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口碑時代已經來臨,流量明星的路越走越窄。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楊冪寄予厚望的轉型之作《寶貝兒》是徹徹底底地涼了。電影由劉傑執導、“電影大師”侯孝賢監製,但口碑不盡如人意,豆瓣和貓眼的評分都不及格。

《寶貝兒》的失利,是院線和片方都沒有想到的,他們都曾一致看好楊冪的票房號召力。作為一部文藝片,《寶貝兒》上映首日排片高達23%,位居同日第一,上座率卻只有3.1%,場均人次只有4人,首日票房勉強過千萬。之後排片急劇萎縮,票房也每況愈下。《寶貝兒》的最終票房很可能不會超過3000萬元,對於一部投資高達4000萬元的影片,可以說是賠得血本無歸了。

很多人發現,今年似乎是流量明星們的水逆之年,不僅僅是楊冪,其他流量也都不好過。由近及遠地說,楊穎的《創業時代》口碑收視率雙失;李易峰、迪麗熱巴“喜提”金鷹獎卻被眾人嘲諷“水帝”“水後”,大敗觀眾緣;陳偉霆接連幾部電視劇上星卻反響平平,號召力堪憂;吳亦凡遭到虎撲直男的群嘲;楊洋的《武動乾坤》武不動乾坤,第二部開播時幾乎是毫無水花;鹿晗就跌得更慘了,與關曉彤的定情之作《甜蜜暴擊》口碑收視率雙重“暴擊”,除此鹿晗的人氣、商業價值也大不如前,演唱會門票賣不動的聲音也此起彼伏……

流量明星究竟怎麼了?是他們太差,還是觀眾在覺醒?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寶貝兒》劇照

流量的誕生

曾幾何時,流量就是爆款的標配,尤其是在2014-2016年,“流量+IP”幾乎就等於市場大賣,等於穩賺不賠。只要是流量明星參演的劇集——即便爛得徹底,也很好賣,反之,可能就賣不動。非流量參演的劇集,拍得再好,在視頻網站上的點擊率也很慘淡,若有流量明星加持,點擊率輕鬆幾十億上百億。

2014年“歸國四子”開啟了國內的流量時代。鹿晗在2014年創了一個吉尼斯紀錄——他的一條微博評論量達到了1314萬。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據,它引爆了網絡,反向促使大眾開始發問:“誰是鹿晗?”而這個數據還被鹿晗粉絲反覆刷新,現在這條微博的評論已經突破了1億條,再次拿到吉尼斯紀錄。

在短短几年間裡,鹿粉們製造了好幾起類似的引爆輿論的事件,也就是所謂的“鹿晗效應”。鹿晗所有的行為粉絲都會去模仿,鹿晗效應變成了一種迷信、一種現象,關於“鹿晗”的一切都會被大家瘋狂點擊轉發,他不僅在很多票選中都遙遙領先,粉絲們也會為他的任何影視劇買單。可以說,流量明星的奧秘就是“鹿晗效應”,鹿晗可以替代成任何一個流量明星的名字。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鹿晗”,可以替代成任何一個流量明星的名字。

對於粉絲們捧出來的流量明星,公眾一開始的普遍反應是好奇、觀望、瞭解。他們先是好奇地問明星是何方神聖,然後試著去了解他的作品,是不是真如粉絲們說的那麼好。公眾對流量明星的新鮮感和適應期,也正是流量明星的鼎盛期,這意味著他們贏得了全民的關注度。

這個時候,流量的確是通行證,流量明星成為一部影視劇製作的核心,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後期製作和宣傳,全部圍繞著流量明星展開。《創業時代》的導演安建曾談及他上一部作品《解密》選用演技生澀的陳學冬做主演的理由:“一般我們用老演員,這次選角算比較蹊蹺的。他們說他(陳學冬)有1700多萬粉絲,如果用了他,我們現在網絡可以簽到什麼價格?我立馬說籤他,不會演戲我也會讓他演戲!”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解密》劇照,陳學冬扮演“容金珍”。

流量的轉變

只是觀眾對於流量明星的好奇和新鮮感是有保質期的,觀眾不是傻子,不會一個勁兒地上當受騙。隨著對流量明星瞭解的深入,公眾對流量明星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

2017年初楊穎、鍾漢良主演的《孤芳不自賞》的播出,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該劇陷入了摳圖演出的醜聞,開啟了輿論對流量明星的集體反思。之後知名編劇宋方金臥底橫店後對流量明星替身濫用的披露,也引起了輿論極大的轟動。許多流量明星除了特寫和近景,中景遠景背影主演全部用替身,從文替到武替,甚至是啼笑皆非的“飯替”、“摔替”。很快地,關於流量明星業務能力不精進、摳圖演出、濫用替身、甩大牌等醜聞在短時間內迅速爆發。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天價片酬和數據造假,成了壓垮流量明星的最後一根稻草。流量明星賺錢真是太容易了,他們拍一部戲,輕鬆幾千萬元,單集片酬就高達百萬元人民幣。拿著如此高的片酬,卻如此不稱職,自然令公眾義憤填膺。並且,很多流量明星所謂的“流量”,其實是通過虛假數據(點擊率造假、收視率造假)堆砌出來的,但他/她卻是憑藉這些“好看”的數據,贏得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青睞,贏得一線資源和天價片酬。假流量——天價片酬——假流量——天價片酬,天價片酬由此陷入一個死循環。

