷天下,記錄民生多艱的詩人。他很善良,善良的人多是悲觀的。

越是平淡普通,越是讓人頭皮發麻?

杜甫

正文:永泰年間,杜甫寫下了這麼一首詩:

《三絕句》

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

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這其實是三首詩,真正讓我震撼的是中間這首: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詩的背景發生在僕固懷恩叛唐之際,適時關隴等地亂民四起,而關隴和蜀地之間,僅僅相隔著秦嶺,所以有很多關中地區的難民,便結伴逃亡蜀地。


這首詩翻譯過來,就是有二十一家關中難民,結伴準備翻越秦嶺,二十一家有多少人,在當時,大概有上百人,而之所以需要這麼多人結伴,是因為他們必須要經過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做儻駱道。

儻駱道為何需要這麼多人結伴?儻駱道又叫駱穀道,全長約五百里,走這條道,你需要翻越太白山周圍五六座分水嶺,期間無人煙,且猛獸橫行,是到達蜀地最為便捷,卻也最為艱險的一條道路。

越是平淡普通,越是讓人頭皮發麻?

秦嶺

上百人結伴,結果呢?惟殘一人出駱谷,是的,你沒看錯,只有一個人活著走出來了。

做個簡單推理,杜甫既然寫出了這首詩,那麼他就是知道這件事的,而這件事,只能有一個人知道,就是活著走出來那個人,接下來,就是讓你有點發冷了,發揮你的想象,想象當時的秦嶺,這上百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回到現實,根據記載,是有個人走了出來,杜甫關於其他,隻字未提,但還有兩句: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齧臂”,如果你學古詩詞,翻譯就是,滿含淚水的訣別,有點憂傷?“齧臂”出自一個典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用典是古詩裡的正常現象,那麼,如果我們不用典呢,囓,噬也。——《說文》,用說文解字的字面意思,“齧”,是指野獸撕咬的意思。那麼我們繼續翻譯這首唐詩,這位倖存者的兩個女兒,含淚和他訣別?我們無從得知,為什麼一定要訣別,而不是鼓起勇氣走下去。

身處亂世,又走入秦嶺中,一群上百人的難民,必定無法攜帶過多的糧食,所以,如果你的糧食耗盡,就是死亡,掉隊,也等同於死亡,疾病、猛獸、受傷、山洪都是死亡,還有心理素質差的,無法面對未知的災難和已有的死人,所以,最終活下去的人,一定是很複雜的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只能拋棄自己子女的人。

杜甫很是吝惜筆墨,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更多,但至少對我,齧字一出,皮發皆乍,毛骨悚然。而我之所以用說文解字來解讀,是因為我覺得,它更能對照上下文而已。在那個時代,前有張巡守城,後又黃巢行軍,人性,或許真的是個奢侈品。唐朝的盛世,不能只看一面啊。

越是平淡普通,越是讓人頭皮發麻?

盛唐

這是一個倖存者的講述,我們無法得知,他講述的時候是什麼表情,麻木?平淡?亦或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