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培養了中國股民的投機心態?教材!

說明:文章有點長,10000字。強烈建議希望在股市中長期賺錢的投資者堅持看完。從此徹底搞清楚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

我國股票市場有很高的投機性,原因是多方面的,投資者思想認識方面的原因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筆者認為,這種思想認識的形成,主要是我國的證券投資教材惹的禍。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國的證券投資教材未能抓住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沒有分清投資與投機的策略與方法;錯把投機分析法當成投資分析法,教材中用大量篇幅介紹技術分析方法,將股民往坑裡帶。教材的這些錯誤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思想混亂,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投機心態很強的股民。

本文從西方證券投資教材與我國證券投資教材比較的角度,對我國投資者高投機性的思想根源做一點分析。

一.對比教材選擇

紐約證券分析協會曾經評價道:格雷厄姆對於投資的意義就像歐幾里得對於幾何學、達爾文對於生物進化論一樣重要。我們選擇西方經典教材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博迪《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與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編寫的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教材《證券投資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吳曉求《證券投資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進行對比。

二.比較內容

(一)投資與投機的界定

1.西方教科書的論述

(1)本傑明·格雷厄姆《證券分析》的論述

在《證券分析》一書“投資與投機的區別”一章中,格雷厄姆對於人們通常認為的投資與投機的區別,如參與證券市場的時間長短、目的不同,進行了批評性考察。他指出,不應以參與證券市場的時間長短為標準來區分投資與投機,因為“在實踐中就有‘短期投資’這麼一種操作。而‘長線投機’也是存在的(比如有人被套牢而被迫長期持有證券),而且有時候甚至有人會有意這麼做。”也不應以追求股息收入還是資本利差的不同目標來區分投資與投機:“一個廣為接受的觀點,即投資的核心目標是獲得收入,而投機的典型特徵是追求利潤……但這個標準是否抓住了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也有些可疑。”

基於這些批評性考察,格雷厄姆給出投資與投機的定義為:“投資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這種定義的產生方式,強調了投資與投機之間存在本質區別。格雷厄姆投資定義的核心是“安全性”。不符合投資標準的投機,必然缺乏“安全性”。所以,投資與投機本質屬性的區別,就在於“安全性”的區別。

他又用詞源學的分析說明,投資立足於已有的價值,因此是安全的,投機依賴於猜測未來,因此是不安全的。“從詞源學的角度看,投機意指前瞻未來(looking forward);而投資和‘被賦予的利益(vestedinterests)’——承襲於過去的財產權或價值——一詞同源。由於未來是難以預料的,因此只能進行投機;但過去發生的事情是已知的,所以它們是安全的來源。”進一步,他指出投資與投機在“安全性”上的區別,具體體現在是否得到“安全邊際”的有效保護。這種“安全邊際”主要表現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有利差額。

安全邊際思想是格雷厄姆投資理論的中心思想,正如其《聰明的投資者》最後一章標題“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邊際’”所表明。“當我們需要總結出穩健投資的秘密時,可以用安全邊際( Margin of Safety )這一座右銘來代表。” 這種“安全邊際”主要體現在證券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有利差額,它對堅持價值標準的投資者提供一種至關重要的保護,而下注於市場走勢的投機者則不能確保得到這種保護。據此,格雷厄姆提出:“我們建議用安全邊際這一概念為標準來區分投資業務和投機業務……我們十分懷疑,根據自己對市場走勢的判斷來投入資金的人,是否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邊際的保護……真正的投資必須有真正的安全邊際作為保障”。這樣,就把投資與投機本質屬性即“安全性”上的區別進一步明確具體為:是投資而不是投機可以得到安全邊際的保護。以安全邊際為標準來區分投資和投機是格雷厄姆一個重要的開創性觀點。

對於投資與投機本質區別的這種認識使格雷厄姆確立了一個基本信念:“投資意味著預期的安全性,而投機則意味著已知的風險性。”也因此,他對投資與投機的評價和態度截然不同:堅定地肯定、支持投資,批評、反對投機。“用投機來替代投資——對於通過儲蓄或商業利潤積累資本的典型個人來說,實在是太冒險了……從事投機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他對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極為重視、敏感,其證券分析理論高度自覺、貫穿始終地辨別、分析各種情況下兩者的區分,不斷地提醒、告誡人們要看清這種區別,注意投機的風險。例如,他在論述證券價格的重要性時指出:“價格自始至終都是基本的影響因素,所以一支股票(甚至是一張債券)在某一價位上可以說是投資工具,而在另一個價位上又變成了投機工具。”他在分析可轉換債券特點時又指出:“危險還來自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變化——既是特定立場上的又是總體上的—— 從一個債券投資者變成一個股票投機者。”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論述

