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當下手機已成了家家戶戶的離不開的數碼產品!

以前的孩子最開心的就是父母帶他出去玩,現在的孩子最開心的是父母給他一部手機。

可以說,現在手機是大人小孩都熱愛的電子產品之一。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常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有什麼區別

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有什麼區別?前段時間,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發表的一篇有關孩子玩手機的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歷時十年完成,跟蹤調查的孩子共計100名。其中有50名是手機痴迷者,有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為了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所有參加調查的孩子,都是從美國各地選取的家庭收入中下階層的孩子。也就是說,大家的起點水平幾乎相同。

最終調查結果讓不少人感到震驚:

實驗組:50位痴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

對照組: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研究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孩子沉迷手機的一個長期影響,但有些影響其實就是在當下發生的,這些在不織布局中危害孩子,甚至毀掉孩子的健康!

孩子玩手機危害這麼大

1. 導致孩子近視

由於手機上的字和圖片視標的設計都是按照成人來設計的,而孩子的視力發育是像身高一樣逐漸遞增的。如2歲的孩子僅有0.4左右的視力,每天玩手機看相對於他們來說小得多的圖片文字該有多累。

而當專注於手機屏幕裡的內容時,眼睛會不知不覺地離手機屏幕越來越近,這樣會使眼睛聚焦時的角度增大,造成眼睛的睫狀肌收縮的幅度增大。

時間一長,睫狀肌就容易產生疲勞,引起調節痙攣(假性近視),再繼續發展就會變成真性近視。

2. 導致孤獨症或抑鬱症

兒童長期玩手機會隔絕孩子與外界的交流機會。兒童心理學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裡的人,患上抑鬱症的幾率就越高,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他們會把自己大量的時間打發在手機上, 從而減少自己和外界的接觸交流的機會。

有調查顯示,在中國, 患有“網絡孤獨患者”的人數,近幾年,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而其中,15歲以下的孩子佔比也在不斷上升。網絡孤獨患者的典型表現:在網絡中表現的活躍, 但是離開網絡回到現實世界中,卻變得懦弱、孤獨甚至偏執。

3. 導致頸椎病

長期玩手機對兒童頸椎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這是因為兒童正處於骨骼生長髮育階段,和成年人相比,骨頭裡的水分、膠質比較多,鈣質卻比較少,所以孩子的骨頭比較柔韌,更容易受外力影響而變形。

醫生介紹,“人的頸椎就好像一根彈簧,老是低著頭,保持一個姿勢和曲度,時間久了,彈性就越來越弱,最後就不能還原了。”

此外,孩子長期伸著脖子低頭含胸,胸部肌肉會拉著肩胛骨前移,頸椎和肩胛骨的位置會因此變形。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4. 導致腦部神經系統受損,或致變傻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無形的傷害。英國《每日郵報》更是撰文指出,兒童經常使用手機,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從而導致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健康問題,甚至情況比較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孩子變傻!

5. 沉迷遊戲,無心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鬆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後更需要在手機網絡裡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之後,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慾,產生厭學情緒。

另外,很多孩子喜歡玩手機,很大原因是因為沉迷手機遊戲。不少孩子,因為沉迷遊戲,無心學習,甚至出現“精神輟學”的現象。所謂“精神輟學”,是指精神思想已經停止學習,即使人還堅守在學校,但是心思卻已經完全不在學校。

手機的危害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和重視,“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就請給他一部手機”絕非危言聳聽。一些國家甚至已經開始考慮立法禁止學生使用手機。

家長如何幫孩子“戒掉”手機!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幫孩子“戒掉”手機呢?

1. 不整日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律人先律己,更何況大多時候孩子都是在學習模仿父母。所以第一步毋庸置疑就是家長自己要先做出表率。

2. 不用手機哄孩子

大多數孩子開始沉迷於手機遊戲,都是因為父母為了哄孩子,主動把手機拿出來給孩子當玩具,仔細相信,你有沒有說過“我在忙著做××,自己去玩手機”一類的話呢?

3. 告訴孩子長時間玩手機的危害

通過圖片、視頻等較為直觀的方式,讓孩子瞭解到長時間玩手機會對自己有哪些壞影響,越生動直接越好。

4. 約定手機時間,轉移注意力

大人之所以愛玩手機大多是因為無聊,小孩子也是如此。多計劃一些親子時間,陪孩子一起畫畫、講故事、郊遊,或者有意識地幫孩子結交一些小夥伴,一起玩耍。有了這些更開心的事情,孩子在手機上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減少了。

5. 家長不能一味責罵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要講方法,不能一味責罵,要在理解孩子想法的基礎上去制定解決辦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