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三里河遗址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神仙沟西,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570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该遗址是60年代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等人根据南阜山人(清初山东名画家高凤翰)一幅画的线索,考察高氏故里三里河村而发现。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三里河遗址两次发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确定遗址年代大约有3900年。遗址的地层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类型,下层为大汶口类型。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被列为国家文物珍品,其中,出土的钻形黄铜器改变了一般认为黄铜的出现较青铜为晚的认识,比欧洲出现的黄铜早二、三千年;出土的薄胎黑陶高柄杯,壁薄仅0.3毫米,其制作工艺之精妙,为后人所不及,这些都为研究东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陶器

从发掘的情况看,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文化遗存。在地表面还可以拾到商代的陶片,遗址可能原有商代遗存。但为后代破坏掉了。此两次发掘的主要遗迹为房址、灰坑、墓葬。其中大汶口文化房址5处,灰坑31个,墓葬66座;龙山文化灰坑27个,墓葬98座。

三里河遗址中大汶口文化遗存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和窖穴。墓葬盛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木葬具,随葬品丰富,有的墓主人手握长条形蚌器和獐牙勾形器,骨骼普遍有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现象。所处遗物中陶器器形较多,骨、角、牙器总数要多于石器,并出现了蚌刀、蚌镰等新工具。龙山文化遗存的主要遗迹有居住址残迹、窖穴和墓葬,并在墓葬区内发现了一处河卵石遗迹和一处卵石底坑,用途特殊。墓葬中骨骼也有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现象,所处陶器陶色较多,有黑、灰、褐、红、桔黄、白灰等,纹饰简单,薄胎高柄杯在遗址中罕见,却常见于大、中型墓葬中。另外还有石、骨、角、牙、玉质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以“三里河文化”命名的三里河公园

一层大汶口文化房址有5座,只有1座保存较完好,编号为F201,其平面呈椭圆形,半地穴式(居住地面向下深挖约25厘米),南北长3.06米,东西宽2.56米。墙身用黄土掺少量红烧土夯筑而成,外表以深黄褐色泥浆作装饰,墙基挖有浅槽,墙上还发现10个柱洞,洞底均经过加工,较坚硬。在房址内西部另有一椭圆形窖穴,面积约占房址的二分之一。窖穴坑壁及坑底均经过了加工,坑壁还涂了装饰性的黄褐色泥浆。窖穴内残存了一堆被炭化的粮食颗粒,经鉴定是粟,看来此窖穴是粮仓,房址原应是仓库,放粮食及其它日常用具。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玉璇玑,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灰坑31个,多为平底,坑壁坑底都较平整,但仅少数经过加工。许多灰坑内堆满贝壳堆积深达10厘米,还有一些灰坑内堆积鱼鳞片。另有一袋形灰坑内掩埋5头完整的幼猪残骨,发掘者认为此是一猪圈,因突发事件而埋。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玉璇玑,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墓葬共66座,分区排列有序,反映了氏族成员血缘亲疏关系。墓葬多为东西向,墓穴呈长方或近梯形,一般2.5米—3米,宽0.6米—1米。其中有4座墓有二层台。一部分墓穴中有板灰痕迹,证明使用了木质葬具。有32座墓主人手握蚌器或獐牙,18座墓见用猪下颌骨随葬,11座墓用鱼随葬。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是小鼎、鬶和黑陶高柄杯。其中有两件动物肖形器,十分有趣,一为猪形鬶,作成猪的造型,小耳、嘴为器口,两侧伸出獠牙,短尾上翘,陶色与猪皮相近;一为狗形鬶,作成狗的形象,昂首张嘴。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黑陶罐,龙山文化(距今约4900-4100年),1975年山东胶东县三里河遗址出土

上层龙山文化房址均遭破坏,仅发现40余个柱洞,但房址结构不明。柱洞底部多经加工,十分坚硬,最多有加工七层铺垫物者,一般为两层。龙山文化灰坑37个,形状和大汶口文化相近,大的灰坑有一层台阶方便上下。在一灰坑底发现一头完整的成年猪骨架,许多坑内堆积贝壳。

遗址有两处龙山文化祭祀遗迹:一为以河卵石铺成的长方形地面,长0.9米、宽0.6米,其西南1米处,有一具完整的狗骨架,狗骨架之下,整齐地平铺着七块黑陶片。遗迹西北侧不远有一座墓。另一祭祀遗迹为河卵石铺底的圆坑,外径1.2米、内径0.85米、深0.19米。圆坑经过了较为繁杂的加工,其底先铺一层厚3厘米的硬黄土,再铺一层厚4厘米—10厘米的灰白硬土,之上又为一层厚5厘米的黄灰硬土,最后在上面铺河卵石块,坑壁也经过了多道工序的铺打。坑之西北1米处有一座墓。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薄胎黑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龙山文化墓葬共98座,分两区,但没有大汶口文化墓葬那样排列整齐。墓坑多东西方向,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一般长2米、宽0.7米—0.9米。有24座墓有二层台,但均不见有板灰痕迹,说明没有使用葬具。24座墓主人手握獐牙或蚌器,19座墓用猪下颌骨随葬。墓中随葬器物以鼎、鬶、罐为多,其中以蛋壳黑陶杯最具特色。因陶杯壁厚多不到1毫米,故以“蛋壳”呼之,其中一座墓出土的一件蛋壳陶杯,器壁仅厚0.3毫米,重不足40克,精致而罕见,是陶之极品。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玉璇玑,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这是年代最早的璇玑,出土于胶州湾。所以,三里河是中国史前璇玑的发源地。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基本上与此物无关。因为“璇玑玉衡”原指北斗。日本人曾在辽东挖走了大量的璇玑,取名“牙璧”。一部分台湾及香港学者从之,大陆亦有唱和者,而本博不以为然。日本人的汉学基础太差,底蕴不足,没有资格为这么一种重要的中国史前文物取名。本博认为璇玑与蚩尢环原本是同一物,发源于蚩尤族故地,即山东半岛海滨。帝颛顼在东海之滨取代少昊之后,夏民族的祖先在蚩尤故地继承了此物,并将它带到了黄河流域以及中原地区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三里河公园位于山东省胶州市新城区,三里河文化遗址东南,东起温州路,西至福州路,南临青岛路,北接上海路,用地呈不规则长方形,总占地面积31.8公顷,其中主体水面面积为10公顷。三里河公园得名于举世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

从遗址发现的遗物看,当时人们定居的农耕生活已相当发达,不但有剩余的粮食储存,而且还私养家畜,养猪已经十分普遍,大汶口文化墓中随葬的猪下颌骨共有143块,数量十分惊人,龙山文化也有70块,它们多在个人墓葬中出现,应是私人圈养的。养猪还需要消耗部分粮食,可见在平和时期,人们并不缺吃少穿。除农耕外,人们不凭临海优势,到海边捕捞和采集。遗址中大量的贝壳、鱼鳞及鱼骨便是这种状况的证明。依鱼骨鉴定,发现当时人们可以捕捞到外海的鱼类,如蓝点马鲛,由此看来,他们的航海能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胶州市 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