凱恩斯是20 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經濟學家之一、作為現代宏觀經濟理論的奠基人,他對投資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長期投資的經歷(擔任過英國國民互助人壽保險協會董事長及幾家投資公司的董事)使他的投資思想紮根於投資實踐的土壤,因而更具價值。在其名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對投資與投機的定義是:“我用投機一詞來表示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而用從事企業一詞來表示預測資產的整個生命期間的未來收益”。定義揭示:投資與投機都是“預測”的活動,面對未知的未來;但兩者預測的內容不同,投資是預測資產的整個未來收益(分析企業價值),投機是預測市場心理(市場行情)。

投資與投機的目標都是獲利,但它們的獲利來源存在區別。凱恩斯將“投機動機”解釋為:“相信自己比一般人對將來的行情具有較精確的估計並企圖從中謀利。”這說明投機是企圖通過預測市場心理及其決定的市場行情而從交易中獲利。投資則是從“資產”的收益,即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中獲利。投機寄望於精明的交易,投資立足於實際的價值,由此可見投資與投機是兩種本質不同的活動。

凱恩斯也給出了與現行生產活動有關的“現行投資”的定義:“由於本期的生產活動而對資本設備造成的添增的價值。”“現行投資”是指本期資本設備的增加值,它與上述投資定義的含義“對資產收益的長期預期”並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是表面的,在凱恩斯的思想中兩者是統一的,正是根據對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測才做現行投資,即對資產收益的長期預期決定現行投資。對資產收益的長期預期更為基本、具有決定性,而本期資本設備的增加只是它的影響結果。由此可見,上述投資定義是一個基本定義,而“現行投資”的定義是一個“次級”定義——對基本定義的必要補充。

凱恩斯對投資與投機的定義具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投資與投機存在根本區別,這表現在“同時”、“並列”地給出兩者的定義,突出兩者的對比;二是準確、精煉地界定了投資與投機,抓住了兩者“預測”的共同特徵,同時以不同的預測內容將兩者根本性地區分開來。

這些特點使這一定義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實用性,它也確實產生了廣泛影響,以致指數基金的開創者約翰·博格對其給出了高度評價:“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用清晰簡潔的詞語嚴格區分了投資與投機。”

凱恩斯論述了投資與投機的主要特徵區別:其一,投資者專注於瞭解企業,而投機者不是。只有深入瞭解企業,才能分析、判斷企業內在價值,因此投資者必然會專注於瞭解企業。凱恩斯認為,正確的投資是投資於自己瞭解的企業,而對企業管理產生信任是深入瞭解企業的一個重要體現;不瞭解企業情況下的分散化投資是盲目、錯誤的。“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比較大的數目的一筆錢投資於自己認為有所瞭解並對其管理完全信任的企業。為了減少風險而將資金分散於自己並不瞭解也沒有特殊信任的多種企業是一種錯誤的作法。”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選擇那些能夠對其做深入研究並理解其經營的企業作為投資對象。 一個知識與能力有限的投資者應該在有限的範圍內開展投資。 凱恩斯坦承:“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廣泛的投資。”投機者雖然關心影響市場心理與行情的各種因素,其中也包括企業“基本面”因素,但它不是重點,更不是唯一重要的。經常的情況是,投機者根本不關心企業經營,對此,凱恩斯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那種投機生意不過是在地上打一個洞,再看看裡面是什麼。”

