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導演劉家成,編劇王之理,這個組合成了人們心中的“京味兒旗手”。從《傻春》到《正陽門下》,再到《情滿四合院》,無不是以質樸懷舊的風格、濃郁的老北京氣息將各種時代背景下的北京風貌展現給觀眾。

《正陽門下小女人》是劉家成、王之理二人合作的第四部“京味兒”題材的電視劇,也是與總製片人郝金明計劃聯合打造的“正陽門下”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故事從1955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以後,時間跨度幾十年,不僅細膩道盡徐慧真一家人的悲歡離合、榮辱起落,也折射出老北京城一系列的生活變遷、社會百態和商業發展。

10月29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正陽門下小女人》專家研討會上,多位專家也對電視劇表現出的北京風韻表示肯定,並從劇集視角、敘事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切入,針對京味兒電視劇創作和表達進行了探討。


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細節中的“京味兒”表達

“京味兒”戲,令人神往的不僅是衚衕、青磚、炊煙;還有北京人的和氣、義氣、局氣、豪氣、霸氣。與《正陽門下》一樣,這部由劉家成執導的年代劇《正陽門下小女人》依舊帶有濃厚的京味,把老北京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變化都展現地淋漓盡致,被稱為“老北京活歷史”。

“京腔京韻京味十足,對老北京的風俗、風情、風物的感知準確”,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看來,老北京的地域文化風貌、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特徵,在這部劇中得到鮮明地表達。

劉家成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於老北京的回憶,他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愫。從《傻春》開始拍攝京味兒電視劇以來,堅持把控細節,保證原汁原味。正如眾多專家在《正陽門下小女人》研討會上所說,深挖京派文化的劉家成,也是高揚地方特色、遏制同質化傾向的優秀電視劇創作者的典型代表。


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一直以來,劉家成都是自己監督每一場戲的拍攝,從不分組,以把控整部戲的每個細節。

“有三四個月的時間,我們親自制作每個臺階上、每個牆面上的斑痕,儘量還原真實,營造年代感,我們很在意細節,因為所有故事最後支撐起來都是靠細節的真實。”《正陽門下小女人》開拍之前,劉家成發現之前拍戲用的場景成了景點,維護得太好少了那個年代的滄桑,就決定臨時搭景。劇中從小酒館到衚衕街道絲綢鋪子,都是劇組用了一個月時間搭建的。

“導演總是特別精細地還原出一個原汁原味的場景,包括每一個酒罈子、鹹菜,每個道具,都讓演員找到自己的熟悉的感覺,立刻把我帶回那個年代。”蔣雯麗飾演徐慧真,不僅成功塑造了一個擁有“大智慧”的“小女人”, 劇中她的一顰一笑皆有韻,動作臺詞嚴絲合縫,演出了“酒窖里長大的北京姑娘”的“颯”。


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倪大紅在《正陽門下》系列劇從二十多歲小夥子演到八十多數的老頭,雖然臺詞很少,少說多做,但一句句充滿京味兒的“對不住了”“聽您吩咐”卻火了起來。

田海蓉也在戲中塑造了陳雪茹這樣一個性格潑辣,敢愛敢恨,雖然愛計較個人得失,卻是一位有著真性情的豪爽北京商人。

據介紹,本片的製片人正是劇中牛爺的飾演者郝金明。牛爺一句一個理兒,一步一個範兒。展現了老北京的“局氣”,讓我們看到那個年代百姓的善良。


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沒有地域的就沒有全國的,沒有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看來,《正陽門下小女人》就是影視題材裡京味文化風格進一步探索的重要成果。

做好大時代下的北京故事

從《渴望》開始,中國現代劇創作開始有了自己的基調。那就是講述小人物生活,反映時代變遷。

而《正陽門下小女人》正是以女性創業者的視角,講述從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後幾十年的人生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將公私合營、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艱辛的探索一一呈現在人們眼前。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偉國評價這部電視劇,是通過普通老百姓、以小人物命運的變遷、以精彩跌宕的劇情熱情地歌頌了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


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有人說《正陽門下小女人》頗有女版《茶館》的意思。

每天來小酒館喝酒的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拉洋車的、做苦力的、當老師的、任職街道幹部的、開綢緞莊的,甚至還有兩位蘇聯“老大哥”……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聊家長裡短,談國家大事,構成了一幅50年代北京市井平民肖像圖。

從不同電視劇對同一歷史階段的描寫對比,實際上我們能看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別。比如面對公私合營,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上海的早晨》著重描寫了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過程的艱難。同樣的歷史背景下,《正陽門下小女人》裡把北京的資本主義改造過程表現得則更加樂觀。


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影劇作品,現在更成了我們瞭解文化的渠道。而縱觀近年來的影視劇創作,其實京味兒戲從未離開過我們的視野。

1993年的《我愛我家》真的可以說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心中“情景喜劇”的代名詞。劇中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里、親朋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斕的生活畫卷。二十五年了,這部經典仍在循環播放。

2001年的《大宅門》算得上是京味兒戲中一顆璀璨明珠,不同於《正陽門下小女人》的小酒館兒,《大宅門》講的是北京同仁堂的大生意。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劇中表現出來的北京風骨。京片兒,京味兒,京事兒,京人兒,京戲兒,一個家族的興衰,一門生意的成敗,濃縮在這幾十集的電視劇中,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的老北京圖畫。《大宅門》中甚至許多配角或是前來客串的大腕們也都是一水的北京人,讓我們看到北京文藝底蘊的豐厚。

2002年的《外國小孩兒中國爸》讓我們在電視劇裡真正瞭解北京烤鴨文化,也從北京孩子的角度看到整個北京氣息的薰陶,讓我們發現三輪車、四合院、糖葫蘆、京戲臉譜這些才是在孩子眼裡最生動的北京符號。

2010《茶館》年首播。一壺開水,泡盡人間冷暖。兩片香茗,嚐盡世態炎涼。大茶館,小社會。人物個個飽滿,奸惡小人都塑造的十分生動,有血有肉。


從京味兒大戲感受北京文化,《正陽門下小女人》京韻猶存



女性視角與平民敘事的結合,以及對小人物與大時代關係的探討,使得《正陽門下小女人》也在一眾京味兒劇集中顯得更為獨特。

“在如此大格局的敘事中,《正陽門下小女人》讓小人物恰當負重,通過公私合營等關鍵性節點事件,讓觀眾從芸芸眾生身上能看到時代的變遷,體現出一種均衡之美。”中國作協全委、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範詠戈說。

“藝術再現不是簡單記錄,應該對人有引領,應該在一定高度上,接地氣並不是落在地上,而是站在一定高度上準確捕捉到百姓的訴求,並真實反映。”劉家成表示,其多年所堅持的真實再現與藝術表達的有機結合,以及對作品的虔誠拍攝與極致追求,是保證劇集品質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