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爲何要清算功在社稷的張居正?

明代是中國一個比較奇葩的朝代,是漢民族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他幾乎已經誕生了君主立憲制度,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在江浙一帶萌生,還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編葺完成,同時也有著眾多的奇葩皇帝,比如修仙皇帝嘉靖,數十年如一日不上朝的皇帝萬曆,木匠皇帝天啟,也有閹黨擅權,東林禍國等亂象。整個明代槽點太多,但是他也有他可取的一面,整個明代對外應該來說還是比較有骨氣有氣節,既無兩宋之歲幣,漢唐之和親,亦無滿清之割地賠款,明代滅亡前五十餘年時國內危機四伏,仍勉力東征朝鮮,擊潰豐臣秀吉的大陸征服夢想,使得日本在後來的三百餘年裡不敢來犯。即便是明朝滅亡後,鄭成功也擊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

萬曆皇帝為何要清算功在社稷的張居正?

在明代,張居正是一個絕對不能被忽視的角色,近年來對於張居正的褒揚很多,甚至有“千古一相”的說法。張居正於公元1525年出生於湖北江陵(今湖北荊州),自由聰穎,5歲識字,7歲即通六經大義。能過目不忘下筆成文。12歲時即中秀才,13歲時在準備參加鄉試時得到了當時湖廣巡撫顧璘(相當於省委書記)的特別接見,為了保護年幼的張居正,特意對主考官下了指令“無論這次張居正考得如何,都絕不能錄取”,這看起來似乎不近人情,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絕對是最正確的做法。一個人即使天縱奇才,如果不經過磨難也難成大器,在明代論考試還有比唐伯虎更牛的存在嗎?雖然唐伯虎在藝術上的成就極高,然而後期終日遊蕩江湖,於國於民來說他並無半分貢獻。顧璘見過不少這種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因年少輕狂而最終“泯然眾人矣”,為了避免“傷仲永”的悲劇再次上演而不得不出此下策。16歲時張居正考上了舉人,23歲時考中進士,授庶吉士。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躊躇滿志初入仕途,正準備大展抱負之時卻發現當時的官場之黑暗遠超他的想象,奸相嚴嵩當權,朝中萬馬齊喑。因不滿嚴嵩所為,張居正憤而辭職。

回家之後張居正整日遊山玩水呼朋引伴吟詩作對,過了幾年神仙般的日子。然而就是這幾年的遊歷,張居正發現了這個社會以往他不曾瞭解到的一面,一面是秦淮河上的夜夜笙歌醉生夢死飲酒作樂,一面是賣兒賣女沿街乞討餓殍遍地,一面是朱門酒肉臭一面是路有凍死骨,這個社會為什麼會如此不公平?張居正經過詳細的社會調查之後,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語出《荊州府題名記》),因為土地被兼併大量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成為流民,在明一代,流民始終是困擾統治階級的社會問題,最終流民也成為了滅亡明王朝的一個重要因素。

張居正絕對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因為他乾的很多事好人做不出來。他心狠手辣,霸道囂張,任人唯親,排斥異己,在廉潔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明代另一牛人海瑞評價他“工於謀國拙於謀身”,按照中國儒家的道德標準來看,他很難被稱為“君子”,但是你不能否認他絕對是一個偉大的人。因為他有一個很單純卻很遠大的理想,就是這個國家不能再這麼繼續下去,為國為民我必須要改變他。所謂“以天下人為己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儘管這條路荊棘滿布,風險極大,弄不好就會粉身碎骨,即使死後也不一定能被世人所理解,但是張居正決意要將自己的理想實現。身履險地而不自知是為無知,明知危險仍執意前行是為無畏,沒錯,張居正就是這麼一個勇士!

張居正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精明強幹,無論事物多麼紛繁複雜,他總能用最短的時間找到問題的根源,用最簡短的話語直達問題要害,並且城府極深,喜怒不形於色,做到了“心有山崩面如平湖”。這些都為張居正以後縱橫官場權傾朝野提供了先決條件。1567年(隆慶元年),張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正式進入明朝的權利中心-------內閣,他再也不是當年那個憤青,政治上早已成熟。1572年,隆慶皇帝駕崩,年僅10歲的小皇帝神宗(萬曆)即位,同年在通過官場傾軋掃除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高拱之後,歷史將張居正推到了權利舞臺的中心,屬於他的時代已經來臨,是時候開始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了。

1573年(萬曆元年),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了各職能部門的職責,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行政效率,並且賞罰分明。國家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意思是雖然遠在萬里,早上下的命令到了晚上就能夠得到執行。1580年(萬曆六年),張居正正式推行全國清查田畝丈量,為即將實行的“一條鞭”法打好了基礎。1581年(萬曆九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這是繼唐代“兩稅法”之後一項重大的田賦制度改革。“一條鞭”法意義重大,他使“人始知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輕棄其田矣”,並且將農民從繁重的攤派的“力差”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農業生產,應該說,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張居正的改革實行之後,北京的糧倉存有的糧食足夠今後九年之需,除去在非緊急狀況下才能支取的太平倉的存款就達到了600多萬兩銀子外,太僕寺存款達到銀子400餘萬兩,南京庫房增加到250餘萬兩,其他各省級存款在15至80餘萬兩之間。而在變法之前,國庫空虛,在邊防及大型水利設施建設方面毫無建樹,軍隊因拖欠糧餉而導致的譁變時有發生。張居正的改革很有針對性,他提高了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阻止了土地大規模被兼併,實行“賦稅合一”“耕者有其田”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農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因為張居正的改革,明朝這個本已沉珂纏身的老邁帝國獲得了難得的喘息的機會,張居正成功為明王朝延壽數十年。

