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为何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砂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主打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招牌菜,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管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砂锅居以烧、燎、白煮的手法,制作砂锅菜。以此独特方法制作的砂锅汤味浓厚,肉质白嫩,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

为何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早年间,砂锅居被称为“和顺居”。那么,为何后来要改为“砂锅居”呢?据传,在清代,清宫廷和各王府中都有用全猪祭祖的习俗。王府会把祭祖用过的肉赏给更夫们,更夫们把吃不完的肉拿到府外换钱。后来,更夫和王府内的厨师联手,把吃不完的肉用砂锅加工煮熟再进行销售。由于王府内的厨师厨艺很高,因此煮出来的肉肥美不腻、味道极佳,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购买。后来,干脆就把这项业务当做生意来做,于是便在缸瓦市附近开起了门店。由于当年从王府中搬出的煮肉大锅是一口直径约1.3米的大砂锅,于是人们便给这家店起了一个昵称为“砂锅居”,日子一久,“砂锅居”便取代了“和顺居”,成为小店的名字。

为何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慢慢的,砂锅居的生意日益兴盛,每天店里准备一头猪,不到中午就卖完了,可见其当年有多火。老板在卖完后,便摘掉幌子,以示停业。所以,当时北京有这样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所以,“过午不候”并不是砂锅居老板搞得饥饿营销,而是供不应求的一种做法。

为何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据说,乾隆皇帝听说砂锅居的名声之后,差人传砂锅居厨师入宫制作这“京都一绝”,乾隆吃过砂锅居的白肉之后都赞不绝口,于是题笔赐字:“此乃珍馐,味之一绝。”

到清嘉庆年间,砂锅居已成为北京著名的餐馆之一,每天清晨宾客们便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己云迟”,充分说明了砂锅居买卖兴隆的情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砂锅居得到很快发展,1952年,砂锅居为适应大众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锅炖煮的砂锅白肉、砂锅鸡块、砂锅丸子、砂锅豆腐和什锦砂锅等砂锅菜,受到顾客欢迎。五六十年代,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经常到这里聚会请客。1964年6月12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来到店里品尝砂锅菜肴,向厨师、工作人员敬酒、问候,夸奖菜做得好,并勉励他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你们的北京风味,做好服务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