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扶贫车间“三模式”拓宽群众增收路

创新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工业经济发展优势及工业园自身的企业资源优势,将就业技术门槛低、精细化程度要求不高、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车间确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创办工厂式“扶贫车间”2个;在闲置的农家庭院、集中安置点设置分散加工式的居家作坊式“扶贫车间”2个,通过合作社集中当地零散传统作坊,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机制;根据贫困户的特点、意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基地式“扶贫车间”2个,全县6个“扶贫车间”共吸纳贫困户就业132人,人均年收入30000元以上。

调动各方参与。对就业扶贫车间的投资者、村集体、贫困人口等进行广泛动员发动,动员贫困村提供空闲场所、办公室或学校等闲置场所,降低入驻企业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引导扶贫车间与贫困人口签订承揽合同和劳动合同,实现签订率100%;实施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化运营,借鉴PPP模式,将“就业扶贫车间”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建立合作联盟,努力实现“就业扶贫车间”经济运行效应和扶贫效应的“双保障”。

严格建设标准。要求所有新建、改建、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和国家环保要求,对全县就业扶贫车间进行统一编号、统一标识,实现就业扶贫车间信息全面公开、运行动态监管,对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并签订承揽合同和劳动合同,按规定给予1000元每人的岗位补贴。(王俊 李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