然而歷史上但凡進行改革的人大多沒有好的下場,秦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強得以吞併六國,而商鞅自己的結局卻極為悽慘,被誣謀反並處以“車裂”。宋代王安石變法也是遇到極大的阻力,最後不得草草收場,王安石也因此鬱鬱而終。清代末期的戊戌變法更是直接被保守利益集團的代表慈禧太后直接扼殺,戊戌六君子慨然赴死。因為這些改革變法無一例外的都會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這絕對是一個擁有巨大能量的龐然大物,他會絞殺一切敢於冒犯他的人。

萬曆皇帝為何要清算功在社稷的張居正?

1582年6月11日,萬曆加封張居正太師銜,這是文臣中至高無上的官銜,在明代開始自張居正200年的時間裡從未有人在生前得到這個榮譽。然而僅僅9天之後,張居正突然病逝,一顆明代政壇天空中最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隕落。

1583年,張居正病逝一年之後,陝西道御史楊四知突然上疏彈劾張居正十四條大罪,接著整個朝野不斷有言官出來將矛頭對準張居正。萬曆隨即同意對張居正抄家,並削奪其所有封號爵位和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此次抄家,造成張居正長子張敬修自殺,餓死十數人,流放數十人,張居正本人也險些被開棺戮屍。下場不可謂不淒涼,那麼為什麼張居正會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從對國家對社稷有卓越貢獻的國之棟樑變成了一個大奸大惡之人?

就表面來看,張居正對國家確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他忽視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人性。神宗即位時剛剛十歲,年幼不懂事,張居正負擔起了小皇帝的教育,他總是教導他如何做一個明君,用儒家的道德標準來約束他。他總是教導神宗要節儉,“節省一切無益之費”,甚至為了節省晚上的燈燭費用,而特意將神宗晚上的課改到了白天。而張居正自己的生活卻過得十分的闊綽,他有一次回江陵老家省親,隨從浩浩蕩蕩上千人,自己乘坐的是32個人抬的大轎,面積約50平米,內有會客室臥室衛生間,外面還有兩條走廊供遠眺,並有兩個小僮專門服伺他的起居。這實在是太過奢侈,抄家時,據邢部所列清單,共計黃金2400兩,白銀17700兩,金器3710兩,金首飾900兩,銀器5200兩,銀首飾10000兩,另有玉帶16條,合110抬。另外張居正當權之後,狂悖的一面已顯露出來,他經常跟人講的一句話就是“我非相,乃攝也”,其所做所為如此之招搖,怎能不被神宗所忌恨?當一個人總是在你小的時候告訴你要做一個好人,然而你突然發現這個人其實自己都很不乾淨,可以想象一下萬曆當時的心理陰影該有多大。

萬曆皇帝為何要清算功在社稷的張居正?

這一切使得年輕的皇帝感到他對張居正的信任是一種不幸的歷史錯誤,張先生言行不一,他滿口節儉,但事實證明他的私生活極其奢侈。他積聚了許多珠玉玩好和書畫名跡,還蓄養了許多絕色佳人。這些都是趨奉他的佞幸呈送的。得悉了此項新聞,萬曆又感到十分傷心。這十年來,他身居九五之尊,但是被限制到沒有錢賞賜宮女,以致不得不紀錄在冊子上等待有錢以後再行兌現,他的外祖父因為收入不足,被迫以攬納公家物品牟利而被當眾申飭。但是,這位節儉的倡導者,以聖賢自居的張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地佔盡了實利”。--------------此段文字摘自《萬曆十五年》

從古至今,中國社會一直偏愛能夠站上道德至高點的官員,是否是能臣,是否能帶來實惠,老百姓並不太在意,如果一定要把各色官員依次排個次序的話,第一當然是有能力卻不貪的人,第二是既沒能力也不貪的人,第三是有能力也貪的人,第四是沒能力也要貪的人,按照這個標準,張居正只能排第三類(是不是很熟悉,不錯,現在的很多企業也是按照這個用人標準來管理企業),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道德永遠比能力更為重要,而張居正在道德方面的缺陷也導致了在後世被儒家史家無限放大批判的原因。

然而放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注重道德的約束,卻並沒有明確完善的制度來保障改革的順利實施,張居正也許是獨斷專行,正是為了避開當時官場暮氣沉沉的官僚作風而使政令通達,他任人唯親,也是為了保證他的改革措施能夠得到執行人的堅決實施。他不廉潔,也許是為了避免整個官場將他視作一個異類而遭到孤立。他排斥異己,是為了自己的改革掃除障礙。不管怎麼說,張居正為了達到他的理想採取了一些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的手段,他只關注結果,卻並不在意這個結果是如何得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