其二,投資者追求長期目標,投機者追求短期目標。價格向價值的迴歸經常是漫長的過程,由企業基本面的變化引起投資決策的改變也是如此:“也許要堅持幾年並直到價值完全顯現出來,或者明顯有證據表明購買這些股票是一種錯誤。” 因此投資是一種長期行為。 基於豐富的投資操作體會,針對許多人在投資中的“短視”,凱恩斯對投資的長期特徵做了大量論述,例如,“一個投資者的目標或者說應有的目標,應當是長期收益,這也同時是評價投資者的唯一依據。” “一個人一定不能因某段時間失誤而放棄證券投資的長期原則……” 投機是根據市場行情判斷下注,預測(賭)對了還是錯了,市場實際走勢很快就給出答案。因此,投機者自然會追求短期目標,緊盯著漲漲跌跌的手中證券,頻頻計算短期得失,其情緒被市場價格起伏所牽動,他們“過於熱心每年、每季、甚至每月評估手中的證券。 眼睛裡只有資本的增值和減少。”

其三,投資者較投機者承受更大的外部心理壓力。證券市場中的多數參與者對於“當前的”遊戲最感興趣,他們熱情地追逐短期收益,以短期業績評價成敗;追求長期目標的投資者則顯得非常 “另類”,必然會受到來自群眾的巨大心理壓力。現實中,投資者如孤獨的求道者,被公眾視為“異類”,他飽受外界的批評、指責與嘲諷,儘管其行為對社會有利而本應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在現實中招致最多的批評的人恰恰是其中的最能促進社會利益的長期投資者。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的行為基本上應該是偏執的、不合潮流和魯莽的。” 這樣的證券市場環境對投資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不僅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以用於投資分析,更需要具備一流的心理素質以抵抗強大的外部壓力,排除外界干擾,堅持正確的投資判斷與行為。“不幸的是,事實上資本市場的現代結構要求上市證券的持有者比擁有其他形式財富的人更有膽量、耐心和意志。” 當然,投機者也需要一定的(類似賭客的)心理素質,承受一定心理壓力,但由於其行為方式符合證券市場中的群體行為方式,受到的外部心理壓力就比較小。

2.我國教科書的敘述

作為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參考用書,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編寫的《證券投資分析》對證券投資界實際影響較大。該書2010 年及之前的版本中,主要根據參與證券市場的目的及參與時間長短來區分投資與投機,認為以獲得分紅為目的、參與時間較長的是投資,以獲得短期差價為目的、參與時間較短的是投機。“根據投資證券市場的目的不同,可以把投資者分為長期投資者和短期投資者。長期投資者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公司的分紅,而短期投資者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短期資本差價。有時也把短期投資者稱為‘投機者’”。顯然,這是進入了格雷厄姆早已批評過的習慣性認識誤區,其最大問題是沒有抓住投資與投機在“安全性”這一本質屬性上的差異。該教材2011 年及之後的版本,完全放棄了對投資與投機的區分,實際上是徹底否認了兩者之間存在本質區別。

對投資與投機本質區別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兩者的根本評價,對兩者區分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是否開展有關的實際區分。基於對投資與投機本質區別的以上認識,格雷厄姆認為,投資是值得做的,而投機是不應該做的事情。他旗幟鮮明地支持投資,反對投機:“我們勸你不要投機,這很簡單,但困難在於如何使你聽從這一忠告。讓我們重複開頭講過的話:如果你想投機的話,請睜大自己的雙眼,知道最終有可能虧本……”。

由於沒能抓住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國內編寫的《證券投資分析》不能正確評判兩者的優劣。他們認為,相對來說,投資是低風險、低收益的,而投機則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者的行為往往追求高風險、高收益;投資者的行為比較穩妥,風險小,收益相對小。”這種評判沒有價值判斷,沒有傾向性,它容易帶來以下誤解:投機與投資是不同風險偏好者的不同“風格”的選擇,兩者不存在優劣之分。這樣的認識與評價導致的結果是,不會真正重視投資與投機的區分,不能自覺地進行這種區分,表現在教材中有關內容極其蒼白、貧乏,基本上處於“失語”狀態。該教材2011 年及之後版本完全放棄了對投資與投機的區分, 更加明顯地體現出這一問題。相對格雷厄姆的理論體系,《證券投資分析》明顯存在以下缺陷:沒有闡明投資與投機區分的重要性,缺乏有關的具體分析內容,缺乏對投機風險的提醒。

