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有誤,周郎顧 正值壯年的周瑜究竟爲何暴病而亡?

三國中我其實很欣賞周瑜,不提演義中的小人形象,單單說歷史中的周瑜。有關周瑜的史料主要來自於《

三國志.周瑜傳》和《江表傳》兩本書,前者為蜀國陳壽所著,後者為西晉虞溥所著。所以本文講述的為歷史,與《三國演義》無關。

周瑜出身不凡,家裡也是世卿大族,祖上也曾出過兩千石,和孫策不同,孫策祖上也只不過是小官吏,一直到他父親孫堅打下了諾大威名,孫策才算有資格進入頂級門閥的眼中。周瑜交好孫策,當時孫策委身於父親的老上級袁術,後來周瑜來投,率領了一大批的人馬和糧草。兩人親如手足後來甚至還同娶了喬國公的女兒,大小喬。但是在孫策在世的時候,周瑜其實並不是決策中心,決策中心是另一個人,一個日後因為站錯隊,從此被隔離出政治中心的人——張昭。演義中曾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在正史中並未看到,能看到的只有孫策臨死前讓張昭輔佐孫權,全權負責政務,而周瑜則是依靠帶兵發喪從而獲得的兵權。可是孫權對張昭也並不是十分信任,例如群臣多次推舉張昭擔任宰相,但是被孫權多次拒絕,美其名曰為張昭解壓,最後給了顧雍。而張昭等到赤壁之戰後一力主和,從此失去信任,被打入政壇冷宮。以至於到了後來張昭閉門不出,孫權甚至都做出了把張昭門堵上的事情。

曲有誤,周郎顧 正值壯年的周瑜究竟為何暴病而亡?

而周瑜在指揮完赤壁之戰後,和魯肅發生了分歧,周瑜,龐統,甘寧主張西進攻打益州,從而二分天下。而魯肅的榻上對則是提議借荊州給劉備,從而三分天下,穩定江東。這就產生了矛盾。而孫權是否真的放心周瑜呢?當時江東兵分兩路,一路由孫權帶領,麾下一群名將,結果被張遼,樂進等人阻攔,最後成就了張遼的名聲。八百騎兵威震逍遙津。而周瑜卻在南郡那裡摧城拔寨,攻下南郡,趕走了曹魏宿將曹仁。再次名震華夏,可以說在當時沒有名聲比周瑜還要高的。這時候的孫權真的對周瑜沒有一點想法?

曲有誤,周郎顧 正值壯年的周瑜究竟為何暴病而亡?

而且更弔詭的是,江表傳曾記載,當初劉備在江東的時候,曾經和孫權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這時候的孫權不過是剛入政壇的小年輕,面對早就出來混江湖的老前輩劉備的話,他該怎麼想?而且孫權是同時同意了兩種方案。第一種就是周瑜的西進益州,兩分天下,第二種就是魯肅的榻上策,三分天下。而最終周瑜在西進的路上暴病而亡,令人浮想聯翩。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

曲有誤,周郎顧 正值壯年的周瑜究竟為何暴病而亡?

而陳壽關於孫權的評價是什麼?這是一個勾踐,怎麼說?還記得文種范蠡嗎?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曲有誤,周郎顧 正值壯年的周瑜究竟為何暴病而亡?

很奇妙,勾踐是越國,和孫權的吳國有什麼關係?這裡就可以看出將他比作勾踐是另有深意,不然你根本看不出勾踐和孫權到底有什麼相似之處,孫權可謂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未成年時有父親孫堅,成年後有兄長孫策,東吳人才在他那個時候基本成型。但是勾踐,王國後臥薪嚐膽,開一代霸主之國,相同點在那裡?殺功臣。

而周瑜的得力干將也並沒有什麼好下場,甘寧居然只被評為鬥將,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甘寧很早就提出了一些大戰略,例如西進益州,這怎麼只會是一個鬥將呢?龐統在江東時,為江東士人所熟知,最後選擇離去,只有陸績選擇了送行。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

曲有誤,周郎顧 正值壯年的周瑜究竟為何暴病而亡?

所以歷史很有意思啊,很多東西都埋藏在史料中,作者會由於各種原因,並不會明明白白的告訴你,而會通過各種矛盾的記載,告訴你這裡有問題,但是我不能說,能不能看懂,就看你個人的領悟。周公瑾天下奇才,英年早逝,令人嘆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