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明院士:區塊鏈將取代網際網路底層基礎協議

鄭志明院士:區塊鏈將取代互聯網底層基礎協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志明在題為《區塊鏈技術與發展》的演講中指出,區塊鏈現在正處於2.0到3.0的過渡時代,將在構建下一代價值互聯網上發揮作用。十九大以來一直提倡為實體經濟提供可信平臺。“區塊鏈發展到現在,逐步快速發展成為一種市場的工具,可以幫助社會來削減平臺的成本,讓中間機構成為過去;區塊鏈也將促使公司現有業務模式重心的轉移,有望加速公司的發展。從底層技術來講,有望成為數據記錄、數據傳播和數據存儲管理模式的轉型。區塊鏈本身更像一種互聯網底層的開源協議,在不遠的將來會觸動甚至會最後取代現有互聯網的底層基礎協議。從社會結構來看,區塊鏈技術有望將法律與經濟融為一體,顛覆原有社會的監管和治理模式;組織形態也會因此發生一定的變化,最終會成為引領人們走向基於規則的法治社會的工具之一。”

鄭志明指出,從互聯網建立信息互聯以來,信息通信可分為幾個發展階段,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建立了信息的互聯關係,基於此,實現了人人互聯。如今社會更多談的是5G、物聯網,也就是說萬物互聯。而在信息、人、物互聯完成後,價值的互聯才能成為可能。“過去是數字經濟和社會治理的1.0時代,現在是2.0時代。2.0最核心的通道是信任,在低成本情況下運行的信任。”

而區塊鏈本質上是通過分佈式方式來建立可信的機制。鄭志明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信任模式將從傳統的人和人之間的模式轉化為對機器的信任。價值的轉移渠道也將從中介高成本的通道,轉變為基於區塊鏈的低成本安全通道。另外,社會治理模式也會從傳統的信息技術輔助的模式轉化為基於規則的法治模式,幫助建立行業基礎可信環境,實現個人和機構的商業、社會信用數據的跨行業融合。

在他看來,分佈式比去中心化更能詮釋區塊鏈與產業的結合。“在目前的環境中,去中心化是不現實的,多中心的分佈體系更適合目前的行業管理現狀。這幾年區塊鏈技術在私有鏈、聯盟鏈的應用裡已經有了初步的進展,但是不是沒有中心的,還是有中心的,只是分佈式的。”

基於區塊鏈的經濟運行和社會治理架構的生態環境特徵有四:一是開放共識,希望共同來維護數據安全,保證不可篡改。二是分佈式和去信任,值得注意的是,在現階段還是去物理設備的中心化,並不等於去管理的中心化,沒有一個社會經濟組織是不需要介入管理的。去信任是指,傳統的人之間的信任轉化為對機器信任。三是隱私和監管,由於數據本身不存在第三方平臺,加密存放在區塊鏈上,實現隱私保護和授權共享。但是區塊鏈的運行規則中,行業一直擔心的是監管問題,由於數據對授權節點是公開透明的,通過區塊鏈技術非常有利於對數字的穿透式監管。四是智能合約,基於區塊鏈合約規則的法治,頂層治理節點來制定智能合約。合約就是規則,如果頂層治理節點來制定智能合約,合約就形成了運行的規則或者法律,它可以自上而下100%的按照規則來治理國家、社會、經濟,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情況的發生。

區塊鏈現在正處於2.0到3.0的過渡時代,1.0以數字貨幣為典型特徵,而今迎來大堆泡沫。2.0時代以智能合約為典型特徵。3.0時代是基於規則的可信智能社會治理體系為典型特徵。

從科學和技術角度來講,區塊鏈實際上就是解決三元悖論,可擴展性、分佈式和安全性。鄭志明表示,如今很多應用只得其二。下一代區塊鏈底層技術的核心是三元平衡尋優問題。

“現在很多人講,我現在做底層架構,是用國家給的密碼標準或者安全標準,這是完全錯誤的,這個底層架構是不好做的。區塊鏈的概念、平臺技術並不難,但是要做好卻很難。”他表示。每塊內容涉及的範圍頗廣,可擴展性涉及性能、分佈式共識、安全性,再打開,它是全系統尋優問題,是一個複雜系統,是全局問題,不是某一塊問題。還會牽扯到很多數學、安全性、計算機信息這些科學領域。

最後,鄭志明還呼籲加強我國國家主權區塊鏈基礎平臺的研發。“當前,國外以區塊鏈基礎技術平臺或者操作系統的研發為主,國內以區塊鏈應用開發為主,要注意,一個是研發,一個是開發。建立我國的國家主權區塊鏈基礎平臺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