(二)投資與投機的策略、方法

1.西方教科書的描述

(1)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與投機活動在策略、方法上存在根本區別

投資的策略是“估值”,即評估證券的內在價值及其與市場價格構成的安全邊際情況,據此運用“擇股”、“持股”的投資操作方法;投機的策略是“預測”,即預判證券市場價格走勢,據此運用“擇時”交易的投機操作方法。“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於預測市場波動,並從中獲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於按合適的價格購買並持有合適的證券。”他論述了投資與投機策略、方法的不同運用,並指出其必然結果:“我們所說的擇時,是指努力去預知股市的行為———認為未來走勢是上升時,購買或持有股票;認為未來走勢是下降時,出售或停止購買股票。我們所說的估價是指盡力做到:股票報價低於其公允價值時買入,高於其公允價值時賣出。另外一種要求不太高的估價方式是,確保自己購買股票的價格不會太高……我們確信,無論採用哪一種估價方法,聰明的投資者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我們同樣確信,如果投資者以預測為基礎強調擇時交易,那麼他最終將成為一個投機者,並面對投機帶來的財務結果。”

格雷厄姆說明,投機者所依賴的市場預測在投資中毫無價值,投資者對這類預測持強烈的懷疑態度。“我們懷疑,分析家們能否相當成功地預測不遠將來的個股的市場表現,不論他的預測是以市場的技術點位為基礎,還是以總體商業前景抑或是以個股的具體前景為基礎。”“我們相信,人們離華爾街越遠,就會發現股市預測或擇時的吹噓越值得懷疑。投資者根本就不會認真對待那些沒完沒了的預測結果(幾乎每天都有這種預測,而且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

格雷厄姆認為,投資中的證券估值與投機中的市場預測,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投資者評估證券價值使用證券分析,投機者預測市場走勢使用市場分析。其理論對證券分析法進行了系統闡述,也特別批評了缺乏科學性的市場分析法。他指出:“有兩種不同的市場分析方法:一種是純粹從股票市場的歷史表現中挖掘材料進行預測;另一種則是考慮各種經濟因素,如總體和特定的商業環境、貨幣利率、政治前景等。”前者是技術分析法,後者是通過預測總體經濟前景來預測市場走向的方法。格雷厄姆對圖表分析這一技術分析的主要形式進行了專門分析,指出其不完善的邏輯基礎,即根據證券市場價格史的一些特徵來推斷市場未來走勢的邏輯缺陷,因而像賽馬圖表一樣是偽科學:“圖表分析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如下幾點:a.市場或個股的表現反映了那些對其感興趣的人們的行為與態度。b.因此,通過研究市場的歷史表現,我們能斷定市場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前提極可能是正確的,但不一定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賽馬的‘歷史戰績’就是類似的很好例子,賽馬的博彩者對它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問題在於,這些圖表並不能經常提供這類有價值的信息,從而使賽馬博彩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娛樂項目。”在他看來,圖表分析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是股市投機者的一種(並不對症的)“藥”:“圖表分析對於股市交易者的吸引力,就有點像某種專利藥品對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一樣。實際上,股市投機者確實受著某種幾乎不可救藥的疾病的折磨。然而,他所求的藥方並不是對投機的節制,而是對利潤的追逐……他不問青紅皂白地貪婪地抓住每個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貌似有用的方法。”他認為技術分析在投資分析中沒有任何價值,因此在他的理論體系中,技術分析除了作為批判對象存在時候之外,根本沒有立錐之地。對於通過預測總體經濟前景來預測市場走向的方法,如根據利率、鋼鐵產量等因素變動來推測市場走向,格雷厄姆指出它也是一種偽科學。“它們想當然地認為,過去偶然發生過幾次(或者煞費苦心地通過一系列試錯而找出)的時滯或者巧合,肯定會在將來同樣地發生。”因為,從根本上說,“經濟領域裡真正科學(也就是完全可靠)的預測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與技術分析相比,通過預測總體經濟前景來預測市場走向的方法顯得更專業,也更有迷惑性。格雷厄姆告訴人們,只要經濟分析的著眼點是預測市場走向而不是證券估值,那麼這種經濟分析就是市場分析,即投機分析。

巴菲特也說明這類預測對投資者沒有價值,是一種昂貴的無聊遊戲:“我們將繼續對政治預言和經濟預言置之不理,這些東西對許多投資者和商人來說是代價高昂的消遣。”根據對老師思想的深刻理解,結合自己的投資經驗體會,巴菲特對投資分析與投機分析的區別作出了形象性概括:“在投資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看成是企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也不是宏觀經濟分析師”。這個概括不僅對投資者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證券投資分析理論建設有重要指導價值——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基本理念。

