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习谋略之西汉晁错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学识渊博、献言有方获汉文帝赏识,并为太子刘启所宠。刘启继位为汉景帝后,晁错便成了他的主要谋臣。

经济上,晁错主张行纳粟受爵之策,重农抑商;在如何抵御匈奴的问题上,他提出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募民充边,首开“屯田”之先河;内政上,晁错力言力行,积极削藩,以巩固皇权。晁错善文,其思想、谋略多反映在各类疏、策中,下笔“疏直激切”,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向古人学习谋略之西汉晁错

晁错曾师从张恢,入门于法家。因通晓文献典籍,被汉文帝任为太常掌故。不久,晁错受朝廷派遣,向伏生学习《尚书》。学成后,被任为太子舍人。由于晁错能言善辩,积极抱负,太子刘启对他非常欣赏,太子的家人也都称他为“智囊”。为太傅时,晁错向汉文帝建言太子当通晓治国之术,以为“人主所以扬名于万世,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臣下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知所以听言行断,则不为欺蔽;知所以安万民,则海内必从。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对于一些朝臣‘太子不必知晓治国之道’的看法,晁错予以驳斥:以前一些君主在位未久被杀,就是因为不懂治国的“术数”。如果不懂治国,只知道啃书本,背得再多也是劳而无功。因此,晁错建议汉文帝选择切实可用的圣人之术让太子学习,允许太子对朝政发表看法。汉文帝对晁错所言赞赏有加,立即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尽管晁错未得善终,但他能为太子师却是汉景帝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文景之治”能为后世所称,是同晁错的治国方略密不可分的。

公元前169年,匈奴犯边,汉文帝决定发兵征讨。晁错乘机上疏,提出了抗击匈奴的策略。在疏中,晁错论述了激励士气、选择良将的重要性,认为用兵作战,有三条最要紧:一是得地形,二是士卒训练有素,三是武器精良。接着他又分析了汉军和匈奴军的长短利弊,应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此外,晁错还建议“以蛮夷攻蛮夷”,争取其他民族,使“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主动出击匈奴。汉文帝对晁错很赞赏,赐诏书嘉奖,但并没有采纳。

接着,晁错又先后向汉文帝上疏,对如何抵御匈奴再次提出了建议。晁错总结了秦朝戍边政策,又针对匈奴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的策略。不久,晁错对如何安置移民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措施,并建议以古为师,按军事体制组织移民。后来,晁错又向汉文帝建议,让全国百姓输粮边塞,以换取相应的爵位或用以赎罪,他将这种做法称为纳粟授爵。这些建议迅速被汉文帝采纳,很快,晁错的一系列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取得了成效,对防御匈奴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徙民充边的实施,更是开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影响深远。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曹操屯田,都是这一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晁错的思想主要承继于儒家和法家,一则大一统思想,一为限制和打击“父兄大臣”的思想。他的削藩主张正是这两种观念的集中表现。晁错之前,贾谊也曾提出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观点,但晁错远较之坚决。晁错曾就限制、取消诸侯特权问题多次向汉文帝上书,但汉文帝始终没有采纳。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为汉景帝,晁错旋即被提拔为内史。汉景帝对晁错言听计从,宠信非常。丞相申屠嘉死后,汉景帝又将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入列三公。此时,位高权重的晁错并没有贪恋权势,而是继续积极削藩。但与往日不同,晁错不仅动起了笔,还动起了身。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呈疏历数诸侯之罪,请求削藩,疏中极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后在晁错的策划下,汉景帝命公卿、列侯和皇族公开讨论此议,结果,除了窦婴外,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汉景帝终于发布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诏令甫出,诸侯哗然,反对声一片。晁错一下子成了他们的眼中刺、肉中钉。晁错的强行削藩,也让他的父亲恐慌不已,他劝晁错就此罢手。无奈晁错的决心丝毫不为所动,父亲只好服毒自尽。

削藩令下达后不久,吴、楚等七国即起兵反叛,扬言不诛晁错不息兵。消息传来,汉景帝忙和晁错等大臣商量如何平叛,值此关键时刻,晁错的建议竟是让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此议一出,不但惹起了朝臣的不满,也为他人留下了口实: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不出!“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想必汉景帝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晁错究竟是畏惧,还是不可靠?

恰在此时,窦婴入宫请汉景帝召见袁盎。由于袁盎曾当过吴国的丞相,汉景帝就向袁盎问计。袁盎以为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向汉景帝献策:斩晁错,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汉景帝默然良久,其时,明里虽有吴楚七国起兵,但暗里究竟还会有多少诸侯在蠢蠢欲动?朝中大臣多与晁错不和,究竟能有几人可以倚重?几经权衡,汉景帝终于做出了他一生最难下的决定:牺牲晁错、换取退兵。毕竟只要“牺牲”了晁错,七国联军就失去了反叛的旗号,若他们还不息兵,再发兵平叛自然就名正言顺了。

汉景帝派袁盎秘密出使吴国后不久,以丞相陶青为首的朝中重臣便联名上书,要弹劾晁错,将他满门抄斩,这道奏章获得了汉景帝的批准。可怜晁错毫不知情,被他们以上朝的名义骗至长安东市腰斩了。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汇报军情。汉景帝问邓公,交涉结果如何?邓公回答说:“吴国反上已经数十年了,他们起兵只是以诛晁错为名,本意并不在他身上。恐怕天下之士还会因为晁错之死而缄口不陈了。”接着,邓公直言,晁错见诸侯日渐强大,无法控制,才请削诸侯,这分明是利于万世的大谋略,但计划刚开始,竟遭屠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实在不可取。汉景帝这才发现自己错杀无辜,虽悔已晚了。其后汉景帝便降诏命周亚夫征讨,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取得了胜利。

对于晁错之死,史说纷纭。有人归因于他为人峭直刻深,和朝臣不睦,“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有人以为他擅权专断,却 “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晁错力于削藩而死于削藩,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的爱国之情却无人非议,“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司马迁的这句话是很公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