“流量明星+IP”不再是爆款劇的充分條件了,相反,它成了一部爛劇的標配。天價片酬常常佔據一部影視劇製作成本的一半以上,嚴重擠壓了導演、編劇、攝影、服化、美術、特效、宣傳等後期諸多環節的投入,當不專業、不稱職的流量明星成為影視製作的中心,整個影視製作就陷入了“腦體倒掛”“看明星臉色、為明星打工”的窘境,怎麼奢望影視劇的成品質量會好?

至此流量明星完成了詞性轉變,它不再是吸引點,反倒是敗壞路人好感的標籤,公眾對流量明星已經形成了“天價片酬、演技差、對錶演沒有信任感、數據造假”等刻板印象。不少人對“流量明星+IP”避之不及,久而久之,流量明星反倒成了“收視毒藥”“票房毒藥”。

這種變化跡象從2017開始愈發明顯,到了2018年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許多“流量明星+IP”的電影,雖然在首日排片上佔據壓倒性優勢,可一旦口碑不佳,隨後幾日排片就急劇減少,很快就敗下陣來。觀眾的選擇將愈發理性,流量、宣傳和炒作或許能夠博得一時的眼球,但氣勢終究無法長久;反之,優秀的演技、紮實的內容共鑄的好口碑卻會慢慢發酵。

口碑時代已經來臨,流量明星的路越走越窄。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電影《我不是藥神》收穫口碑票房雙豐收。

流量的反噬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2018年的今天,許多流量明星的資源、片酬還是比實力派演員好不少。這是因為影視圈仍有不少人沒有走出“流量迷思”:流量明星的粉絲那麼多,怎麼會沒有收視率,沒有票房呢?

暫且不說,流量明星的流量多多少少是數據造假烘托出來的,關鍵還在於,流量的邏輯跟影視劇的邏輯,是不一樣的。比如電影的受眾裡,粉絲只是極小的一部分,粉絲如果可以貢獻5000千萬元票房,已經非常可怕了。電影票房要好,它主要取決於普通觀眾。像《戰狼2》《紅海行動》之所以屢創票房紀錄,並不是哪個流量明星的粉絲貢獻的,而是電影口碑起來了,人人當起了“自來水”,這才讓許多平日裡很少進入電影院的觀眾進入影院,幾十億的票房是這麼來的。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紅海行動》劇照。

但流量明星已經察覺到危機在降臨,“流量迷思”總有徹底幻滅的一天,於是他們紛紛轉型。李易峰選擇了《動物世界》,楊洋選擇了張黎的《武動乾坤》,楊冪則是《寶貝兒》。誠實地說,雖然稱不上成功,但這些作品都不算太差。像楊冪的《寶貝兒》前後補拍三次,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流量來說,態度是非常配合了。而影評人也大多認為,楊冪的表現進步不少,與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蓮》中的發揮接近,不加分,也沒有拖後腿。

只是《寶貝兒》在豆瓣和貓眼還是遭到了許多惡意的一星差評,這些評分不少出自沒有看過電影的網友。無他,大家只是純粹地討厭楊冪,純粹地討厭流量明星而已。要是《寶貝兒》在三四年前上映,票房和口碑絕對是另一番模樣,只是今夕何夕,如今流量明星已經是一個負面詞彙,不少觀眾對流量明星甚至產生了一種敵對和敵視的心理——你毫無演技卻挾流量以自重,我就要讓你從神壇跌落,看你還能囂張多久。摧毀信任很容易,但重建信任就難上加難。

流量明星一定會有委屈的時候。《武動乾坤》播出後遭到如潮差評,楊洋微博上發了一張表情包,圖片裡的文字是“我感覺有點委屈”。可這委屈仍舊顯得太過矯情,當流量明星沒有任何演技卻坐擁業界最一線的資源、拿著天價片酬、賺得盆滿缽滿時,他們怎麼不覺得委屈,不覺得德不配位?一切都只是因果罷了,收割完流量的一切紅利,也請接受流量的一切反噬。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茨威格的這句話是流量明星們的最好寫照。流量的倒掉,只能是活該了。若想逆風翻盤,請用更多紮實的作品、更出色的演技,一點一點贏得信任吧。

作者 | 李愚

編輯 | 蒙潔華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