(2)凱恩斯:投資與投機運用不同的策略

凱恩斯指出,投資是根據內在價值分析買進物超所值的資產,利用價格向價值的迴歸實現目標;投機是通過預測市場心理及其決定的市場行情變化,與從事同樣活動的人進行博弈。

凱恩斯簡明、清晰地描述了證券投資的基本策略:“從長遠的觀點看,安全簡便的投資方法是用先令的價格購進價值1英鎊的品種,再以1英鎊的價格售出, 並希望用12先令6便士的價格重新買回。” 這種策略建立在“價值決定價格”的基本原理上,它的收益具有合理性、必然性:“我相信假如一個人從事一件從根本上來說是合理的工作,也就是說,使本身價值大大超過市場價格,那麼市場終將在不可預知的某一天為你帶來財富。”價值與價格的差距所產生的安全性是投資策略的自然結果和投資活動的本質屬性。投資者把“安全第一”當成首要原則,以確保自身安全,並維持穩定的發展。“安全第一的策略實際上是必不可少的。而一旦你實現了安全第一,就能獲得資本利潤。”相應的,凱恩斯將投機比喻為一種猜測市場心理的遊戲或競爭。“鬥爭好像是一種‘叫停’的遊戲,一種‘傳物’的遊戲,一種‘佔位’的遊戲——一種消遣;在其中,勝利者屬於不過早或過晚‘叫停’的人,屬於在遊戲結束前能把東西傳給鄰近者的人,或在音樂停止前能佔有座位的人。這些遊戲可以玩得很有樂趣,雖然參與者都知道,有一個大家不要的東西在傳遞之中……”這種“遊戲”中重要的是“擇機”而動,內在價值並不重要,因股票只是被當成“玩具”,是最終“大家不要的東西”。

他的“選美”競賽的著名比喻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投機者心智活動的主要內容:“這裡的挑選並不是根據個人判斷力來選出最漂亮的人,甚至也不是根據真正的平均的判斷力來選出的最漂亮的人,而是運用智力來推測一般人所推測的一般人的意見為如何。”投機者煞費苦心地猜測其他市場參與者的想法及其對市場行情的複雜影響,以求比別人得到更好的關於市場時機的答案。 每次“算計”、較量的目的都是在投機群體的內部競爭中勝出,讓別人成為失敗者,即拿住“燙手山芋”的“倒黴蛋”。

2.國內教材:把投機分析法當成投資分析法

《證券投資分析》中的“證券投資分析”定義是:“人們通過各種專業性分析方法,對影響證券價值或價格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以判斷證券價值或價格及其變動的行為,是證券投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這裡,要求證券投資分析中既要分析證券價值,又要判斷證券價格變化,即既要證券“估值”,又要市場“預測”。該教材把預測並追隨市場變化的策略定性為“主動”投資策略:“根據板塊輪動、市場風格轉換調整投資組合就是一種常見的主動型投資策略”。與這種主動“投資”策略對應的主動“投資”方法為:“所謂主動管理方法,指經常預測市場行情或尋找定價錯誤的證券,並藉此頻繁調整證券組合以獲得儘可能高的收益的管理方法。”教材中這些錯誤,為投資者關注市場預測、追逐市場熱點之類錯誤操作提供了理論支持。

《證券投資分析》把技術分析當成投資分析方法。該教材把投資分析主要方法分為基本分析法、技術分析法與量化分析法(量化分析法在2010 年及之前版本中為證券組合分析法)三大類。把技術分析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該教材認為,基本分析法比較“主觀化”,而技術分析法更加“客觀化”:“基本分析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經驗判斷,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難以數量化、程式化,受投資者主觀能力的制約較大。技術分析法的基點是事後分析,以歷史預知未來,用數據、圖形、統計方法來說明問題,不依賴於人的主觀判斷,一切都依賴於用已有資料作出客觀結論。”這種評價的含義是,技術分析因為其“數量化”特徵而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該教材用了較大篇幅介紹技術分析,2012 年版本中“證券投資技術分析”一章有57 頁內容,佔全書438頁的13%多(2010 年版本中這一比例為14%多)。

