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朽木”上雕刻文化品牌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但在四川省华蓥市,却有一群专门用废弃木材雕刻文字的“刻字匠”。直到今年5月上旬,随着四川省现代刻字艺术创作培训基地在华蓥市挂牌成立,这群默默与“朽木”为伍的“刻字匠”, 才与四川现代刻字艺术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关注。

他们在“朽木”上雕刻文化品牌

他们在“朽木”上雕刻的文化品牌

走进现代刻字艺术

现代刻字艺术与传统的刻字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在木板(木头)上的一种艺术表现,是一门汇集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新兴艺术。它以文字为主、以书法书写性为基础,根据创作文字内容的寓意、意景,对文字书体的取势与画面的需求进行创作构图,采用平面设计、绘画、篆刻、雕刻、色彩等艺术融汇,形成独特的风格艺术。它涵盖了文字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平面设计、篆刻、雕刻、美术色彩等综合艺术。

现代刻字艺术的工艺流程由六个方面构成,即选择创作内容;根据文字寓意意境构图设计(第一次创作);拓套上板;刻制(第二次创作);落款印章设计;根据文字进行冷暖色调着色(丙烯或油画颜料)。它具有艺术性、时尚性、装饰性、实用性、包容性、国际性及收藏性等特点; 具有直入视角的冲击力、震撼力,入眼难忘,气息高雅,既有现代浪漫的元素,又有古朴典雅的韵味。

现代刻字艺术具有很强的“国际语言”,不仅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港、澳、台艺术界推崇,而且引起欧、美等国家艺术界、艺术大师们和收藏家的青睐。1994年,国际上专门成立了现代刻字联盟组织,并誉为公认的世界艺术。

现代刻字艺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并得到倡导发扬。目前我国一些大学艺术专业,已开设和正纳入这门学科,其中清华大学等正把现代刻字艺术推向辉煌。

在华蓥山下悄然崛起的现代刻字基地

华蓥市政协委员、书法家协会主席卢华凯介绍,现代刻字艺术进入华蓥书法界不到10年时间,当时仅有两三人喜欢。

2013年12月,随着华蓥市书协队伍不断壮大,热爱刻字的人员增多,左茂川、冯清修、陈平、陆华凯、蒋涛、李平川等书协骨干,发起了兴建刻字基地的倡议,并一边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一边寻求社会赞助,租用了华蓥市登元房地产有限公司700平米房屋作为临时基地。

在筹备工作中,左茂川、陆华凯、唐朝良等人多次找广安市、华蓥市文联汇报, 并征得认同和支持,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了华蓥市刻字基地创建工作。

俗语说,创业艰难。在没有经验借鉴和捷径可走的情况下,左茂川、陆华凯、唐朝良等人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终于在2014年5月争取到25万元的项目资金, 但这笔资金与基地项目预算的288万元资金相差太远了!

“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左茂川说,回想起当时的景况,这位热爱书法和现代刻字艺术的男子汉,真的想大哭一场。在多方筹资未果的情况下, 他们只能回过头来,把求助的眼光重新盯在原房东华蓥市登元房地产有限公司老总唐登元身上,同意出资与书协一道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并与书协达成合作协议:原租用的700多平米房屋,由书协自筹资金按古建筑风格装修,预算费用约45万元;拆除唐登元公司原有970平米办公楼,重新按书协设计图纸建设2600平米的刻字综合楼, 由唐登元负责建设和装修,建成后共同使用,产权属唐登元,书协配合唐登元发展文化艺术产业。

然而,由于工地未采取防雨等安保措施,2016年7月遭遇的几场暴雨,把好不容易动工建设的现代刻字艺术基地的地基和堡坎,摧毁得一塌糊涂。同时,塌方的泥石流,将装修接近尾声的700多平米的办公楼的墙体, 撞击开裂成了危房,导致整个工程半途而废, 唐登元和书协损失严重。

广安市文联和华蓥市政府得知情况后,积极伸出扶持之手, 指定为设施较完善的华蓥市君兰天下生态文化园为刻字基地。有为才有位,四川省文联、书协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于今年5月上旬,将四川省现代刻字艺术创作培训基地正式挂牌在华蓥市。目前,华蓥市已将现代刻字艺术创作培训基地作为地方文艺品牌和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培育和实施, 每年由政府支付30多万元用于刻字基地发展, 力争建成“中国刻字之乡”。

