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唯一” 谋幸福——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全面小康采访记

每当你走进寨碧村时,看见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一座座雅致的庭院、一条条整洁的乡村路、一个个干净的果皮箱、一簇簇美丽的鲜花映入眼帘时,你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一贫如洗的村寨,在短短的十三年艰苦奋斗中,特别是这五六年来,寨碧村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每当你漫步在美丽、干净、舒爽的村寨内时,看见乡亲邻里一张张幸福和睦的笑脸,看着眼前一栋栋别墅、一片片繁荣发展的景象,真是感慨万千。“寨碧村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从当年穷得叮咚响的村寨,变成了今天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小康)示范村。”一位多次来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走亲戚的安顺客人如此说。

“四个唯一” 谋幸福——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全面小康采访记

的确如此。是什么原因让寨碧村如此之变化?那就是村两委给寨碧人民在全县率先做出“四个唯一”的工作,事情要从2005年说起。

唯一的“四千精神”

“踏遍千山万水找路子,历尽千辛万苦排困难,耗尽千言万语作动员,想尽千方百计谋发展”。这是寨碧新一届村两委向全村人民发出的“脱贫致富”信号。

2005年,在全村年满18岁的村民海选中,王清华以1700多的高票,当选为寨碧村委会主任。数月后,43名党员一致推选他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我出任这个书记搞哪样?怎样才给父老乡亲带来幸福?过上好日子?”在王清华支书的脑海里,马上就出现这样那样的疑问。面对种种疑问,于是,他便开始利用该村100多年的“斗笠村、豆腐寨”的优势做文章,作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做好他们的技术指导。为使豆腐、斗笠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王支书又组织农民积极从事商品贩运,把自己的产品打销出去,让全镇、全县人民都吃上寨碧的豆腐、戴上苗乡斗笠。不久,寨碧人民生产出来的豆腐、编出来的斗笠占领了贵阳、凯里、施秉、余庆、瓮安、福泉等地市场。

但是,每天生产出来这么多豆腐,豆渣又该怎么办?开始寨碧群众十分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王支书得知这一消息后,并及时向镇党委政府反映。很快,寨碧人民得到的回答是:把豆渣变为“宝渣”,让它在猪身上变成一叠叠崭新的人民币。为让寨碧群众养猪获得成功,王支书四处奔忙,寻找养猪技术和猪种。很快,商品猪种就引进寨碧落户。此后,王支书为父老乡亲奔贵阳、跑凯里,请专家指点,硬是让养猪户攻克了养猪、防病、越冬等一道道难关。

村两委向全村百姓发出的“唯一的四千精神”信号,让寨碧人民迈开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唯一的返乡农民创业园

“在家门口打工照样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少了很多牵挂。”日前,在寨碧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打工的一位农民朋友高兴的告诉笔者,“工资也不比外省的差。”

“四个唯一” 谋幸福——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全面小康采访记

寨碧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是黄平县唯一的城归人员创业园。为了让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回来创业,村两委统筹出台村级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生产发展科学化、管理民主多元化、村庄建设规范化、群众生活城市化;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村级创业区、农民新村住宅区、农民文化活动区,全面推进同步小康建设”的“四化四区一推进”的发展理念,有效助推该村脱贫致富的共同发展。

据悉,寨碧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是黄平县城归人员创业园,系黄平县产业扶持政策重点的各类人员产业园区,以寨碧“一区五个一千工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为中心,草芦坪、大碾房、文峰、平西坝等四个村为分园区向四周多点辐射。园区规划面积11.36平方米,现已建成1.3平方公里,入住企业有寨碧精米加工厂、木器厂、工艺厂、绍锋家具销售中心、王朝世家、民族仿古家具城、桑彩民族服饰厂、藤椅加工厂、狮头鹅养殖场等10余家。园内有小额担保贷款扶持6户,实现总产值6065.17万元,实现人均产值1.69万元。

