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為何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砂鍋居,始建於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單缸瓦市義達裡清代定王府更房臨街之處。主打砂鍋系列,其中砂鍋白肉是招牌菜,是目前北京規模最大的主管砂鍋菜餚的中華老字號。砂鍋居以燒、燎、白煮的手法,製作砂鍋菜。以此獨特方法制作的砂鍋湯味濃厚,肉質白嫩,贏得“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的讚譽。

為何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早年間,砂鍋居被稱為“和順居”。那麼,為何後來要改為“砂鍋居”呢?據傳,在清代,清宮廷和各王府中都有用全豬祭祖的習俗。王府會把祭祖用過的肉賞給更夫們,更夫們把吃不完的肉拿到府外換錢。後來,更夫和王府內的廚師聯手,把吃不完的肉用砂鍋加工煮熟再進行銷售。由於王府內的廚師廚藝很高,因此煮出來的肉肥美不膩、味道極佳,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購買。後來,乾脆就把這項業務當做生意來做,於是便在缸瓦市附近開起了門店。由於當年從王府中搬出的煮肉大鍋是一口直徑約1.3米的大砂鍋,於是人們便給這家店起了一個暱稱為“砂鍋居”,日子一久,“砂鍋居”便取代了“和順居”,成為小店的名字。

為何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慢慢的,砂鍋居的生意日益興盛,每天店裡準備一頭豬,不到中午就賣完了,可見其當年有多火。老闆在賣完後,便摘掉幌子,以示停業。所以,當時北京有這樣的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所以,“過午不候”並不是砂鍋居老闆搞得飢餓營銷,而是供不應求的一種做法。

為何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據說,乾隆皇帝聽說砂鍋居的名聲之後,差人傳砂鍋居廚師入宮製作這“京都一絕”,乾隆吃過砂鍋居的白肉之後都讚不絕口,於是題筆賜字:“此乃珍饈,味之一絕。”

到清嘉慶年間,砂鍋居已成為北京著名的餐館之一,每天清晨賓客們便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當時有人寫了一首詩:“缸瓦市中吃白肉,日頭才出己雲遲”,充分說明了砂鍋居買賣興隆的情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砂鍋居得到很快發展,1952年,砂鍋居為適應大眾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鍋燉煮的砂鍋白肉、砂鍋雞塊、砂鍋丸子、砂鍋豆腐和什錦砂鍋等砂鍋菜,受到顧客歡迎。五六十年代,許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經常到這裡聚會請客。1964年6月12日,周總理、陳毅副總理親自來到店裡品嚐砂鍋菜餚,向廚師、工作人員敬酒、問候,誇獎菜做得好,並勉勵他們:一定要保持和發揚你們的北京風味,做好服務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