华蓥有群敲敲打打的刻字匠

提起华蓥市现代刻字艺术,不得不说说冯清修。这位从小就热爱艺术,书法、中国画和声乐、器乐等样样能干的老大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省刻字委员会主任钟显金的引领下,早在2002年就认识了现代刻字艺术。

经过16年的勤学苦练,冯清修不但成为华蓥现代刻字艺术的倡导者、引领者之一,而且创作的作品《清修》荣获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四川省首届现代刻字艺术展》优秀奖(最高奖),并入展“全国中青年刻字名家展”和“全国刻字名家杭州展”。2018年,作品《清修》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参加“第十四届世界文化博览会”,受到与会领导、参展商、观众的一致好评。冯清修还积极起好传帮带作用,主动与年轻人探索现代刻字艺术的奥秘。他说,现代刻字艺术不仅要在作品内容的选题、构成要素、设计组合上下功夫,而且更要在刀法表达、阴阳虚实、色彩渲染等方面做文章。

陈平,是一名来自大山深处的矿工。他说,自己远离城市的繁华,枯燥单一的业余生活, 促成他爱上了书法和刻字艺术,并通过勤学苦练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也颠覆了世人对煤矿工人“傻大粗”的传统印象。

2013年的一次偶遇,陈平被现代刻字这门古老而新兴的艺术所吸引。这些年来,他通过各种途径听名家讲座, 购买资料、添置工具,既执毛笔,又握刻刀,勤学苦练, 在刻字理念与技法上有了不小的进步。同时也影响带动了一批矿工爱上了这门艺术。2018年5月,他创作的刻字作品“思无疆”, 受邀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得到业界好评。

而教师出身的李平川,则是在感悟中爱上现代刻字艺术的。他说,多年前,曾见过这样一个木块:面上雕凿成凸凹造形,细看,凸起部分为大篆手法的“龢”,高高低低,苍劲有力,凹下去的为隶书小字,忽隐忽显,古拙朴茂,全块着有浅褐灰过渡色彩,整体处有汉雕之大气,细节处有雕花之精致,既具有立体空间之感,又有书法意境之美,非常漂亮雅致。正是这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赋予了这普通木块新的生命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使其别具一格,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我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深深为之着迷,于是就有了研习书刻艺术的兴趣和决心。”

为了追求刻字艺术,李平川还多次到成都、维坊、曲阜等地拜师学艺。通过学习,他深深认识到, 书刻艺术从选材、构思、书写、拓印、打制、调整、收拾和着色等环节, 都要求一丝不苟,每个环节及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作品的命运。“在这些环节中,我将书写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书刻家,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书法是根,是刻字艺术的魂。”经过2年多的学习,他创作的《笃行致知》《山高水长》《德润身》等10余件作品,得到书友们的好评,其中《笃行致知》入选四川省首届刻字艺术作品展。

作为华蓥市书协副主席、现代刻字艺术领头人之一的左茂川, 详细介绍了他及刻友们为之不懈奋斗的事迹。

左茂川说,他和刻友们一面筹办刻字基地建设,一面抓刻字艺术发展。在2015年9月底10月初,为了迎接四川省首届刻字展,他们书协15人,挤在仅有10平米的华蓥市文化馆地下工作室创作设计,当时高温继续,室内无空调、电扇,只好熬更守夜、赤膊上阵,忍着蚊虫叮咬,仅10天时间就完成了41件刻字作品,送展成都后,34件入展,占全省展出作品三分之一强,得到了省市文联、书协的高度赞扬和认同,为华蓥创建四川省刻字基地奠定了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左茂川说,为不断提升刻字水平,只要哪里有刻字培训的机会,书协的几名骨干从不放过。刻友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能利用周末、节假日,放弃休息,千里奔波,提升自我,使刻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得到了四川省文联和书协、广安、华蓥两地政府和文联以及社会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全省文化艺术的又一张名片。

左茂川说,华蓥市的现代刻字艺术,正在发展中壮大。队伍已由开始的3、5人,发展到目前50余人,骨干会员己达1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仅12 岁, 参加的人员有矿工、教师、医生、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近年来,主动邀请全国书法、刻字名家到华蓥举办创作培训活动20余场次;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1.6万人次;举(承)办书法刻字作品展12场次;创作书法刻字作品200余件,其中,获得国家级荣誉6件、省级荣誉50件、市级荣誉100余件, 创作的刻字作品数量、质量均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