近年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寨碧村城归人员创业园,重点招聘期盼就业的贫困户、返乡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弱势群体,共为新州、平溪、浪洞、五七、上塘等周边乡镇解决243人就业。过上家门口当工人,照样致富的好日子。

唯一的四级调解

“谢谢你们,要不没得你们的调解,可能现在我家弟兄两个还是仇人!”事情过去了8年,每回来到村里办事,潘氏兄弟就想起村里的“四级调解”,让他弟兄两个相好如初。

那是2010年初的一天,寨碧村三组的潘氏兄弟,为通道发生纠纷。弟弟认为已故父亲明确将通道管理权归自己,准备占用通道扩建房屋,阻碍哥哥通行,双方大动干戈,经小组调解,向来受父母宠爱的弟弟,始终认为土地归自己所管,怎么利用都行,任何人都不得干涉,调解失败。之后,小组移送到片区调解。片区调解组指派一名年长且与潘氏弟弟关系较好的调解员王某前去调解。王某从三个方面着手,讲解了打虎不如亲兄弟的故事,并质问他弟弟,咋个这样传统:“妯娌巴不得妯娌穷、弟兄巴不得弟兄贫”的道理和怎样处好家、邻、寨关系的情况下,潘氏弟弟终于明白了和为贵的道理。在调解员王某的耐心相劝下,双方纠纷得到圆满化解,相好如初。

“四个唯一” 谋幸福——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全面小康采访记

的确如此,长期以来,寨碧村两委十分重视和谐稳定这块工作,为推进全村的和谐发展,10年前,村两委对《村规民约》进一步整理,创新本土特色,总结提炼出“四级调解”的寨碧经验,为和谐大寨碧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具体讲,寨碧村的“四级调解”网络,是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调解小组,结合辖区自然寨和宗族的分布状况设立若干个片区调解站,村委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村“两委”设立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有关规定,通过选举、聘任等方式,将公道正派、有一定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党员、寨老、族长、德高望重的长者、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列为调解组织的成员,并根据调解员的居住地分布聘任到调解小组、片区调解站和调解委员会里。

唯一的村级高级中学

“真没想到,这个月月考,孩子居然考出这样好的成绩,我都怕成人渣了。”日前,一位在寨碧村“纪念中学”就读的学生家爷爷,高兴的告诉记者。

之前,该学生是个厌倦学习、生活的人,今年高考,和他划了个句话。他父母晓得此事后,专程从广东跑回家来,硬是把孩子塞进了“纪念中学”。通过两个多月全封闭的教育方式,让这个厌倦学习、生活的人从新换了个人似的,没想到这个月考,居然拿个全班第10的好成绩。

长期以来,寨碧村两委十分重视教育:“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始终把教育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大力实施“教育强村”战略,坚持“人才强村”的发展思想,努力为百姓谋发展的村支两委,通过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成功创办了这所“纪念中学”。

寨碧人民也同样如此,重视文化;特别是近年来打工,他们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现在,他们再不让自己的孩子走这条没文化的路了,不惜花钱费米,都得让自己的子女上个学,哪怕只读个初中毕业也行,打工也不吃亏。现在好了,家门口有了这所学校,再穷,也要让孩子去上学。

纪念中学”的成功创办,让寨碧村成为黄平县独一无二的村办高中的村。

“纪念中学”自2016年9月建校以来,现该校有高一学生185人、三个班;高二学生153人、三个班;高三学生174人、三个班。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的教育方式,教职工39人,肩负着512名学生的前途,为全村、全镇、全县以及全州考不起更高一层学校的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条件。

如今的寨碧村,有了这“四个唯一”的法宝,经过十三年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这五六年来,全村呈现出无偷盗、无赌博、无文盲辍学、无封建迷信的良好氛围。现在寨碧村的人民可以大胆地说:“我们村有个好支书和好支部创办的‘四个唯一’,让我们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到2017年底,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11990元,较上年增长26%,成为黔东南州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特约记者 张玉良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杨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