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爲之!

現如今,很多的科研人員都是以在《自然》上發表一篇自己的文章為榮。但是你可曾想過在130年前,應該是在清朝的時候,

我們的先人已經在《自然》上發表過文章。他就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科技設計師徐壽,更是啟蒙了中國近代科學史。因為他的存在,我們在那個時候就漸漸的開始學習西洋的技術,並且憑藉自己的努力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船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徐壽

徐壽,1818年出生在江蘇的一個地主家庭,但是正值家道沒落。徐壽在5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全家的擔子全部都落在了母親的身上,但是自己的母親並沒有減少對徐壽的嚴格要求。徐壽的母親想讓徐壽以後可以取得狀元,甚至是可以做個官。年齡很小的徐壽打小就很是聰明,飽讀經書,經常可以對古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不幸的是,徐壽在“童子舉”中,並沒有高中秀才。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秀才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沒有多久,徐壽的母親就去世了。母親的去世,讓徐壽更加的對“八股制度”不滿意。從此之後,徐壽放棄了考試考中秀才的願望,轉身就撲在了自己喜歡的學科——科學上面。不僅如此,徐壽還廣泛的涉獵。諸如音樂,物理,醫學,電學,光學等。但是當時的中國很落後,根本沒有這些學科的系統知識。徐壽只好自己去找書籍,自己動手實踐。自己還曾經制作過:指南針,象限儀等,甚至還做了一個結構精巧的鐘表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自鳴鐘

一次在徐壽給當地的一位舉人華翼綸家修琴的時候,華翼綸從徐壽的言談舉止中產生了很大的好感。當時的華翼綸正好想給自己的兒子找個科學知識方面豐富的老師,從此他叔侄倆(相差15歲)就結下了忘年之交。當時的大清朝,正是處在閉關鎖國的境地,想找到一本關於科學知識的書是相當的難。每次找到一本書,兩人都會相互傳閱。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徐壽 與華翼綸的兒子

有天徐壽找到了一本西方的翻譯書《博物新編》,是在西方很是普通的科普書。但是上面講的東西,對於徐壽這樣從來沒有出過國的人,帶來的衝擊是相當的大的。徐壽得到這本書後,就開始鑽研書中的內容。鑽研明白後,就開始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實踐操作,甚至將很多書中沒有結論的實驗,通過自己的動手給驗證了出來。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博物新編

在《博物新編》中,徐壽對蒸汽機的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為了實踐裡面的原理,經常跑到西洋人的造船廠去一探究竟。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情況下,徐壽的行為經常是被別人看成是異類。幸運的是,徐壽的行為很快的就被傳到了曾國藩那裡,當時正在致力於洋務運動的曾國藩馬上把徐壽招來。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曾國藩

徐壽到了曾國藩這裡後,被安排到安慶軍械所去製造輪船。在當時已有的設備來看,造船是相當艱鉅的任務,巧婦還難為無米之炊。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我們的造船業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多是帆船,靠的是風力。自從閉關鎖國之後,很多的船隻都不讓下水了,連帆船的設計很多都流失了,更別說是蒸汽船隻了。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黃鵠號

但是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徐壽還是憑藉著努力,造出了我國的第一臺蒸汽輪船。對於當時的窘況下,曾國藩對徐壽誇獎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黃鵠號的成功製造,給當時的洋務運動很大的鼓舞,同時也讓曾國藩的努力得到了一些的回報。當時的同治皇帝賜下牌匾一塊,上書:天下第一巧匠。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天下第一巧匠

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徐壽很快的就設計出了更多的軍艦的圖紙。除此之外,徐壽還向曾國藩提出了幾條建議:一、自己煉製煤礦;二、自己製造大炮;三、自己訓練水軍;四、翻譯外籍書籍。當時的曾國藩眼界還沒有徐壽的高,對於徐壽的建議,曾國藩一個也沒有通過。曾國藩用:其輪船以外事物,無推廣言之,拒絕了徐壽。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翻譯館

不甘心的徐壽,採用曲線戰略。找到了當時的江南製造總局馮俊光沈寶靖,將自己想翻譯外文書籍的想法告訴了他們。聽到這個想法後,兩人就找人翻譯了兩本,最後的效果出奇的好。後來曾國藩也就改變了自己的主意,並且讓徐壽擔任翻譯學堂的負責人。並且還給徐壽找來兩個當時的傳教官,幫助徐壽翻譯外文書籍。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傳教士

不僅如此,徐壽還致力於研究方面。曾近在清朝的科技雜誌《格致彙編》發表過文章,更是將自己的目光放到國外,比如說:《自然》。在《自然》中徐壽發表了一篇名為《考證律呂說》的文章。在這片文章中,徐壽對傳統的聲學觀念“空氣柱的振動模式”,提出了質疑,並且用當時的知識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之處。

曾國藩: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自然

就在文章發佈的三年後,徐壽在上海病逝。徐壽一生不求功名利祿,只為科技發展。更是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科技進步,極大的促進了洋務運動的進行。沒有徐壽的存在,清朝很可能更早的滅亡。或許徐壽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多麼的耀眼,但是他的每一個小的努力,都是為了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