吳曉求《證券投資學》同樣如此。教材中給予技術分析很高的不當評價,如“基本分析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經驗判斷,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力難以數量化、程式化,受投資者主觀能力的制約較大。技術分析法的基點是事後分析,以歷史預知未來,用數據、圖形、統計方法來說明問題,不依賴於人的主觀判斷,一切都依賴於用已有資料作出客觀結論。” 這種視基本分析法更加“主觀化”、技術分析法更加“客觀化”因而具有某種相對優越性的看法是被技術分析的數量化外表所迷惑而得出的錯誤結論,其實質是認為投機分析比投資分析更具安全可靠性。“所謂‘三分手藝,七分工具’,足見工具在進行具體活動中的重要性……對技術分析的掌握和運用程度,關係到證券市場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在此,通過把負和(投機)遊戲中的工具等同於建設性活動工具,極大地抬高了技術分析的地位。教材用了很大篇幅介紹技術分析:

《證券投資學》由“基本知識篇”、“基本分析篇”、“技術分析篇”與“組合管理篇”四部分構成,從總體結構看技術分析佔四分之一的份量,其中“技術分析篇”有3章共79頁內容,佔全書475頁的近17% 。

現有教材將技術分析的這種錯誤歸類、高度評價與熱情推介,誤導性很強,它將許多人帶進容易上癮的投機“技術”遊戲中,併為“從基本面看……從技術面看……”這一流行的錯誤投資分析模式提供了偽科學的依據,是這種錯誤的流行分析模式的思想根源之一。

我國證券投資分析教材要求投資分析中通過預測整體經濟前景來預測市場走向。《證券投資分析》要求通過宏觀經濟分析“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抓住證券投資的市場時機”。“只有把握住宏觀經濟運行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只有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尤其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變化,才能抓住證券投資的市場時機。”顯然,此類宏觀經濟分析的主要目標是市場預測,因此不過是“很像”投資分析的市場分析。教材中重視經濟預測的觀點,引導人們參與這種缺乏建設性的活動,使許多投資者偏離了投資分析的正確目標和方向。

吳曉求《證券投資學》認為,“要成功地進行證券投資,首先必須認真研究宏觀經濟狀況及其走向。市場上流行‘順勢者生’、‘選股不如選時,選時不如選勢’等格言,其中的‘勢’就是宏觀經濟形勢。”這裡又把宏觀經濟分析與投機格言中的“選時”、“選勢”聯繫起來,錯誤更加明顯。與技術分析相比,這種通過預測整體經濟前景來預測市場變化的方法顯得更專業、更高深,也更具誤導性。我國投資界盛行經濟預測,“宏觀經濟分析師”十分活躍,許多投資者耗費大量精力投入這種“消遣”之中,就與我們的教材傳播的這種錯誤思想不無關係。

與國際上影響較大的《投資學》教材比較,更顯示出國內教材對技術分析的“熱捧”。滋維·博迪等人所著的《投資學》中,介紹技術分析的內容不足6頁,佔全書634頁的不足1%。更重要的是,這裡更強調對技術分析的質疑:“不幸的是,提煉出一種理論對過去可能有用,但並不說明它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最困難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對過去有用的理論對將來仍然成立。”該書對技術分析的介紹,是冷眼旁觀者的輕描淡寫,並加以強烈的懷疑。

我國證券投資分析教材,主要是參照國外現代投資學教材,並經過自己的整合、加工建設起來,形成了投資分析理論的基本架構,在投資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但這些教材在投資與投機的區分這一重大問題上,還存在根本性的錯誤與混亂,造成了較大的不良影響。本傑明·格雷厄姆等人的證券分析理論早就在投資與投機之間劃了一條清晰的分界線,我國證券市場之所以投機性較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證券投資分析教材對於投資與投機的區分存在嚴重的錯誤與混亂,從而導致證券市場參與者思想認識方面存在偏差。我國投資者的某些嚴重的思想行為錯亂,許多“投資者教育”活動中的“投機者培養”內容,都與我們證券投資分析教材的思想混亂不無關係。

證券投資界的思想糾偏至關重要。正確認識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據此改進我國證券投資分析教材中相關內容,糾正這些錯誤,新的教材中應該注意從經典價值投資理論中汲取養分優化投資學知識。為了避免一代又一代股民繼續被誤導,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對於普通投資者,建議還是選擇合適的低估值的指數基金進行長期投資最穩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