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白珊瑚化石賞析

在深不見底的海底,經過億萬年的變化,有一種美麗的東西在閃爍著光芒,這就是珊瑚化石。

珊瑚化石,俗稱石柱子、珊瑚玉,是由於單體珊瑚的外層細胞,具有分泌石灰質外骨骼能力,石灰質包裹住軟體部分,形成了珊瑚的外壁。常見的珊瑚化石有單體和復體兩大類型。

單體珊瑚的骸體,從幾毫米到幾十釐米,通常有體壁圍繞,表面飾有粗細不等的皺紋,但在進化程度比較高級的珊瑚中,體壁退化。復體珊瑚呈緻密的塊狀體,或細弱的叢枝狀,由許多細小的珊瑚個體組成,有的從母體的軸部或側方分芽而出,有的通過珊瑚體壁上的孔或管,或各珊瑚單體之間的共骨組織或間隙管相互貫聯。

珊瑚骸體的骨架由無數細微的,方解石質或文石質的羽針、羽簇或羽榍組成。

縱列骨骼單元主要包括刺狀或脊狀的隔壁脊或隔壁刺和板狀的隔壁,後者長短相間,呈兩側對稱或輻射對稱排列。橫貫珊瑚骨腔分佈的板狀體稱床板或橫板,是橫列骨骼單元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有些珊瑚體的邊緣還出現小型魚鱗狀或泡沫狀骨片,稱鱗板或泡沫板。

在古代,珊瑚就被視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貴與權勢。“珊瑚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碳酸鈣,而珊瑚化石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同屬玉髓家族,理化特性相同。它具有玉石的所有特性,不同的是,它曾經有生命,屬於有靈魂的寶石。”通常可製作成佛珠、掛件、手串、平安扣等飾品,

珊瑚化石之所以珍貴,其一是它含有對人身體有利於健康的微量元素,其二是在於她的顏色是純天然的。珊瑚化石在我國寶島臺灣和美州大陸印地安人圖騰崇拜雕件、都被視作珍貴寶石而倍加崇尚,從古羅馬人稱之為“紅色黃金”到佛經中被列為“七寶”之一。

珊瑚化石的形成條件極為苛刻,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劇烈的地殼運動及壓力出現裂痕,硅化作用不完全情況下出現大量空洞沙洞。由於受到外界微弱的致色元素的侵入多少深淺的原因,珊瑚化石的顏色出現灰白色,形成珊瑚化石比例不足萬分之一。

目前就有這樣一件白珊瑚化石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此件藏品為白珊瑚化石,色白者如羊脂白,通透感強,天然形成不規則圓形,表面有塊狀體,形似峰巢,造型優雅大方,未經一絲一毫的人工造作,大部分地方已經玉化,細看,可以看見珊瑚的文理結構,不禁讓人感嘆生命的力量,自然的偉大。

虎拍藝術網:白珊瑚化石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